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港“泗洲”探秘:泗州佛信俗 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03-31

在泉州,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主题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的跳火习俗就是其中一项。这项活动可是村里的大事,当天,村里的精壮小伙子要抬着泗州佛(亦作“泗洲佛”)跳火堆并在村里巡游,非常热闹。更有趣的是,在泉港区,不少地名、景观均有“泗洲”二字,这是巧合,还是有何渊源?

泗州佛信俗颇为奇特,它分布广泛,民众却知之甚少,信仰场所也有别于一般的宫观寺庙。其实,它是从陆上丝绸之路传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民俗,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融合。

本期《最闽南》,带你去泉港,一探“泗洲”的秘密。

民俗兴盛源于海上贸易发达

泗州佛何时传入泉港暂不可考。据资料显示,早在宋元时期的泉州便有泗州佛信俗,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当时,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兴盛,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各种教派相继到泉州传播,建造活动场所,并与当地民俗相融合,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在我国东南沿海,泗州佛被誉为“男像观音”,是早期的海神;又有说其是商业保护神,因而水运码头附近多有供奉。

作为泉港地标之一的圭峰塔,供奉着泗州佛。

泉港奉敬泗州佛的场所散落分布各镇,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圭峰塔。圭峰塔位于湄洲湾南岸的峰尾半岛东隅海沿岩壁上,遥望台湾海峡,是海岸天然航标。塔为四角重檐空心楼阁式的三层石结构,坐西面东,通高6米;面东置设敞开龛门,门两边镌刻阴书楹联“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塔室正中石壁上刻有一尊浮雕佛像,即为泗州佛。

圭峰塔中的泗州佛浮雕

作为泉港的地标之一,圭峰塔始建于元代,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倒塌,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按此推算,泉港在元代或更早便有泗州佛信俗。峰尾半岛素来是渔业重镇,渔业兴盛,海上贸易活动频繁,先民在作为航标的圭峰塔中供奉泗州佛,祈求出航顺风顺水、海舶平安往返,寄托朴素美好的愿望。

土坑村泗州佛造像

而在泉港后龙镇土坑村西北,亦有一座泗州佛宫,为低矮小庙,1981年重建。宫中供奉佛像为石刻坐像,高约50厘米,裹头巾,穿禅衣,头顶墙壁有墨书“泗洲文佛”四字。据泉港区委史志室主任林进辉介绍,该佛像原本在土坑刘氏祠堂后的一座房子的墙壁上,后村中修建戏台将其嵌入戏台,至1981年修建佛宫,移到此处供奉。

土坑刘氏一族从事海运贸易历史悠久,据说在建村初期,即在土坑海商屿设抛锚点,以屿仔(壁)及许厝海为暂时停泊处,开展海运贸易业务。泗州佛民俗兴盛,应与此有密切关系。

叶厝村文佛塔

泉港还有多处地方保留着完整的泗州佛遗存,如界山镇东凉村的当枫亭、南埔镇外厝村的洞灵宫和先锋村的圣灵宫、叶厝村的文佛塔等,还有钟厝村、普安村等十几个村落均有它的存在。泗州佛作为一种小众信俗,佛像形态相近,如圭峰塔、土坑村等诸村的佛像皆披头巾,而叶厝等四村佛像均佩戴五佛帽,造像不同的原因或为建造年代不同和建造者对泗州佛形象的理解各异。它们的道场形态相近,主要是小庙和石塔,至今未见有大宫庙主祀泗州佛。

洞灵宫泗州佛签诗

钟厝村泗州佛道场

多项民俗从明代延续至今

与泗州佛相关的民俗活动,较有影响力的当数泉港前黄镇前黄村正月十六的跳火活动,此为本地一项独特的民俗。每年正月初九,组织者就会到村中各个家族按一定标准收取当年的丁钱(指上一年新生男丁)、彩钱(指上一年新婚娶入),并提前确定八名精壮小伙为轿夫,四人一组,轮流抬轿。

