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追忆泉州古代英年早逝的贤士能臣(下)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03-31

核心提示

历史上有一些锋芒早现的不世之材,却因种种缘故不幸英年早逝,壮志未伸,令人扼腕叹息。泉州晚报3月24日20版报道了一些英年早逝的贤士能臣,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在泉州历史中寻觅那些转瞬而逝的“流星”。

欧阳詹画像

诗山书院奉祀欧阳詹与朱熹

清源山赐恩岩有纪念欧阳詹的欧阳书室

欧阳詹年轻时读书走过的“吟啸桥”迄今犹存

欧阳詹:闽学先贤美名流传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泉州人欧阳詹病故于长安,年仅46岁。这位为泉州带来“温陵甲第破天荒”的不世之材,崛起时耀眼辉煌,辞世时同样震惊寰宇。同榜进士崔群闻噩耗后大哭,李翱为他提笔立传,韩愈则写下了著名的《欧阳生哀辞》,哀辞情深意切,谓“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怀才不遇的欧阳詹虽然过早地离开人世,但他仍留下一笔不菲的文化遗产。

欧阳詹,字行周,唐代泉州人,诗人、文学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曰:“欧阳詹,字行周,潘湖人。父温州长史。兄謩,安固丞;巩,潮州司库。”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登“龙虎榜”,成为泉州历史上的第一名进士,也成为“敢为人先”的文化榜样。欧阳詹中进士,对于振兴泉州儒学风气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批胸怀大志的青年士子在他敢为人先的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开始鼓足勇气参加科举考试,进而达到登第出仕的目的。唐人林蕴在《泉山铭》中即称:“不四五年,继踵登第,天下改观,大光州闾。美名馨香,鼓动群彦。三十年内,文星在闽。东堂桂枝,折无虚岁。”宋代名臣蔡襄在《仙游县学进士题名记》亦赞曰:“闽粤自唐欧阳詹始举进士,以文章与时闻人充声名,为世所贵重。后有慕詹者,继以仕进。及五代,亦世有人焉,然文章愈衰薄,无能与詹比者……”不仅夸赞欧阳詹带动闽地文风,而且认为闽粤两地直至五代时期都没有人能在写文章方面超越欧阳詹的。

欧阳詹登“龙虎榜”的消息传至家乡后,晋江潘湖人群情沸腾,乡亲们奔走相告,引以为傲。为了纪念这个伟大时刻,他们还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以“欧”字为名。迄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等等。欧阳詹留在泉州的遗迹甚多。泉州西街甲第巷内有其故居遗址,巷因其“温陵甲第破天荒”而得名。泉州清源山的龟岩洞,曾是欧阳詹与林藻、林蕴读书处,清源山赐恩岩上亦有他的读书室“欧阳书室”。欧阳詹诗名卓绝一时,然其字迹罕见,惟题“不二”于郡城书室。后人易书室为祠堂,称为“不二祠”(欧阳行周先生祠)。祠位于模范巷,今在小山丛竹公园内。明代史学家何乔远题其祠对联曰:“不二悬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颜、柳、欧、虞之列;无淫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吴、闽、濂、洛之先。”

青阳庄氏家庙大门右侧有庄奇显的“榜眼”匾

庄奇显:学识渊博奈何早逝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至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击溃明军,夺下沈阳、辽阳,使得辽东失陷。随后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又打败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消息传至南方,一位病危中的朝臣气得浑身哆嗦,想到不能上阵赴国难,他痛呼道:“不得马革为殉,空毙牖下,不胜恨恨!”不数日,长叹扼腕气绝身亡,时年仅35岁。此人便是明代晋江青阳人庄奇显。

庄奇显出身书香门第,少早慧,博览经典,涉猎群书。万历丙午(1606年),庄奇显刚19岁,登解元郭应响榜举人。万历癸丑(1613年),庄奇显26岁,登周廷儒榜榜眼进士。在郡中历代鼎甲榜上名列第六。而以年龄论,则是最年轻者。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庄奇显奉慈圣太后遗诏往河间诸路宣读。三年任满时,恰逢父亲去世,他便辞官回乡守丧。到家后,他走遍大小山麓,为父亲求一方理想的墓地而不得,以至身体大损。泰昌元年(1620年),庄奇显服阕赴京,补南京国子监司业,专心致志于教学研究和培养门生。可惜,天启二年(1622年),庄奇显就因病重不治而卒。据清道光《晋江县志》所载,庄奇显在病故前,作绝命词曰:“非求生,求见老母一日;非憾死,憾虚父母此生。求者空求,憾者永憾,不忠不孝,谁结吾局?”另外,县志还评价奇显“孝友天植,与人交,开胸见胆,心贯金石”,认为他如此年轻有为,却这么早逝去是明廷的一大损失,“不永其年,时哀惜之”。

庄奇显生前著有《通鉴删》《性理删》《尚书指南》行世。《尚书指南》一书后来由其门人黄矩孕重新编辑、扩写为《尚书便览》,离奇的是,黄矩孕为修补此书弄得心力交瘁,不久也撒手人寰,年仅29岁。

今天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中有一座青阳庄氏家庙,正面开通三门,中门悬挂“庄氏家庙”匾额,右侧门上则悬有万历癸丑庄奇显的“榜眼”匾。

