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大摇摆人

时间:2019-11-26 来源:

一、概述

南安大摇摆人,又名大摇人,它是一种大神尪仔艺阵,主要流行闽南厦漳泉、福州和台湾中北部地区。其集雕刻、竹藤编、刺绣、舞蹈、音乐艺术于一体。出巡表演时,表演者钻入制作好的大摇摆人空身躯内进行各种形象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闽南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内涵,是闽南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扮演的角色主要包括八仙、福禄寿、土地公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龙王、圣母、黑白无常、电音三太子(身披五彩衣、头戴锦冠、脚踩虎头靴,金吒、木吒、哪吒憨态可掬)等。早期伴奏音乐主要是以锣、鼓组成的打击乐,配以一鼓一钹敲击节奏,现有的以三用机放音乐。表演内容以八仙贺寿、天官赐福禄寿等为主,也有以西游记的表演来表示历经千辛万苦终能得到善果和成功之意。

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品,从南安大摇摆人的艺术形态上看,其产生与我国中原巫术文化“傩戏”和泉州“布袋戏”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关联。产生年代最迟不晚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史料《南安县志》卷之八“风俗志之一”中记载:“《闽书》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再如《温陵旧事》一书中写到:“三吴人谓之社,谓之会,举行于春夏之交,或以五月。吾温陵则以正月,谓之朝拜,亦曰会,盖合闾里之精虔,以祈年降幅,亦遵古傩遗意,相沿已久。……虎冠假面为厉鬼之行,筛金执桃茢,古傩遗式也。锣声震天地,久之而神始过。”21世纪前大摇摆人主要出现于庙会、迎神赛会等庆典中,因其独特的民俗魅力深受闽南一带民众的喜爱,逐渐的在婚丧仪式、企业尾牙、观光团迎宾等活动中出现。大摇摆人木偶雕刻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8月分别列入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在《泉州市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三年行动方案》中属抢救保护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陈志忠(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安大摇摆人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二、工艺制作

(一)原辅材料

早期大摇摆人所选用主料以江西、云南、湖南、东南亚一带国家的香樟木、梧桐木、松木、金丝楠木等为主,后由于木料稀缺等因素的影响,现今主要采用江西、湖南以及本省境内香樟木、松木作为主料,以毛竹、洋藤(作为内部身躯框架)、漆(工业漆)、金箔、细沙、细砂纸、弹簧、细铁丝、锦绣庄刺绣服饰、犀牛毛等为辅料。

(二)制作流程

1、工艺流程

泉州大摇摆人技艺十分讲究,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工序,大体可将其制作分为雕刻和粉彩两道主要流程,将这两道流程细分包括:选材、“粗坯”雕刻(开坯)、“粗坯”磨光、粉彩、发和须眉安装(梳头)、活动眼舌安装、竹藤身躯编织(笼腹)、服饰配件及各个部位组装等9道工序。具体的工序如下:

(1)选材:大摇摆人中最为主要的部位则是其头部和手部,而这两个至关重要部位的原材料主要是由香樟木制作而成,后因节省材料以及香樟木稀缺等因素的限制,大摇摆人的手部渐渐采用松木、杂木等进行制作。因香樟木其所固有的木质细腻、不易变形,且成份中含有大量的樟脑油,极易散发出特有香味,不易被虫子蛀蚀,因此便成为了制作大摇摆人的主要原材料。

(2)头(木偶头)、手、眼、舌、底座部位(脚架、底座)“粗坯”雕刻(开坯)

木偶头雕刻:民间艺人选择适合所需规格的香樟木(大摇摆人体型越大,香樟木越小,体型越小,香樟木越大),待选好香樟木后,用锯子将木料锯成约略大于木偶头像的相似形状,然后用铅笔在香樟木正中垂直处标出中准线,用斧头将香樟木两侧部位削斜,定出五官(眉、眼、鼻、口、耳)的雏形,此阶段在大摇摆人制作过程被称之为“粗坯”。现今有部分“粗坯”是用现代科技来完成,如木雕仿形机和电脑雕刻机,而木雕仿形机需人工参与全过程,且要求经验丰富者来完成。电脑雕刻机则是电脑全自动雕刻过程,这是其主要优点,但雕刻时间很长,效率低。“粗坯”的雕刻虽较为简单,却成为了木偶头最终制作成败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制作“粗坯”的过程中要求艺人们抓住木偶头的形象特征,着重突出和表现该形象的骨格、肌肉所构成的基本形,特别讲究细节,因此需要有一定经验的艺人来把握和完成这道工序。待“粗坯”外部凿刻完毕后,则是将其内径掏空,大约剩余1.5—2cm厚度(早年由人工将内径掏空,现今由机器所代替。据泉州大摇摆人创始人陈志忠先生说:“机器掏空其内径虽方便,但木材内径被掏成了木屑,不免有些浪费木材,现正在寻找能够将木料内劲掏成整块的机器,把掏出的木料制作成与大摇摆人有关的小工艺品。”),至此木偶头像的雕刻基本完成。

