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时间:2019-11-26 来源:

一、概述

江加走(1871——1954),泉州著名木偶雕刻家。其父亲江金榜是雕刻粉彩木偶头像的民间艺人,江加走11岁时师承父亲,以70多年的精心钻研将父亲传授的五十多种不同面貌和性格的木偶头像和一种平髻(俗称苏州髻)的梳头方法发展到二百八十余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主要是布袋戏),所编梳十几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雕刻和粉彩的木偶头像达万余件之多。泉州的木偶雕刻继承了中原河洛地区成熟的佛像雕刻程式,呈现出“雍容丰腴、神韵含蓄”的艺术格调,江加走在继承传统优秀造型风格的同时,又发展出形态万千、浪漫夸张的,富有闽南地方色彩的造型,可谓形神兼备,奠定了泉州木偶具有自足意义的地域风格。泉州布袋戏头,几乎都是江加走创造的,他也由此被国际友人称为“中国木偶之父”。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黄义罗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碧峰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有黄义罗(国家级)、江碧峰(福建省)和王景然(福建省),以及江东林、黄紫燕(泉州市)等工艺美术大师;2013年被列入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抢救保护类。

二、工艺制作

(一)原辅材料

主要包括木料、头发和颜料。樟木是泉州木偶雕刻的主要用料,材料并不贵重,但其耐湿、不易变形,不生蛀虫,木质轻,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适合于精雕细刻,其中更以纤维细腻的樟木根为佳;泉州木偶所用的头发是真人头发扎制的,市面价值约每公斤一千元。当代则以人造纤维、黑棉线、丝线、毛线、植物纤维、西藏牦牛的毛替代;粉彩采取传统国画矿物质颜料,如藤黄、花青、朱砂等,以及墨汁。当代一些艺人用丙烯、油漆、水粉、油画等颜料代替。

(二)工艺流程(图 雕刻工具、步骤)

1、工艺流程

泉州木偶头的雕刻工艺十分讲究,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大致可分为雕刻和粉彩两道流程,细分则包括开胚、定形、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十道工序,技术性很强。

(1)开胚:锯成体积略大于傀儡头的长方体(约5.5×4.5×11cm),用斧头削去多余的部分,定出中线,以此为基准,将两颊斜削。

(2)定五形:确定额际线,留出发髻之后,根据“三庭五眼”的大原则,定好“五形”,即目、口、鼻,以及耳的位置,从眼部入手,刻出约略的大轮廓。

(3)细刻、修光:细刻是根据粗胚的轮廓逐层加深。粗胚从无形到有形,从含糊到明确,在刀具对材料的深入过程中,大至脸的轮廓,小至眼皮的厚度,皱纹的大小、形状、位置的安排都在这阶段完成。如刻双眼活动的头像,就从脑后打个洞接通眼位,装上活眼后再用木块填上;如刻多组活动的构件,就等脸部刻好修光后再分别装上。刻布袋戏头,则必须同时将头颈部挖空,其直径以适合人的食指套入进行表演为准。

(4)磨光、裱纸、上土、打磨:打磨时最好用手指垫着细砂纸推磨,细节则用竹签卷着细砂纸打磨。经磨光处理后的头胚,如发现裂痕或间隙,必须裱上细密的棉纸或薄绸,防止头胚破裂。待绵纸或绸布阴干后,可渐次上土打底,粉土打底的次数一般多达十余遍。待土阴干后,用特制的“毒鱼皮”沾水细细打磨修光,并用竹刀廓清五形。

(5)粉彩:主要根据传统的或者艺人创作的脸谱式样,着以彩绘,颜色以金、银、辰砂、银朱、藤黄、佛青、墨等为佳。粉彩通常多达十数遍,一个偶头从打底色起,到眉毛、唇线、眼线的勾画,以前要花费好几天时间。

