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泉州“狮”话】探访孕育忠义文化的深沪狮峰山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05-12

狮文化在晋江深沪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沪半岛自古地形宛若一头雄狮,有“峙海金狮”之美誉。就在半岛的南部有座狮峰山,据说因其地处深沪“金狮”头部,故俗称“狮头”。狮峰山主峰碧峰岭,海拔78.2米,是深沪至高点,狮峰山也因此被深沪人视为家园里的“靠山”。这里有以“狮”为名的山,也有以“狮”为名的地界,现今狮峰居委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名“醒狮保”,1949年9月划为晋江县第十区“醒狮乡”,1951年则划为深沪镇狮峰村,1958年为狮峰大队。

城隍公宫

当地尚有残存的古城墙

由古而今,狮子以其庄严威武的形象被人们视为瑞兽,深沪半岛不仅有“峙海金狮”的外形,狮子沉实刚烈的性格也在这里落地生根。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军务,经略福、兴、漳、泉四府沿海海防,“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徙港边巡检司于深沪,屯兵驻守。深沪巡检司隶属于永宁卫,驻防正七品武职把总及五品千总,每日操练兵勇,尚武之风渐起。又因狮峰山碧峰岭“北对永宁卫,南望福全所,西为深沪湾,四周一览无遗”,周德兴在碧峰岭上建屯兵寨,名曰“深沪捍寨”,并修筑烟墩(烽火台),派兵轮流看守瞭望,若发生警讯,“夜则举火,昼则举烽”,数十里外的卫、所、巡检司均可望及增援。此后,狮峰山碧峰岭亦称“烟墩山”。烽火台示警,是中国古代防患于未然的一种智慧。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曾重修烟墩。20世纪末,旅菲侨胞又捐资重修了这座烽火台,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为之题字。

狮峰山面朝大海,是深沪人家园里的“靠山”。

重修的烽火台

深沪还建有巡检司司城,“周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嫱二丈,窝铺凡七,南北辟二门,各建楼其上”。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深沪巡检司城,在深沪村(古属十六都)。”在筑建司城时,在城之南门还建有一座关帝庙,庙额“忠义”,故名南门口忠义庙,又称夫子公宫。这深沪巡检司司城即在今狮峰山一带,因其有御倭之责,此后深沪民众抗倭卫土的故事在这里不断涌现。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倭寇劫掠深沪,时任深沪巡检的汪芳山在司城附近奋勇杀敌,掩护民众撤退,最终壮烈牺牲。深沪民众感怀汪芳山的忠烈,为其厚葬,并在深沪城隍公宫设置汪芳山神位、塑像奉祀。汪芳山(当地人敬称为“汪公”)名正言顺地成为深沪城隍公之一。据介绍,每年在农历五月廿六即汪芳山祭日当天,到城隍公宫拜奠汪公的人群络绎不绝,这是民众崇敬忠烈情感的一种自然抒发。

忠义庙

忠义庙的石狮子

忠义庙中的“赤胆”匾

忠义庙中的关公刀

到了清代,深沪忠义文化更是深入人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乡中土绅、海商倡导重修南门口忠义庙。重修后的忠义庙虽为两落建筑,规模不大,但玲珑雅致,庄严肃穆。正殿神龛里供奉着威风凛凛的关夫子神尊,令人肃然起敬。周围悬挂着多方尊崇关夫子品格的颂匾,其中一方《赤胆》匾额悬于两头狮兽形态的托木之上,足见福狮文化与忠义文化在这里交融互辉。正殿长香案及敬桌规格雄观,花堵精雕细刻。厅墙上两侧各有一尊青石狮雕,似在仰颈向天长啸。庙内另有楹联数对:“忠义仰神威丹心贯日,春秋尊正统峻德参天”“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长”等,皆与关夫子的忠义故事相关。明清以来,关帝信仰深入泉州各阶层。正如名士李光缙所说:“居是邦者,以迨郡荐绅学士,红女婴孺,亡不人人奔走。祷靡不应,应靡不神。”明清地方官吏通过宣扬关羽的忠义,来维护统治;士大夫对关羽的崇拜,则表现在以关羽的忠义为楷模。人们认为,关羽有司命禄,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庇佑商贾等功能。在深沪,南门口忠义庙规模虽不大,但年代悠久且与明代巡检司历史息息相关,影响颇深,历代忠烈受深沪民众尊崇也就毫不奇怪了。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