此后木偶头像主体部分还需经过植须眉、细部调整两道工序方才完成其最终的雕刻部分。头像植须眉的雕刻十分讲究,在被掏空的木偶头“粗坯”须眉位置开出植须眉的大小、长短,艺人在开植须眉时需特别注意,讲究上窄下宽,且深度要得当。

手、眼、舌、脚架、底座部位的雕刻:这部分内容的雕刻与头部雕刻相同,将锯子把松木、杂木、香樟木锯成略大于整支手臂、眼、舌的相似形状,而木偶头制作过程中所剩余的香樟木边角料来雕刻眼、舌部位,尔后用斧头将木料凿出它们的基本形。其中手的雕刻分为两部分:手臂(上臂、前臂)和手掌,手臂的雕刻及刨光主要是由机器来完成,上臂和前臂笔直,无需粗细变化,而手掌“粗坯”则是艺人们通过斧头雕刻而成,雕刻手掌“粗坯”时,要求在雕刻台面上固定一条带有弹性的红色绳子,以固定木料更宜雕刻。

(3)头(木偶头)、手、眼、舌、脚架、底座部位精雕刻

艺人将先前所凿刻好的“粗坯”进行二次雕刻,采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平刀、弧刀、尖刀(分为大、中、小三号)。木偶头“粗坯”中幅度较平部位采用平刀进行修刻,如木偶头脸颊、额头部位,直至坯面结构曲线达到细致圆滑;幅度较大的部位采用弧刀进行修整,如木偶头鼻子、颧骨周围、眼、舌部位;尖刀则运用在“粗坯”难以雕琢的部位,如嘴角、人中、鼻面沟、唇面沟等。

(4)“粗坯”磨光

此道工序十分重要,事关木偶头外表精致程度。精雕细刻完毕后,接着的一道工序则是将其打磨,直至用手摸其表面如女子肌肤细润一般。磨光手艺需轻细,不能马虎,艺人需通过瓦灰、细砂纸耐心的将头像、手、眼、舌各部位均匀打磨,打磨过程中要求力度均匀适中,经磨光后便可进入粉彩阶段。

(5)粉彩(开脸)

进入粉彩阶段之前,艺人们需仔细观察磨光处理后的“头坯”,若发现其局部有裂缝或间隙,应及时先用胶水粘合,再用已调均匀的粘土补塞平整,待其阴干,再次磨光。然后裱一层棉纸或薄绸,防止“头坯”二次破裂。所裱的棉纸或薄绸待阴干后,需逐渐加盖十遍以上稀稠适中的粉土,加盖粉土的过程中,强调施土力度均匀,每次加盖粉土,都需要在上一次的粉土阴干后方才进行,因此加盖粉土是一道十分费时的工序。待粉土加盖完毕后,艺人需再次修整、磨光,若力度过大,则将棉纸或薄绸磨破,因此磨光力度应适中。