(6)上蜡:画好脸谱后用刷子蘸四川石蜡拭光,表面既光泽美观,又使色彩经久不褪。木偶头打蜡是适应早期以烛火为主要照明手段的舞台装置,灯光的运用进入舞台后,由于反光特别强烈,真实感差,在江朝铉的实验下,改为“用漆刷(髹饰)代替盖蜡的方法”,使脸部发光大为减弱,予人以清新、柔和之感。

(7)梳头:早期木偶的头发与脸部相连,以整块木头雕刻而成,后来为了追求真实完美,采用真人头发等材料,先用针几根几根地缝起来,粘上胶一缕缕地植入刻好的木偶头上,胡须也是这样“栽”上去的,耗时费力。曲卷的头发,传统的制法是将真人毛发编成辫子,经蒸笼蒸后再进行熨烫,解开后的毛发便达到蜷曲的效果。

2、关键技法

(1)定五形:江加走木偶雕刻紧紧抓住了五形三骨(五形指俩眼睛、俩鼻孔、嘴巴,三骨指眉骨、颧骨和下颌骨),根据角色的不同调整这“五形”的比例。如“黑北仔”,要刻意夸大它的眼睛,使眼珠向前凸,并缩短人中,五官紧凑,以突出性格。这是最重要的阶段,角色的基本类型,骨骼、肌肉的塑造在这一阶段几乎得以完整呈现。

(2)细刻和修光:细刻是深化的过程,所用刀具一般是较小的平刀、圆刀、斜刀等;修光使整体浑融一体,使细节干净利落,一般用小圆刀、三角刀等。泉州木偶造型十分注重线条的明朗,刀法讲究圆熟、流畅、肯定有力,刀迹力求细致明快。如雕旦、文生等脸部须光洁、细腻、圆润,其他角色则适当地留有小的块面、线刻痕迹,体现阳刚之气或沧桑感。

(3)梳头。早期泉州木偶头只有两三种发型,在江加走将之发展到十几种,包括富有闽南特色的苏宗髻,适合少妇的圆髻,少女的齐眉旦、双髻旦、蝴蝶髻以及观音角色特有的观音髻等等。梳头采用真人头发,植入木偶脑壳,并仿照真人发型梳头方式,费时耗力,十分讲究。

(4)粉彩。粉彩用笔十分讲究,包括试笔、起笔、运笔、收笔等阶段。大面积的涂色侧峰用笔,讲究“平”和“匀”,起笔要果敢,运笔不急不缓,收笔干脆利落,不能反复涂抹;在勾小的纹样时,起笔前先试笔,不仅试颜料的饱和度,还在于让笔头始终处于垂直、尖细的状态,中锋用笔勾出的线条才能匀细工整。

在江加走之前,泉州木偶头像花面的面谱不多,只有一个“白奸”,一个包拯头,其它都是黑色、白色、红色三种,以整脸为主。江加走“在吸取了京剧脸谱的基础上,结合木偶雕刻特点(可随意造型),又参考了民间五爷进香时二十四班头和木偶神像部分王爷的‘花头’,加以融洽和变化”。从而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极富装饰趣味的花脸谱。以宽翅“蝴蝶脸”为著:花纹以鼻子为中心、围绕两眼及鼻翼两边,呈放射状延伸,对称的图案形似一只展翅的花蝴蝶,色彩鲜明而和谐。

(三)工装器具

木偶雕刻如此繁复的工艺过程,主要工具却是相当简单,所有的器具,主要有六七种:大小刻刀数把,圆锥一支,手锯一把,篾刮子一把,竹刀一把、画笔大小各若干支、颜料若干(以矿物颜料为主)、刷子一把,蜡盘一块等。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工具,如磨刀石、针线(缝制头发)、加热器等。

当代艺人开始运用雕刻机、电锯、电钻等以提高效率,也有采取树脂、石膏铸模等方法制作木偶,但工艺的核心在于手工性,手工艺品是手艺人的情感与生命行为,机器制作的木偶冰冷而乏味,已经失去了手工艺应有的精神。