前黄村跳火习俗,当地百姓抬着泗州佛跳火堆。

正月十六时,轿夫戒荤腥,入夜,在泗州佛宫迎请金身,并在宫前放置火堆跳火三次,随后开始全村巡游,逢祖厝必至,每座祖厝至少跳火三次,以上一年新增丁、彩数量确定最终跳火次数,每一丁一彩增加三次,巡遍全村后再回到泗州佛宫,在宫口再跳三次火,泗州佛入宫,活动结束。这一活动据说从明代起就有,主要是为了祈福、驱邪,已延续数百年。

而正月十八的游朝拜,需迎请全村的神佛,泗州佛居首、妈祖次之,巡游全境。这项民俗也是从明代延续下来,20世纪50年代时,因故停办。

山腰街道叶厝村每年也举办巡境、“粉面”等民俗庆典活动。据文史爱好者叶伟彬介绍,六月初一是泗州佛佛诞日,叶厝村村民在五月底就开始举行庆典活动,村中四个“角落”时间不一,活动各不相同,有的请戏班唱戏,有的举办文艺演出,热闹非凡。近年来改为各“角落”每年轮流主办,其他协办;八月十三是泗州佛祝福日,当天会请出泗州佛巡游全村祈求平安,并为泗州佛像重新粉面上色,使之年年如新;各家如有供奉泗州佛的,则每隔三年将佛像请到文佛塔一起粉面。

叶厝人非常信奉泗州佛,除在家中供奉,在外居住、经商的人也会请一尊泗州佛像到新住所,或随身带一把泗州佛香火,祈求在外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泗洲水库,当地人认为或许与泗州佛信俗有关。

明代惠安县令叶春及编修的《惠安政书》中的地图,可以看到以“泗洲”命名的各种地方,这或许与泗州佛信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多处地名和民俗可能相关

在寻访诸多泗州佛道场之际,大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泉港境内有泗洲水库,且自古有泗洲村、泗洲山、泗洲桥、泗洲溪等与“泗洲”相关的地名和景观古迹。明代惠安县令叶春及编修的《惠安政书》中即记载有泗洲村,在今涂岭镇辖区内。明嘉靖《惠安县志》记载:“泗洲山,在云峰之东。唐咸通间,有僧得浮木,夜光,刻为佛像,立精庐奉之。上有天开岩。宋熙宁中,令吴克睹其上菘萝蓊郁,疑有异境,攀援而上,遥望山海,历历在掌,故名天开。”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巨济桥,在邑北里许,泗洲山前,亦名泗州桥。宋丞相韩魏公琦建,立石桥左。国朝雍正十三年,邑人陈元椿重修。”而泗洲溪多年来更是滋养着涂岭一方水土。

位于肖厝村一围墙上的泗州佛像

这些名称从何而来,是否与泗州佛信俗有关?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社会文化心理学研究者刘以榕认为,泗州佛信仰在闽南泉州等地影响力比较大,与人口迁移的路径有一定的关联。相传泗州佛为唐代高僧,原为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人。由于他行善治病,造福民众,惠泽百姓,得到老百姓的景仰。圆寂后受到皇权的加持,其信俗得到广泛传播。随着唐末五代人口迁移,泗州佛信俗遍及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而在闽南泉州地区,其信俗则有更多的遗存,随着泉州人向台湾的迁移,泗州佛信俗也传播到台湾,成为泗州佛信俗传播中重要的一环。吉尔吉斯斯坦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段,处于多条道路和不同文明的交汇处。从吉尔吉斯斯坦到中国闽南沿海等地的时空流转,可以看出泗州佛民俗传播的影响力。

泗州佛信俗在闽南传播过程中,民众在精神领域记住了泗州佛的生平善良、造福人间的事迹。《八闽通志》记载,民众为之建造寺庙加以供奉,以“泗洲”命名的寺、院、庵等至少有43座。

“泗州佛信俗对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研究闽南泉州经济社会以及民众精神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乃至两岸文化交流和宗教信仰的流变,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刘以榕表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泗州佛的信仰体系包含了筑路、建桥与祈风、海上航行等方面,体现了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与精神格局,是海丝文化的见证之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