正式进入粉彩(彩绘)这道工序,民间艺人们首先根据形象的不同,所上漆的颜色也有所不同,大体以金、银、黑、白、佛青、藤黄、朱砂等为主,如:黑、白无常采用黑白两种无彩色,电音三太子有金黄、黑、粉红、蓝等4种主要色彩。通常粉彩技艺包括打底、开脸(须眉、唇线、眼线、点七星等),在以往这道工序将需要用一星期的时间来完成,现今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个工序分工完成,一天之内方可完成。早期打底部分所选用的漆大部分是大漆(天然漆),而现如今几乎使用工业漆,待木偶头等各部位用工业漆喷匀后,把其放置一旁阴干,等阴干后在喷上一层上光漆(早期该技艺采用石蜡拭光,后因用石蜡拭光的大摇摆人形象在灯光照射下显现出失真的效果,民间艺人则选用现代工业上光漆代替)。最后艺人们将上好漆的木偶头像移至彩绘间,用专用粉彩笔将人物形象唇、眼、眉等进行细部粉彩(为了突出部分木偶头形象特征和增加趣味性,艺人们将其鼻头部位施以细沙,待上漆阴干后,在鼻头部位贴以金箔。或有的形象脸部施“粉粒”,即在五官部位点缀带有颗粒的金粉,以往点缀七个粉粒,又被称之“七星” ,但现如今有些形象脸部的“粉粒”多达九个,“粉粒”的多少和大小需根据形象和艺人的审美而适当发生改变),至此粉彩这道工序全部完成。

(6)发和须眉安装(梳头)

木偶头形象头发的安装可根据形象需要分为两种:钻孔安装、黏贴安装,而须眉的安装主要是以黏贴安装为主。发和须眉的原材料主要是进口的犀牛毛和高仿犀牛毛(人造纤维),两种材质的须眉在视觉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因材料不同,人们在触觉上很容易感受到犀牛毛其质感更柔顺。由于犀牛毛的成本较高且稀少,如今逐渐采用人造纤维作为须眉的主要原料。

(7)活动关节(眼、舌)安装

木偶头像的眼、舌部位在表演过程中会随着表演者的晃动而发生晃动,为了大摇摆人外在形象的美观,安装眼、舌的零件被隐藏在了木偶头像内壁处,十分隐蔽。零件主要用到了弹簧、细铁丝两种材料,除了用弹簧、细铁丝将眼、舌灵活安装在内壁上以往,还通过一条细长的铁丝将眼、舌连在一起,只有这样,眼、舌方才同时发生晃动,使其形象增添了活泼、可爱的元素。

(8)竹藤身躯编织

大摇摆人主要由木偶雕刻和竹藤身躯、服装配件三大部分组成,而现今的竹藤身躯的制作主要来源现成制品,其中一类由毛竹编制而成,另一类是由洋藤编制而成。

(9)服饰配件及各个部位组装

大摇摆人主体木偶头雕刻和竹藤身躯组装完毕后,将从锦绣庄神将服饰套入主体身躯后,根据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如需加神冠(纸、细铁丝网等制作而成)的大摇摆人,可用螺丝将神冠帽沿四周固定于木偶头顶部,有的神将神冠与木偶头雕刻连于一体,这类大摇摆人可不必安装神冠。

2、关键技法

(1)头、手安装:当大摇摆人各个部位都准备齐全时,头、手的安装成为表演前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若头、手安装不到位,大摇摆人艺阵在节庆表演时往往很容易出现头与手脱落的现象。大摇摆人一般分为两种规格即中小型(如真人大小)和200cm—300cm之间大小。据了解,像220cm—300cm之间这类大摇摆人被称为巨型大摇摆人,其越大,头部则越小,当表演者钻入大摇摆人神将身躯内时,表演者头部位置正好处于身躯内部,因此这类大摇摆人的木偶头神像与表演者的头部是分离的,木偶头神像与竹藤身躯之间的衔接安装就十分重要。陈志忠先生说:“安装200以上的大摇摆人其木偶头神像与竹藤身躯颈部环圈之间除了需要用绳索绑好,竹藤身躯颈部和木偶头神像颈部内各横向安装一条中部镂空的木条外(图23)、(图24),还应该制作一根类似长度为40cm,宽度为4cm,厚度为3cm大小的榫卯(榫卯两端应略小些(长度大致与其厚度3cm大小一致,过长将穿过竹藤身躯颈部到达胸腔,而这时表演者头部则会碰到榫卯),正好能够穿过木偶头神像与竹藤身躯颈部内壁木条镂空处,并将其两端分别嵌入木偶头神像颈部和竹藤身躯颈部内壁木条。这样就将本分离开的两个部位巧妙的衔接好了,同时达到了牢固不易掉落的最佳效果。

3、流派特点及沿革

以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南安市晋福文化艺术馆馆长陈志忠为代表的大摇摆人制作,在制作特点上,主要体现了大摇摆人木偶头雕刻以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圆柔优美、生动传神、韵味独特为见长,同时,不断跟随时代步伐,增添现代审美成份,形象大胆创新,注重传统技艺精神的同时,不忘融入现代意思的艺术风貌,使该大摇摆人技艺的精美程度达到高水平的境界。