三、工艺历史

(一)创始年代

闽南泉州流行提线木偶戏(泉南民间自古则称之为“嘉礼戏”)和掌中戏(泉人称之为布袋戏)。由“嘉礼”之名,可知泉州木偶历史由来已久,但起于何时并无定论。五代泉州已有傀儡戏的踪迹,时泉州籍著名道士谭峭在其著说《化书》中提到“观傀儡之假而不自疑”(五代谭峭 《化书》卷二《术化 海鱼》北京:北京书局,丁祯彦、李似珍点校,1996年8月版,页35)。宋、明两朝傀儡之兴,以致使南外宗正司立下禁止“提傀儡以娱宾”家训的地步。此时,由于木偶需求量不多,泉州木偶雕刻一直寄生于神像铺子,造型秉承着佛像雕刻的风格,正面人物的生、旦造型以菩萨观音为范本,北(净)行基本以金刚力士为范本,杂(丑)行则是各种罗汉的范本揉合而成的格式。它们“和泉州古代的泥塑,石、木雕一样,轮廓丰腴,神韵含蓄。早期粉彩,均用单色平涂,侧重线条表现,精巧细致,浓郁保留唐宋时代绘画风格。

明、清时期布袋戏的崛起,使木偶雕刻需求量剧增。大台连本戏的出现,不仅对木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且也提出了木偶角色的创新要求,出现了专门的木偶雕刻作坊。清末有泉州两家著名的木偶雕刻作坊——“西来意”和“周冕号”。前者是著名的神像铺子,后者是专门从事木偶雕刻的作坊。如果说“西来意”的作品继承了泉州优秀的佛像雕刻风格,传达的是含蓄、内省的宗教精神的话,那么,“周冕号”的作品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来刻画木偶头,风格写实,做工细致,且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角色,开启泉州木偶造型的地域风格。

近代木偶大师江加走博取众彩,他雕刻的木偶头,不仅继承了泉州传统木偶头雍容丰腴、神韵含蓄的艺术格调,而且由此发展出了真正具有自足意义的地域风格。泉州布袋戏头,几乎都是他创造的。其木偶头造型优美,形象丰富、结构严谨、精雕细刻;粉彩颜色调合、纹彩美观、装饰意趣,扮相生动;构造精巧,五官活动,夸张幽默,妙趣横生。江加走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著名的“五形三骨”法:人物形象的美、丑、忠、奸、贤、愚,表情的喜、怒、哀、乐,都在五形(两眼、两鼻孔和一个嘴巴)三骨(眉骨、颧骨和下颌骨)上发生复杂变化。由此,他采取概括、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把不会动的“死”木偶头变成会动的“活”木偶头,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赋予木偶生命。此外,他创作的许多作品由于融入了许多民俗、民谚的文化因素,如著名的七丑(花花公子、大头、癞痢头、陷仔、缺仔),“家婆”(媒婆),白奸等,而显露出浓烈的“闽南趣味”,为闽南人所喜闻乐见,奠定了泉州木偶造型的地域风格。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许多报刊书籍多有登载,均给以高度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加走的木偶头已风行于东南亚华侨中,被视为珍宝。50年代以来,他的木偶头常作为国家礼品馈赠外宾。江加走木偶头曾多次被选送出国展览,并伴随泉州木偶剧团出国表演,备受各国艺术家赞赏。他的作品为收藏家所珍视,不惜重金以求购,许多艺术博物馆予以收藏。本省博物馆对江加走木偶头更为珍惜,作为文化珍宝大量收藏。江加走被誉为“中国木偶之父”。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精装的《江加走木偶雕刻》大型画册,发行国内外。

