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精彩活动 > 内容

德化举办纪念蔡尚思诞辰110周年暨蔡尚思生平事迹展

时间:2016-01-11 来源:泉州晚报

蔡尚思的手稿原件引起了众人的浓厚兴趣

2015年12月28日,永不毕业 长葆青春——纪念蔡尚思诞辰110周年暨蔡尚思生平事迹展在德化拉开序幕。

几经努力 只为传承尚思精神

走进展厅,一股庄重、朴实的气息迎面而至。据了解,为了让蔡尚思的学术成果和治学精神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好的传承,德化县在复旦大学及蔡尚思的家属及学生的支持帮助下,经过了一年多的资料搜集、分类、排版、编辑,方案磋商、修改与调整,实物搬运、整理、陈设后终于向社会各界呈现出了眼前的展览。

蔡尚思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一生“三进复旦”,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顾问,1905年出生于德化浔中诗墩, 2008年去世,享年104岁。他一生以“永不毕业、长葆青春”为座右铭,治学严谨,勤勉奋进,卓有成就,有论著20余部,论文300余篇,约计400万字。他的系列著作《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礼教思想史》《周易思想要论》等,在学术界影响深远,与钱钟书合称“北钱南蔡”。这如此丰富和深刻的一生在展览上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展出形式包含了照片、文字、雕塑、实物手稿和生活用品等,让人十分惊喜,也很感动。”前来观展的德化一中教师蔡志平表示,“作为蔡老的宗族后辈,没有机会和他接触交流十分可惜,但是要特别感谢各级政府支持,构筑了这么一个平台让他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激励更多后人。”

据悉,整个展览包含了初出茅庐、求教名师、三进复旦、民主进步、教书育人、繁荣学术、严谨治学、退而不休、修身养性、百岁华诞、故里情深等文图部分,还展出了蔡老生前的手稿原件及当时他所在的复旦大学宿舍的实物摆件。

“我们将组织师生来参观、感受,希望这种永不毕业、长葆青春的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扬。”尚思小学校长苏志强说道。

情景再现 不禁勾起如潮往事

“太兴奋,太惊喜了!”今年66岁的傅德华,是蔡尚思在复旦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曾牵头为蔡尚思编辑出版了《永不毕业的世纪学人——蔡尚思》等相关纪念书籍。得知事迹展开展的消息,他特意从上海赶到德化。从进入展厅的那一刻起,装帧在墙上的生平介绍以及摆放在展柜里的珍贵手稿都让他目不转睛。他一边观看,一边拿起手机拍照,还不忘与周围的人津津乐道当年蔡先生的种种事迹。

“这个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文字介绍,还陈设了许多的实物细节,可见设计者是带着情感去做的。”傅德华移步到实物展示区,更是流连忘返,各种与蔡先生相处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他说:“以前,我每天都要到他家,这沙发、这书桌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情景。”他还兴致勃勃地发现了蔡先生生前的一个樟木箱,他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樟木箱,蔡先生的好多手稿、信件才得以完好保存。”

值得一提的是,蔡尚思的另一个学生、担任过其助手的魏达志也特意拨冗从深圳赶来参观展览,并事先为展览题写了几幅书法,纪念先生。他说,对蔡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学术的追求,他的修身养性之道,以及他对后学的提携。谈到这,他不禁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复旦大学担任蔡先生助手时的难忘时光。至今,他仍怀念与蔡先生一同出差时拎着大包小包跑了10分钟追赶火车的场景;至今,他仍感念自己第一次去到北京,80岁的蔡先生极具童心地答应了他去天安门广场中央朝四面八方各照一张相片留念的愿望。

在展厅里,魏达志一眼认出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在五台山帮蔡先生拍摄的一张骑马照片。他说:“蔡先生曾在通信中提到,我为先生拍摄的照片比一辈子拍的照片还多。”说到这,他动情地站到了那张骑马照的展板前留下了合影,这种穿越历史时空的感受,感动了现场的人们。

路在脚下 深化研究任重道远

参观完展览,傅德华一行不禁感慨:蔡先生一生为了做学问,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了中国思想文化史领域。德化出了一个大家,学术界都在传颂“北钱南蔡”。这次到了德化,参观了这个展览,似乎回到了以前与他相处时的样子。现在是在他的家乡德化与他对话。故乡的人民对他非常尊敬,做了大量的工作。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对于追求食粮的渴望越来越浓厚,这里面的学术价值和人文精神会越加凸显。

此次前来参加事迹展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党委副书记赵小斐说道:“蔡尚思先生作为学界楷模,复旦大学的骄傲,具有很深刻的榜样精神。”他希望能把这里作为复旦大学的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来参观,一来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二来可以考虑以课题的形式,让历史系的研究生用专业的角度对蔡先生的学术手稿进行深入的研究。

德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耀昆也表示:“今年正值蔡尚思诞辰110周年,这个展览作为一个平台让蔡尚思的学术研究和治学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承。接下来,德化县还将进一步与复旦大学进行沟通合作,争取通过出版书籍、成立课题组等多种方式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活动和文化传承。”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