4、工装器具

电锯、敲(木)槌、铁锤、大中小(平、尖、弧)刀、钳子、卷尺、喷枪、砂纸、牛角板杯、橡胶板杯、细灰土、水粉笔、油画笔、白云笔、描笔、安金笔、猪鬃排刷、漆刷、粗坯刨制机、模具雕刻机、雕塑转盘等。这里所提到的工装器具相对以往传统手工器具而言,增添了一些现代化工业器具,如模具雕刻机和粗坯刨制机等。

(三)大摇摆人当代创新

1、形象塑造方面

(1)题材创新。为了适应大陆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市场需要,大摇摆人制作艺人们除了制作传统形象的大摇摆人外,还不断根据时代以及客户(特别是台湾客户)的需要设计出新的形象,这种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需要也成为了大摇摆人工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在民间工艺大师陈志忠先生家中,笔者所看到其创作的“电音三太子”等形象。据悉,该“电音三太子”于2011年7月12日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欢联活动”,在此期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高兴的与“电音三太子”扮演者展开了互动,并称赞该形象可爱、喜庆,保留传统民俗形象的同时,增添了时尚、流行元素的特色。

2、材料工具方面

(1)材料创新。现如今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需求量,首先是漆料采用方面,改变了以往上漆方式和漆原材料,用现代喷漆器将工业漆喷至大摇摆人木偶头等雕刻形象上。其次改变以往犀牛毛、真人毛发等须眉材料,使用高仿犀牛毛(人造纤维)。再次根据客户需要,部分大摇摆人木偶头采用玻璃钢制作的方法,即改变生产成本,同时也缩短生产时间,以及木偶头固有重量减轻等。

(2)工具创新。传统大摇摆人制作过程中木偶头的雕刻是通过艺人们用木槌、刀具等传统工具雕刻而成,这种传统工艺即耗时又耗力。现今艺人们在保留传统常用工具外,也接受了具有高效率的现代科技工具,主要体现在木偶头像等各部位粗坯雕刻时所使用的刨制器、模具雕刻机等工具。

3、表现形式

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以往一鼓一钹敲击节奏的表演,将这一传统民俗表演艺术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如现代流行音乐(《江南style》、《你是我的花朵》、《爱情恰恰》、Lady Gaga的《扑克脸》)、LED灯光等,其融入现代元素极具丰富了大摇摆人表演形式的多样性。

总之,泉州大摇摆人工艺在形象塑造、材料工具、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了革新,尤其是形象方面既增加现代元素,同时不断挖掘可塑形象,不再单一重复以往的孙悟空、猪八戒、福禄寿、妈祖等形象。在表演形式方面,泉州大摇摆人艺人们也紧跟时代审美需要,从音乐、道具方面中可看出大摇摆人的表演迈向了一个新纪元,从视觉、听觉方面改变了人们的对它的认识与感受。

三、工艺历史

(一)历史

泉州大摇摆人、漳州和台湾“大神尪仔”、福州“塔骨”、是我国古老傩文化的特殊民俗表现形式。大摇摆人艺阵从傩文化中发展而来,作为迎神赛会,驱除瘟疫鬼的仪式。而大摇摆人同其他任何一种民俗文化一样都有它的渊源和发展、革新的演变过程,笔者多次采访大摇摆人传承人以及查阅相关古籍、文献资料,未能找到该工艺起源的确切时间界定,也无较为具有说服性的文物实证。因此它的历史渊源及发展难以明晰。对于其历史渊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是有学者认为泉州大摇摆人是“傩文化”一说。泉州大摇摆人、漳州和台湾“大神尪仔”、福州“塔骨”同属古代“傩文化”的演变与延伸。笔者曾多次从泉州大摇摆人工艺大师陈志忠先生那得知,其也认为以上三种艺阵表演形式与古代“傩文化”有密切关联。认为此种说法更能够全面诠释泉州大摇摆人的历史渊源。而大摇摆人艺阵、“大神尪仔”、“塔骨”等傩舞都是宗教与艺术融合的载体。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明朝)一书中有详细描写到:“‘开路神君乃是《周礼》之方相氏也,相传轩辕黄帝周游九垓,元妃螺祖死于道,令次妃好如监护,因买(方)相以防夜盖其始也。’方相俗称险道神或阡陌将军,‘神身长丈余,头广三尺,须长三尺五寸,头赤面蓝,左手执印,右手执戈’,其个头高大,传有驱邪除煞的功能,所以过去人们在丧礼出殡队伍常有人按方相高大形象做成的开路神大神尪仔,来为出殡队伍开道、除煞”。闽南泉州等地区庙宇受此启示,则将他们庙宇内神像麾下神将也制作成与方相一样高大威武的模样,逐渐形成他们自己部将的大神尪仔,来为他们神庙的主神驱邪、除煞。因此泉州地区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大神尪仔”艺阵。