江加走木偶雕刻艺术的传人、其子江朝铉,自幼随父学艺,掌握了从雕刻、粉彩到编髻、埋发的全部技艺,作风格调与其父宛然无异,并有所创新。他创作了数十种新的木偶头,其中《三打白骨精》剧目中人物性格的刻划尤其深刻。如把孙悟空塑造成聪明机智、爱憎分明,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江朝铉还创作高难度的《封神演义》人物“三头六臂”的吕岳,三个头都会活动。文革期间为木偶剧团排练样板戏创作了诸多角色。随着社会需要,将木偶头由1寸改为2寸;粉彩方面在改进过去纯用白色敷彩的基础上,掺用更多的色彩,使肤色随人物塑造的要求,更加丰富。并改用“髹饰”代替“盖蜡”,使之不易褪色、沾污。1979年,江朝铉被省二轻厅评定为木偶头雕刻工艺美术师。

1981年,成立以江朝铉和黄义罗、江碧峰为骨干的泉州木偶雕刻厂。当年,他们创作的《江加走木偶头面谱首饰盒》获全国优秀旅游纪念品创作奖。 1983年,该厂的“江加走木偶头”和“全身木偶《唐三藏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等产品,分别获得中国国际旅游会议旅游纪念优秀作品奖和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后来,该厂发展各种式样的戏剧面谱和泥质头像、提线玩偶、掌中玩偶,丰富了木偶艺术的品种。

当代江加走木偶雕刻技艺传人主要有江碧峰和黄义罗等人,他们不仅传承技艺,而且有所创新。如黄义罗的《三头双角花面怪》三头的眼睛、嘴巴都能动,江碧峰的《五丑》糅合了泉州著名的“七丑”。今日泉州的木偶雕刻以江派为主,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订单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地区,艺人们精心创作的作品很少自己保存,泉州本地已难觅艺人的精品之作。

(二)传承方式与路线

江加走木偶雕刻的传承,与多数民间工艺一样,一般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为主,师傅口授心传,徒弟目识心记,靠着勤练不缀而掌握技法,至于理论上的总结,江加走曾提出木偶雕刻著名的“五形三骨”法,他谈到:我们真人的脸部器官,主要是五形和三骨,五形就是两个眼睛、两个鼻孔和一个嘴巴;三骨就是眉骨、颧骨和下颌骨。一个人形象的漂亮或丑、恶,秉性的忠奸贤愚,表情的喜怒哀乐,都在五形与三骨上发生复杂的关系和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以合作社的形式(泉州木偶头雕刻厂)生产,工厂内实行师傅带徒弟、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克服了传统家庭手工技艺传承所存在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陋习,也改变了传统的师徒关系。这种新型的带徒方式,大大简化了传统的拜师仪式、出师要求等条件。但木偶雕刻由于需要一定的力气,所以一般男子学雕刻,而女生比较细心,学粉彩、梳头等工序。

“西来意”(约1845年开业),清末泉州著名的雕刻佛像的专业铺子,兼营雕刻木偶头像。“西来意”的木偶头作品,“雕刻工细,线条结构准确秀丽,富有肌肉感。粉彩历久不变,但较一般头像小些,额线较高”。其木偶头“神态意韵,含蓄深沉,若从欣赏角度评价,则为上品……但额线较高,装戴帽饰时,因为帽饰摆后,易于阻碍线的操纵。”

“周冕号”(约1865年开业),清末泉州城雕刻木偶头像最大的专业作坊,址在当今鲤城区涂门街。“周冕号”的作品就是著名的“涂门头”,其“虽然技法不如西来意洗练,但头像仪态丰满,形象比西来意更富变化”,“傀儡头后的肌肉收敛得当,双眼视线俯仰适中,大小适中,利于演出”,刀法较粗犷,总体风格更趋向写实,带有自然主义的雕刻手法,与花园派的细致风味不同。但粉彩胜过花园头,以花脸见长,所以流行极为广泛。

江加走(1871——1954),名长清,泉州市北郊花园头村人。11岁时就开始向父亲学习木偶雕刻与粉彩技艺,18岁时由于父亲病逝而独立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从此走上木偶雕刻独立创作的艺术道路。终其一生,艺术生涯长达七十多年。泉州布袋戏头几乎都是他创作的。