赵珤修撰的《南外赵氏家范》54条,今亦收入泉州《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内。

赵珤:理学名家见事明敏

赵珤(音bǎo),又名赵惟珤,字德用,号古愚,明代晋江人,生于正统五年(1440年)。他是宋南外宗室懿王德昭的第18代孙、南宋丞相赵汝愚的裔孙。赵珤9岁即成孤儿,年少时的磨难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强。据《闽中理学渊源考》载,赵珤“刻励为学,尤尚志节”,因为勤奋用功,兼有辉煌族史背景,赵珤成为郡庠生。

成化元年(1465年),赵珤乡试为解元;成化二年(1466年),登进士第,授刑部浙江司主事,迁员外郎,后来又出任粤东提学佥事。赵珤出生要早于蔡清,两人俱为泉南理学名家,故而后世之人常将他俩相提并论,坊间流传的“赵以愚,蔡以虚;明生于愚,灵生于虚”,即指赵古愚(赵珤)见事明敏、蔡虚斋(蔡清)灵析气理。

在理学研究上,赵珤喜欢与名士辩论。《闽中理学渊源考》载:“(赵珤)便道过家,适罗一峰谪官泉州,累日相过从,辨论不厌。”赵珤在去广东赴任之前,恰遇罗伦(罗一峰)来泉为官,两人“意气相期”,便在一起辩析理学,竟然数日形影不离,甚至吃喝都在一块。

赵珤到了广东后,得知广东新会有一代硕儒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常教人“礼非所急”。这下赵珤可急了,立马前去拜访陈献章,批驳他的观点,并质问说:“昔胡余千不教人习四礼,论者至今以为疑。流风易移,何辄开斯路乎?”赵珤认为“礼”是规范人行动的准则,是治国理政的制度规范,不可不学。结果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后来赵珤还继续写信给陈献章,“诘难不苟”。在学术研究上,赵珤就是这样喜欢“往来切磋”,以求达到学问的“真实之境”。

或许因为自小洞察世情,赵珤不仅看文章准,看人更准。在浙江为官时,有回担任考官,披阅到余姚士子谢迁的卷子时,被其文采所吸引,当场批卷称:“状元拜相必此人也!”后来,谢迁果然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成了状元,弘治十一年(1498年)时出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阁相。

赵珤成化十六年(1480年)卒于官,年方四十一。他一生著述丰富,著有《四书管见》《礼经解疑》《纲目便览》《宋史集要》诸编。为了教育赵氏后代修身齐家,他还修撰《南外赵氏家范》54条,是古代家范中较详尽的范本,今亦收入泉州《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内。

出科联曾在梅石书院授业,书院旧址在今鲤城学府街上。

出科联:翰林名士授业梅石

“眼观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二洲。一时光景看不尽,天缘有运再来游。” 这是清代名士出科联《七律·游庐山》中的诗句。出科联,字乾甫,号淑渠,别号素亭,谥允文,清代惠安县樟市铺洪厝坑(今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人,蒙古族。出科联文才斐然,而且是清代颇有名望的书法家。

出科联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二月出生,自少聪明好学,以制义、诗文闻于时,“诗文为时贤所重”,尤其八股文写得“制义娴熟,气味甚深”, 受到督学程元常的赏识。出科联19岁应县试,名列第五,取入邑泮,旋为优行廪生。乾隆三年(1738年),出科联赴乡闱,乡试第一名(解元)。时学政钟祥与会元杨炳督学闽省,检阅试卷,少有中意者,但看到出科联的卷子时却大为赞赏,遂评之为第一。后来双方谒见时,钟 、杨对出科联说:“子文章矜贵,他日当于五花榜冠俦曹,此特发轫耳。”乾隆四年(1739年),出科联联捷进士。翌年,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如今在泉港小坝村内,依旧有出科联故居——翰林第,便是为纪念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出科联为人刚直方正,少事官场酬酢往来,更不屑于阿谀钻营,具有传统儒学名士的那种清正秉性。乾隆十年(1745年),出科联入散馆,改检讨,“诗文为时贤所重”,文章引起众多高官的关注。不过,由于出科联秉性刚方,在史馆十余年,只是“扃户攻读”,不懂趋炎附势,故久久不得升迁。

清代翰林庶吉士地位虽高,但经济状况普遍较差,甚至有“穷翰林”的说法。“留馆”的翰林院庶吉士一般为皇帝近臣,或负责起草诏书,或为皇帝讲解经籍。其收入主要是俸禄、润笔费和皇帝赏赐。清代翰林还有一笔放差收入。后来,朝中传言称翰林院内有人发牢骚,不满“学差试差不均”(放差任务分配不均)。皇帝闻此十分恼火。此时又有言官奏称,这话是出科联和永定翰林廖鸿章传出来的。于是二人被一并削职。

出科联返回泉州后,在府内的梅石书院设课程,分等第授业。由于他知识渊博,讲经析理头头是道,生员们皆欣服。遗憾的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除夕夜,出科联眼中流出脓血,几至失明。乾隆十八年(1753年)七月,出科联病卒,年仅45岁。

翰林第是“燕山出”的骄傲(陈起拓 摄)

泉港小坝出氏又称“燕山出”,这里的出氏民众,原是元朝蒙古贵族的后裔,尊木华黎为始祖,把纳哈出尊为一世祖。据传出科联生前曾陪乾隆帝下江南巡访,乾隆觉得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遂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燕山出”的来龙去脉,乾隆帝听后亦赞叹“好个奇姓”。而今的出氏祠堂内有联曰:“帝廷称奇姓,闽海振科名。”说的正是这件事。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