二是有学者认为泉州大摇摆人是从我国“傀儡戏”演变而来一说。而“傀儡戏”又称布袋木偶戏,在该业界人士一般认为“傀儡戏”最早起源于闽南泉州。大摇摆人属于福建闽南民间文化,其木偶头的雕刻艺术与外形、服饰等方面基本相同,只是在体型大小上有明显区别,但其内在结构、表演形式与泉州“傀儡戏”极具相同,是泉州布袋木偶戏的延伸与发展。而泉州布袋木偶戏于明清已十分盛行,如中国古代典籍《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中记载着宋朝宫廷贵族宴会当中就有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布袋木偶戏至少在宋朝以形成,而盛于明清两代,因此,我们不难可推测出泉州大摇摆人最早雏形可源于宋朝,其雏形最迟不会晚于明朝。

从以上两种有关泉州南安大摇摆人工艺历史源由来看,在宗教、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极为盛行,且深受民众喜爱的这方土土地上,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些文化得到自由的融合、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

1892年至今,此阶段是泉州大摇摆人技艺从传统木偶雕刻中脱离成形的一个重要阶段。从陈志忠先生木偶雕刻传承谱系中所了解到,其祖父杨那鼻自幼学艺,对传统雕刻技艺和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后将技艺传承于爷爷陈台完(1926年),其父亲陈木水也传承了传统木雕技艺,并且在南安工艺厂作为一名工艺师,此时的陈木水先生还主要是从事雕刻古眠床、橱、桌、镜台、神龛、神轿、庙宇建筑构件等。如诗山凤山寺门路及前殿,大雄宝殿的栋路雕刻等。1985年后陈志忠先生跟随父亲陈木水学习传统木雕技艺,此时学习了传统雕刻中的半立体雕、平底雕、镂空雕等技法,1988年其跟随惠安张板民间木雕工艺师苏永忠以及晋江一带民间艺人学习传统古建筑雕刻技艺。尤为重要的是在1990年至1993年期间,其在南安鑫华工艺厂跟随黄华宗先生学习神像雕刻技艺和在皇兴工艺厂福州神像头部雕刻。由于大摇摆人雕刻从某种角度看,其就是一种巨型木偶神像雕刻,因此,陈志忠先生跟随黄华宗学习神像雕刻的经历成为了大摇摆人技艺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从1994年后陈志忠先生陆续与台湾商客达成协议,制作大量木偶雕刻销往台湾等地区,基于他与台湾木雕商客的密切联系,使得他成为第一个将台湾“大神尪仔”(“电音三太子”)带入大陆的人,并且在后来的一段研究中,他将电音三太子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创新,使其形象更加可爱、呆萌,深受台湾地区人民的喜爱。陈志忠先生经过对传统木雕的不断刻苦学习和专研,现今其雕刻技艺基础十分扎实,对木雕技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传承谱系

(三)传承方式

中国大多的传统民间艺种,趋于市场竞争、艺种生产模式等因素,在技艺传承方面却表现出十分保守的态度。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社会传承、家族传承两大类,而家族传承方式较为普遍。大摇摆人技艺在经过传统木偶雕刻,再到陈志忠晋福文化艺术馆大摇摆人的创新研究,主要的传承和发展方式是父传子、师传徒的家族传承方式。在大摇摆人传承的过程中有不少学徒因“环境脏、工作累、收入低”等多种问题的困扰,学艺人往往半途而废。据陈志忠先生所说:“与其当年一同学习木偶头雕刻的其他人(黄天赐、陈朝辉)已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并且跟随我学艺的29个学徒中已经近20个人放弃该行业。”大摇摆人技艺传承方式显然已经存在很大问题,并且在当今,保守的家族传承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个社会对物质、文化需要的步伐。