他的作品是雕与绘的完美结合。刀法洗练,粉彩细致,注意侧面和仰角的视觉效果,立体感强,肤润脂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造型都很完美。在传统“雍容华贵”的基础上融入许多民俗、民谚的文化因素,从而发展出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偶头形象,如三仙姑、大头、臭头、缺仔等。此外,他将泉州传统木偶有限的花面脸谱发展成多种多样的,有别于京剧、梨园剧、高甲戏等人戏,装饰性很强的花面谱,以“蝴蝶脸”为代表。

江朝铉(1911—2000)泉州近现代木偶雕刻家,深得父亲江加走的真传而能有所发展,其作品与江加走相较,几可乱真。他继承了江加走留下来的280余种木偶头雕刻作品,又创新了30多种木偶头,丰富了泉州木偶头工艺品。如四大金刚、孙悟空以及三个头都会动的“吕岳”形象。还改革了用漆刷(髹饰)代替盖蜡的方法,使作品不易褪色玷污。

黄义罗(1943—)泉州当代著名木偶雕刻家。作为江朝铉的关门弟子,黄义罗的木偶雕刻深得传统神韵,但他并不满足于临摹前辈们的作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作出了许多新的木偶角色,以神怪类为主,很多造型借鉴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

江碧峰(1951—)泉州当代著名木偶雕刻家。身为“江派”第四代传人,秉承了花园头精雕细刻的传统,不仅传达出泉州布袋戏头的古典精神,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融入现实生活因素,创作出许多新的造型。

四、业态现状

(一)市场因素

泉州木偶的兴盛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兴盛的民俗活动关系密切,木偶戏曾在闽南传统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宗教仪式、婚丧娶嫁和游艺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木偶戏随之衰落,木偶雕刻市场也相应减少。当代木偶雕刻除了少量供应戏班,以及应排练新剧本创新角色外,基本以雕刻观赏性工艺品为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场基本集中在台湾地区。这一方面由于台湾人的购买力较强,有经济实力收购价格高昂的名家作品;另一方面在于台湾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比如台湾许多学校开设专门的木偶课程,传授木偶知识,培养下一代的兴趣。当然,商业意识也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因素;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也有一些订单;大陆地区的订单反而很少,特别是江加走传人的作品,除了购买力因素,更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艺术品,特别是民间艺术品的认识和重视不够。

雕刻机、模塑机的出现,对传统木偶雕刻行业冲击很大。泉州一些木偶作坊选择江加走等大师的作品,以之为模型生产木偶,其产品造型精美,价格低廉,尽管其艺术价值受到专家们的置疑,却受到普通消费者的欢迎,价格相对偏高的手工制品因此显得乏有竞争力。不过这种状况在近几年有了一定的改善:作为木偶最大的市场,台湾收藏家在收藏量有一定的饱和后,开始注重精品收藏,他们往往认定江派传人的作品而不暇其余,所以目前木偶头雕刻还有一定市场,特别是江加走传人雕刻的木偶更是供不应求,但市场面更为狭窄,且持久性令人担忧。

如此,木偶雕刻行业的发展一直在偏离其原有的实用角度,走向纯粹审美,以创作案头摆设和收藏品为主的道路。

(二)自然因素

相对于其他手工艺品的衰落,木偶雕刻基本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

(三)社会因素

江加走目偶雕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后继乏人。从目前情况来看,传承情况依然以家族传承为主。目前泉州持续生产“花园头”风味(江加走风格)的偶头作坊及工场有十余个,但很少人掌握全套技法。由于木偶的工艺复杂,出师一般要六、七年的时间,能掌握全套技法(雕刻、粉彩和梳头三者缺一不可)也仅江碧峰一人而已,其余者存在善刻而不善绘者,善绘而不善刻者,甚至善刻善绘但不会梳头的情况。以梳头工艺为例,江加走留下的十余种梳头方法,也只有江碧峰在几十年家学的熏陶中掌握。因此尽管艺人们也陆续带徒,但很少能坚持下来,传承的情况依旧不如人意。如黄义罗带徒女儿黄紫燕,以彩绘为主,江碧峰传江东林,技艺有待提升。

