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藏在闽南文化里的别样紫砂壶

时间:2017-07-05 来源:泉州晚报

紫砂壶之形,是壶之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鉴赏紫砂壶有讲究

◀刻有闽南俗语的紫砂壶获得许多人的喜爱。

紫砂壶材质亲和力很强

镌刻于壶体表面的题诗赋画,给壶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

紫砂壶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独一无二。紫砂壶造型形式丰富多变,或精美细巧,耐人寻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旷神怡;加上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更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在把玩的过程中,紫砂壶独特的文化精神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紫砂壶与闽南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在泉州,收藏爱好者曾国思收藏了大量紫砂壶,尤其收藏与闽南文化有关的紫砂壶,而且还玩出品位,玩出个性,玩出闽南味道。

壶身质感细腻圆润

一把紫砂壶由什么组成?主体是一个身筒,附件是壶盖、壶钮、壶把、壶嘴、壶足,总共是六个部分,这么简单的六个部分构成了造型丰富的艺术器皿。

紫砂壶原料为紫砂,砂的显著特征是它的颗粒状,倒点水,砂可以攥成团,但是踩两脚又会恢复原来的颗粒状。而泥就不是这样,泥要是和成团,再掰开就掰不成原来的状态,恢复不到原来的特征;而砂是可以恢复到原来的颗粒状态。紫砂像泥又像砂,原料是泥中泥、岩中岩,经过陈腐、风化,才能够被利用,做成器皿,做成壶,紫砂有很强的成型能力。

紫砂的亲和力很强。当你手拿玻璃杯、菜刀、剪刀,你就会知道手里拿着个东西;但是当你手捧紫砂壶,你就像抚摸着自己的皮肤一样。紫砂亲和力很强,像大师邵大亨做的紫砂壶,有婴儿肌肤的触感。

“紫砂壶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独一无二,它在茶道上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泉州紫砂壶收藏爱好者曾国思说,紫砂壶造型形式丰富多变。或精美细巧,耐人寻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旷神怡。而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更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在把玩的过程中,紫砂壶的文化特征和精神享受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与闽南渊源颇深

“闽南已有一千多年的产茶历史,最早可考始于唐末。”曾国思说,在泉州地区,仍有许多茶事古迹。比如唐宋时期南安故城就在莲花峰下,唐朝名相姜公辅,宋代朱熹、黄庭坚等历史名人常游此地,或筑室修学,或隐居修身,或讲学布道,留下丰富的活动轨迹,而摩崖石刻就有三十来处,其中有“莲花茶襟”“岩缝茶香”“莲花茶怀古”等茶事石刻。其中,“莲花茶襟”是在晋太元丙子年(公元376年)留下的,是福建现存年代最早的茶事古迹。安溪清水岩圣泉,在海拔500米的蓬莱山上,宋元以来文人墨客多来此处烹泉啜茗,留下不少诗篇。此外,南安的九日山,泉州的清源山,也有不同的茶事石刻。这些石刻古迹都给闽南茶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彰显闽南茶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从历史上看,早期对产自千里之外的宜兴茗壶产生兴趣,并使用、收藏的,可能是闽南地区的官吏和商人,这个地区从明代嘉万年间到清初,曾经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民间文风大盛,三年一度科举,几乎每榜都有人得中进士。仅漳浦一县,从嘉靖至崇祯年间就有一百二十人“进士及第”。万历八年,十二年榜均有七人同榜登科;至清初,由于郑成功入台和清廷几次对台用兵,处在海峡两岸的漳浦也先后出现了三百多个五品以上的武将,这些人自然经常来往于北京和闽南地区,顺路带几件茶壶并不是太困难的事。1987年7月,明万历户、工二部侍郎维祯墓出土了一件“时大彬制”款鼎足紫砂壶,其入葬年限为万历三十八年,这不仅是闽南地区出土的最早的一件紫砂壶,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年代也仅次于南京中华门外明嘉靖十二年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提梁壶。“如今,闽南一带赏玩紫砂壶兴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且鉴赏、收藏。”曾国思说,可见闽南与紫砂壶的历史渊源深厚。

嵌入闽南俗语玩出韵味

曾国思钟情于闽南文化,热衷于文化的多样化、文化的深层次结合。在紫砂壶方面,他善于把闽南俗语同紫砂壶文化结合起来,玩出品位、玩出个性、玩出闽南味道。

在茶文化的泡饮中,每个人聊的壶无非就是你的西施是某个名家的,是少见的大红袍泥料的,价值不菲;我的石瓢是某个名家的,是难得底糟清,值一台名车;你的文旦壶,我的华颖壶;你的仿古,我的井栏……比拼的其实是一种不服输的气概,缺乏地方特色,缺乏特殊韵味。

曾国思于是开始尝试创作有特色的紫砂壶,并且与闽南俗语相结合。曾国思从闽南语中提炼出励志语句、通俗语句、吉祥语句等,然后同邵顺生、戴亚强、赵孟军、周益芳等紫砂壶大师以及尤慎、沈亮光等书法家合作,集茶文化、壶文化于一体,创作出一系列具有闽南特色的紫砂茶具。其中有“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经典语句;有“老子天下第一”老君岩造像,配以“积学立品”之儒学精髓;有“输人不输阵”的豪情壮语;有“吃茶支”的生活情趣;有“欢喜就好”的人生哲理;有“虾米碗糕”的闲情逸趣;有“好机相拍报”等闽南经典俗语。

带有闽南俗语的紫砂壶创作出来就得到身边好友的喜爱,纷纷赞同此文化方式的结合。有一次,在宜兴一位老师的工作室放着一把刻有闽南俗语的壶,让一位台湾老先生看后大吃一惊,细细研究老半天,感叹道:“原来闽南语文化还可以这样玩,我也带几把回台湾学习学习……”

闽南俗语因其保留较多上古汉语的特点,被许多语言学家称为“活化石”。曾国思将闽南语同紫砂壶结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闽南文化的精深,还在品茶赏壶的过程中体验情趣,回味乡愁。“我还将此闽南语文化延伸到篆刻(印章)、国画、瓷器等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曾国思表示。

鉴赏有四讲究

一抔泥土,入火成陶,它是艺术品,也是生活器皿,收藏价值不断攀升,热度越来越盛,这就是紫砂壶的魅力。然而,市场上一把紫砂茶壶有的叫价几十元,有的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让人有一种乱花迷人眼之惑。曾国思认为那些“泥”“工”“形”“意”都讲究的紫砂壶就具有把玩收藏价值。

一是“泥”。不同材质的紫砂壶有着不同的适茶性能,选壶之前应先辨别材质。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紫泥、本山绿泥、天青泥和调砂泥,因此应根据泥土质地,而不是颜色来区分其贵贱好坏。紫砂手感不同于其他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

二是“工”。“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一把好的紫砂壶是要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才能最终成型的。只有每道工序都去精心制作,才能够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以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必须清楚、流畅,做到“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则须,当毛则毛”。

三是“形”。紫砂壶之形,在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为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紫砂壶之形,是壶之美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美,壶则美,反之则不美。

四是“意”,即壶的意境。任何一件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应该都是有思想的,否则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作品,无论它的表面多么华丽,也算不上一件好作品。一把有“意”的壶,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能让人浮想联翩,产生情感,触发想象。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