(四)艺术价值

(1)闽台文化研究价值。泉州大摇摆人与台湾“大神尪仔”作为闽台之间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使者,其背后蕴藏着闽台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体现出闽台文化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感,深刻诠释出我国“傩文化”逐渐世俗化过程的文化特征与价值。

(2)历史价值。泉州大摇摆人其无论源于我国古老的“傩文化”或泉州布袋木偶戏,它在慢慢历史长河中没被人们所摒弃,依然流行于闽台地区,深受广大闽台人的喜爱。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与保留原有技艺的情况下,大摇摆人呈现出了具有传统雕刻造型风格和精湛技艺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革新,充分体现出了闽南文化的继承性、包容性与创新性。

(3)艺术价值。泉州大摇摆人艺阵是闽南民俗文化和闽南民间艺术(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集雕刻、舞蹈、音乐、服饰艺术于一体,将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国工艺美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色鲜明,地域文化显著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四、业态现状

(一)市场因素

泉州经济在闽南经济乃至整个福建经济发展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泉州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尤为显著,这些不可逆转的现实因素大大的改变了大摇摆人工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不仅大摇摆人工艺的传承、发展受到威胁,一些优秀的其他闽南传统民俗文化也日益淡出人们的视线。大摇摆人工艺所适应的人群和范围正逐渐的缩小。据悉,艺人们所生产出的大摇摆人在大陆销量并不好,主要销往台湾地区,为了满足台湾地区客户需要,泉州地区所生产的大摇摆人形象主要是“将爷”和“电音三太子”等大神将艺阵工艺作品,出口量占据台湾市场60%,但台湾商客对该技艺要求十分苛刻,希望能够在东南亚和国内其他地区打开新的市场。因此如今的工艺发展也面临着市场淘汰、面貌陈旧等多种因素影响。

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新事物的不断研发,一些高科技产品俘获了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加之现代教育的发展,科学知识得到不断的普及,年青们已改变了对鬼神的看法,而大摇摆人最初驱邪、除煞之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和思想意识的认识。

(二)自然因素

据大摇摆人工艺传承人所透露,该工艺最早所使用的原材料中少部分包括金丝楠木、紫檀木等昂贵木材,主要是使用的是香樟木。而香樟木属于我国二级保护树种,受到一定的保护,加之现今树木植被严重受到人们的破坏,香樟木的使用受到限制与把控,我省香樟木在种植面积和范围上并不像毛竹、杉树那么广。因此,现今泉州大摇摆人工艺在制作原材料上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三)社会因素

泉州大摇摆人在传承方面也面临困境,笔者走访泉州南安地区,了解到只有极少数人知晓大摇摆人,绝大多数人对该工艺全然不知。为此我们从中可看出大摇摆人技艺的传承、发展方面一出现严重问题,亟需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以下三点是笔者所了解到的基本情况:

首先,泉州大摇摆人艺人文化水平偏低。南安大摇摆人工艺大师陈志忠先生至1990年开始收徒传艺伊始,到2015年截止,共有29人跟随其学徒从艺,但据悉,到目前为止这些学徒平均受教育水平均为中小学水平,较少部分为高中文化水平,唯独只有一人(刘海涛)为大学文化水平(大学一年级辍学后转学徒从艺),其儿子陈树泽为高中文化水平。工艺传授对象的文化程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他们对大摇摆人工艺的认识与态度。在这种不理想的状态之下,对于大摇摆人的传承、发展与文献资料的记载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在这些学徒艺人的眼中,他们认为大摇摆人技艺只是他们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之一,若该民俗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化,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时,则是放弃该技艺去寻找另一种维持生计的技艺。为此,大摇摆人技艺的传承、发展、革新则成为了纸上谈兵之事,并将会出现大家所不愿看到的那样无人传承,最终日趋成为一种濒危的民间工艺。