五、保护措施

(一)抢救保护措施及落实情况

根据泉政办﹝2013﹞196号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关于泉州市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江加走木偶雕刻属13项抢救保护性艺种之一。市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支持建立大师工作室,进行带徒授艺。帮助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恢复传统字号,建立工作室,申请经费补助,创建家族品牌,开展作坊式经营,支持设立江碧峰大师工作室、黄义罗大师工作室、王景然大师工作室,其中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被正式授予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传统保护单位牌匾,并补助经费3万元,让其专心创作、授艺,带徒人数超过11人。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2013年至2015年度,通过创建大师工作室、大师带徒授艺等方式对该艺种进行资金扶持,共划拨保护资金26.16万元。

3、建档保存。与档案局联合搜集整理与江加走木偶头有关的资料,并鼓励其将传承谱系、技法流派、名家名作、典籍记载、传统图谱等原始资料主动建档,并永久保存档案馆。

4、参展参评成效显著。在这些政策与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才使江加走木偶雕刻重新获得发展,艺人们可以专心搞竹编创作和带徒弟。木偶雕刻艺人不断创新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仅江碧峰一人便获奖无数:2003年获福建省“争艳怀”金奖,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2008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银奖,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等;其传人江东林获2009年、2011年均获“争艳杯”铜奖,2012年获第七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银奖。江加走木偶雕刻名扬四海,被多家报纸报道,江碧峰木偶雕刻艺术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纪录片播出。为了让下一代了解和喜爱泉州木偶,江碧峰受邀为多所大、中、小学开设讲座,传授木偶雕刻技艺。三十年来,他接待了无数参观作坊的人员,包括外国友人、同行专家、学校师生,以及各种团体,为弘扬泉州木偶文化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5、带徒授艺成绩斐然。三年来,徒弟在大师的指点与帮助下,有了不错的成绩。江碧峰的徒弟于2009、2011年的“争艳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于2012年海峡艺博会银奖,作品于2014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展览;王景然大师的徒弟黄清辉获泉州工艺美术大师,并多次获得奖项,黄国顺,多次获得海峡文博会金银奖,百花奖铜奖两次。

(二)抢救保护建议

专家学者建议:保护抢救的首要在于保存和记录,要搜集整理江加走木偶雕刻传承谱系、技法流派、名家名作、典籍记载、传统图谱、艺诀秘传、行规习俗等图文、视频资料,建立保护档案并作永久馆藏。目前,江派木偶雕刻作品,特别是名家名作绝大部位流往台湾、东南亚一带,本地几乎没有,如果再不加以整理、收集、记存,恐怕不久的将来,我们要研究江加走木偶雕刻,就要到台湾做田野考察了。今日的木偶雕刻订单依然以海外为主,在木偶雕刻作坊,除了老艺人手头在进行的几件作品,基本没有其它作品,由于他们平时是有订单才做,做完后交付,手头没有遗存作品。民间艺人手头有一些江加走、江朝铉的作品,但他们并未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随意放置,破损、残缺严重。甚至一些博物馆也未能妥善安置这些木偶作品,如几经辗转入闽台缘博物馆的江加走木偶,至今仍然在日光灯下曝晒,粉彩开裂,损毁严重。

因此,政府要建立专项的基金,尽量征集散落民间的江派木偶作品,有机会回购一些精品,作为展示和传承之用;向老艺人订制各类题材的精品,保存和记载这门手艺。

艺人建议:政府设立的三年带徒补贴制度,希望按照艺种的不同,区别对待。有些艺种工艺较简单,一、两年时间就能完全掌握技能,而木偶雕刻,其工艺复杂,一个徒弟要掌握全套的手艺,不是三年可以完成的,必须七、八年的时间,按照政策,都是三年授徒带艺,对于艺种,特别是技艺复杂的艺种是不公平的。所以希望政府能考虑这方面问题,延长木偶技艺带徒授艺的时间,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学艺,才能专心学艺。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