其次,其在传承方式方面过于老旧。由于大摇摆人的表演与其他一些综艺表演不同,其表演所呈现出的风貌则更加大方、自由、古拙,从里向外散发出一种民俗文化内涵,这种民俗文化内涵并非所有众人所能接受;其技艺传承主要是师徒传授的方式,这样一来手把手的传授技艺与现代教育方式和手段相比,略显有些保守、老旧,再加之一些特殊技艺(关键技法)没能得到真正意义上无保留的传承,所谓的大摇摆人工艺的传承则极为容易出现“断层”或“消失”的现象。从29位学徒中所了解到,除了该工艺每年所接收的学徒平均为1至2人(只有极少年份中能够招收3至4人)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这29人学徒中,有28人只是从传承人那学习传统木雕修光技法,1人学习传统木偶头整理、组装技法,从以上情况反映出学徒们并没全方位、系统的角度学习和传承该技艺,这将对该技艺真正的传承埋下不必要的隐患。值得庆幸的是,大摇摆人创始人陈志忠先生所讲,其子陈树泽文化程度为高中水平,现成为泉州大摇摆人的主要传承人,将全面的学习传统大摇摆人的技艺,并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对该工艺有所新的突破,以致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再次,大摇摆人文化、资料研究十分薄弱。泉州民间工艺瑰宝众多,且历史悠久,但对其在文字方面的记载与论述却少之又少,极少文献也只是对其简单描述,甚至在一些本应提及的古籍、地方文献当中却从未提及,这对于工艺传承、发展以及文化研究是十分不利的。

五、保护措施

(一)抢救保护措施及落实情况

随着国家出台了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各项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1997年实施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和《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规定》,泉州大摇摆人传承、发展、革新将迎来了又一春。

具体根据泉政办﹝2013﹞196号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关于泉州市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大摇摆人列入17项抢救保护性艺种之一。

大摇摆人艺种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文化艺术价值较高,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因市场需求少,从业人员年龄偏老而濒临失传的品种技艺,通过政策和资金帮扶,恢复开展作坊式生产经营,并带徒授艺培养后续技艺人才而得到传承保护。具体保护措施如下:

1、创建工作室。如大摇摆人木偶雕刻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8月分别列入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助创办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名艺人)工作室,创造条件设立濒危品种技艺集中传承保护场所,征集优秀代表作品集中展示和宣传推介,提高大众对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的认识;由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授予“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保护单位”牌标,支持恢复传统字号或家族品牌,开展作坊式生产经营。

2、鼓励带徒授艺。实施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名艺人)带徒授艺师徒双向补贴,重点培养濒危艺种的后继人才,2013年至2015年共划拨补贴7.2万元;

3、增加资金帮扶。2013年至2016年安排传统工艺美术专项保护资金,增加带徒授艺补贴,此类艺种共划拨补助11.2万元。

4、建档保存。搜集整理传承谱系、技法流派、名家名作、典籍记载、传统图谱、艺诀秘传、行规习俗等图文、视频资料,建立保护档案并作永久馆藏等。

正是以上各类政策的扶持与艺人们的坚守,才使得大摇摆人在残酷的市场经济支配下得以保留下来。目前泉州市大摇摆人工艺正大步向前迈开了一步,陈志忠先生于2012年创办了南安市晋福文化艺术馆,馆址定于南安市梅山镇新蓝村,建筑面积可达7300多平米(正在筹建)。这座艺术馆主要展览泉州民俗文化艺术品,如大摇摆人神将、泉州木雕以及各类衍生品等。同时还可作为提供传统民俗表演的舞台,将同大摇摆人一样的民俗艺术展现于世人面前,并设有两岸传统艺术(阵头、大摇摆人)展示中心,目前该艺术馆馆藏有阵头工艺品500余件,位居两岸之首,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泉州木雕木偶雕刻技艺传习所。

陈志忠先生作为大摇摆人的创始人在这条工艺美术创作道路上吃过不少苦头,自幼师承父亲(南安市工艺厂雕刻师)学习传统木雕,其父亲为让他的技艺基础更牢,父亲还让他师从几位民间木匠。陈志忠记得,当学徒摸索那几年,很早就起床练习,中午别人休息,自己得学画图,晚上练到很晚,常被刻刀划破手掌。正是因为如此,陈志忠先生在大摇摆人等工艺这个行当当中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2010年陈志忠先生组建了泉州晋福神将民俗表演艺术团,该民俗表演艺术团时常受到闽南、台湾、闽中等地邀请参加表演,台北木偶剧团的业务经理王祥亮称赞说,他的大摇摆人做工很细致,表演很有时代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这门艺术;2011年其多件作品在上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1枚,传统艺术金奖1枚、铜奖2枚;2011年7月12日其创作的大摇摆人“电音三太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演;2012年其在台北和华乐社大神将《金鸡》、《玉犬》设计创作中担任总负责人一角(该两间作品现收藏于台北和华乐社);2012年5月其作品《将爷龙王》、《郑成功雕像》在第七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博览会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比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银、铜奖各1枚;2012年10月其作品《神将妈祖》在第一届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工艺美术作品评比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1枚;2012年11月其作品《将爷头像郑成功》在泉州市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天工奖”大赛中荣获银奖1枚,并获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3年5月其作品《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第八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博览会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比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1枚;2013年10月其作品《欢乐财神》在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工艺美术精品奖荣获铜奖1枚;2014年其作品《皆大欢喜》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优秀奖。期间陈志忠先生还受邀参加各类综艺活动,将大摇摆人、木偶雕刻等民间工艺美术带到更好的平台当中,让该技艺得以很好的展示和推广,如曾参加央视综艺频道《我要上春晚》,其创作的大摇摆人在郑成功文化节中与台湾“电音三太子”相互交流、联演,并且其创作的大摇摆人“电音三太子”参加福建电视台《我们的春晚》、海峡两岸农贸会迎宾晚会等各类综艺节目的表演,同时受到像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和公共频道、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海峡导报、南安商报等多家公共权威平台的报道,以及泉州电视台专题报道。

(二)抢救保护建议

1、从政府的角度

(1)现如今泉州南安大摇摆人艺人所生产出的神将阵头大多出口台湾地区,如陈志忠先生所生产的大摇摆人神将已占出口台湾市场的60%,今后有计划将此工艺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因此,从此角度来说,政府可放宽该工艺品的出口关税政策,或作出相应酌情调整,让其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里不易受到工艺本身其它因素的影响。

(2)政府、教育部门可将大摇摆人该濒危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方式转移至长远发展视野上来,让大摇摆人这一优秀民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传承、发展从娃娃抓起,至少让我们闽南地区新一代儿童们能够更方便的去接触它。

(3)由于泉州大摇摆人大多出口台湾与国外,在国内其他省份的市场并未打开,许多大摇摆人精品都流出海外,在此类现象面前,相关部门可适当采取积极措施,对这些精品进行征集收购或收藏。

2、从艺人的角度

(1)传承人在传承该技艺时尽可能地将大摇摆人工艺各类工序传授于学徒(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这样有效的避免了该技艺在传授过程中有某些重要技法的流失。

(2)作为在一线创作大摇摆人的艺人们应时刻坚守这份神圣职责的同时,还应对其今后发展、革新作出一定贡献。为此可多与外界其他艺术界相互沟通交流,在这点上陈志忠先生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如2015年6月其作品《郑成功》等多件作品走进充满学术氛围的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与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们互动,其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与大学一起合作,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形象,充满民俗文化的新大摇摆人。

3、从市场的角度

(1)目前大摇摆人主要流行与闽南、台湾地区,在市场范围方面相比其他工艺美术来说还是比较小的。作为纯粹的艺术欣赏或民俗表演已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模式,在确保传统大摇摆人工艺品有一定数量产值的同时,大摇摆人应与具有时尚、流行,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形象相结合,生产出一系列的衍生产品,逐渐形成一条优质、循环的发展生态链。

(2)南安大摇摆人应在宗教(民俗)信仰、艺术审美价值与市场需求三者之间去寻求最为理想的着力点,重视其在时代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审视其自身在社会文化、人类大发展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中不平衡因素(如原材料逐渐缺失),重新挖掘符合当下及未来市场发展需要的工艺材料,(如将香樟木原材料改为玻璃钢材质,一是解决香樟木使用受到保护的限制;二是降低原材料成本;三是减轻大摇摆人重量,便于表演者表演)。

4、从研究的角度

大摇摆人工艺虽历史悠久,也在此前一直深受广大闽南人的喜爱,但这一历史终究一去不复返。目前我们能做到的还可将其更深层次进行艺术、文化、民俗性等全方位的挖掘研究。把它从民俗性质提升至文化、艺术研究这一层面上来。因此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就不可避免的要做好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图片等前期工作,进而进行相应有价值的学术交流,营造大摇摆人文化研究的良好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