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改良竹编

时间:2019-11-25 来源:

一、概述

“改良竹编”,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命名而得(1954年)。作为一门独特的手工编织技艺,它在传统竹编胚体的外表加以镶、编插各种凹凸立体的编织花形图案,染上深浅两层颜色,然后在其花纹凸出部位用砂纸磨光,显出明暗分化的编织花纹图案。

传统的竹编发展至今,成为以实用为从属,以艺术观赏为主体的高级竹编精品。其产品从早期的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器型器物为主(多数是盛物的容器),到当下以满足观赏性的审美需求为主(动物、人物及其他造型),最终上升到艺术创造的层面,集中体现创新型的竹编织逻辑的美术科学,并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与艺术创造。可以说,这种竹编艺术不仅在我国工艺美术门类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属罕见。

二、工艺制作

(一)原辅材料

原料以毛竹、藤枝竹、天然漆为主,以洋藤、木材(作内部支架)为辅。毛竹和木材产地是福建山区,洋藤的产地是印度尼西亚,天然漆产地是福建省及其他一些地区。总之,泉州地区竹类资源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历史悠久。

(二)制作流程

1、工艺流程

(1)制作木模具。把原先设定的产品造型画成正视、侧视、俯视三面图,再测绘适应工匠需要的部件图,然后用杉木依图制作成模具。

(2)破竹篾及煮蔑。先把竹管破成4周,再劈成各种宽度和厚度的篾丝、篾片,浸在水中湿润,在刮刀上刮光亮。由于经过蒸煮可增加竹篾的柔韧性,所有煮蔑这一流程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3)编织。把劈好的竹篾附在模具上编成胚体,脱模后再外加镶插各种有立体感的竹篾花纹,然后装配为产品的整体造型。

(4)染色。两个锅灶,锅各盛水。其中一个放进酸性金黄染料,另一个放进直接黑染料拌匀,加温到沸点左右。把竹编素胚先投入金黄染锅里染成桔红色,捞起来用清水冲净再投入到直接黑染锅里染成黑色。晾干后用木砂纸磨光。编织花纹就显出凹处暗,凸处显,产生明暗分化的图案花纹的观感。再染一次清淡的桔红色而成。

(5)上漆。把染好的竹编用固定的挟具端正造型,在关要的部位浇抹透明的天然大漆,足干后,解开挟具,基本造型稳定之后,外表总体施喷一遍透明大漆,达到竹质及色调鲜明,表面光亮。足干后浸入较浓度的黑色大漆里捞起来,晾半干时,用碎布沾松节油把表面的黑漆擦净,待足干。反复多次,使竹编的内里聚积黑漆层,增强刚度及抗腐度。足干后在紮藤花和竹花蕊的部位沾透明漆贴金箔。

上述为“改良竹编”的一般生产流程,具体情况视作品效果而定。如,想保留竹编的竹纹本色,便无需染色、上漆步骤。

2、关键技法

这里的关键技法主要指编织技法,为合编、连接、拼接、绣编四种编法。

(1)合编。即编织两个以上的开头合拢起来,再以经纬篾交连编织成一体。

(2)连接。即编织两个以上局部造型后用针线缝连,接为整体,再用紮藤花或镶插篾片来掩盖缝接痕。

(3)拼接。即编织两个以上局部造型,其中一个编有完美的嘴口边沿拼合在外面,内中用漆麺混纤维粘连起来。

(4)“绣编”。这种技法特征的应用较少。只适用编织人物作品“大花脸”或某种兽类的肌肉才用到。“绣编”的编织形式是在编好的坯体外表,用篾丝“绣编”出编织图案。与绣缝不同的是不用针引,这是竹篾经纬直接编织所不能编出的,所以用“绣编”。

总之,传统编织器皿时,都是经纬篾从开头编到结尾,无法编织兽类和人物类的复杂造型,而上述技法正好可以把复杂的对象造型剖开,分成各部分进行编织,然后再加以复原组合。这便是“改良竹编”的创新之处。

(三)工装器具

锯子、钉锤、钳子、凿子、木槌、大刀、小刀、剑门刀、刮刀、木模具、煑篾锅、浸漆桶、浸篾桶、刷子、碎布、木砂纸、喷漆机、刨篾机等。这些都属传统手工制造工具,并无明显革新或变迁。

三、工艺历史与价值

(一)创始年代

泉州竹编的历史沿革至今经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晋代士族南迁——新中国成立初期)

泉州传统竹编历史悠久。据各地非遗普查资料,唐龙纪元年(889),永春蓬壶、锦斗、东安等地已有竹制家具、农具生产和销售。南安在唐宋时亦有竹、木农具应市。明代何乔远《闽书》载:“福、兴、泉以竹为器。” 清道光《福建通志》载:“(晋江县)陈坑之民织竹以为器”。自清代至1950年代,鲤城区黄甲街、五堡街和水门巷竹街形成竹制品专业街。

这一阶段以生产实用竹编为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极为密切。保留至今的泉州最早传统竹编为与宋代古木船一同出土的部分船帆、篷、包装箱等竹编残片,现存于泉州开元寺内的古船展示馆。当下,实用竹编在泉州黄甲街和伍堡街等地的个别粗杂店仍有生产与销售。

2、第二阶段(1954年——1993年)

这阶段的竹编以盛物的器皿为主,实用的基础上突显其艺术性。其造型师法我国传统的陶瓷、石雕和青铜器特点,给人端严庄重之感,极具审美性。这阶段的技艺来源有三个源脉:一是日本外镶插的技艺源脉;二是结合泉州黄甲街传统竹编的技艺源脉;三是结合浙江文成县的竹编技艺源脉。李硕卿、潘宗山、林进海为泉州“改良竹编”创始人。

泉州历史上的竹编以实用为主,没有显著的艺术特色,到李硕卿的“改良竹编”阶段,泉州竹编才进入艺术领域。李硕卿先生(1909-1993),泉州籍,我国著名国画大师。解放前夕时任晋中美术教员,教学生美术劳作期间,发现一些从台湾来,日本产的工艺竹编样件有奇特之处,在编织坯体的外表,有局部点缀外镶插篾花,虽然花型单调,但很有凹凸立体感。他协同泉州竹编艺匠,把外镶插式的技法在竹编的外表发展为主体化和系列化,外观花型的凹凸立体感的古趣情调在竹编器皿上发挥到极致。成为泉州竹编构造划时代改良的第一特征;他根据木雕染深浅双层颜色再磨光的技法应用在竹编上,使凸处明、凹处暗,明暗分化,色调稳重古老,成为泉州竹编改良的第二特征;他还配合两位浙江文成籍的竹编艺匠,一位是潘宗山(1927- ),一位是林进海(1929-2010)设制编织用的造型模具,利于批量生产,竹编造型的整齐划一,有效控制造型,成为泉州竹编改良的第三特征。经时任中国美协副秘书长郁风的推荐,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将之命名为“泉州改良竹编”。经地方政府投资,建立泉州改良竹编社,为我国首家外销型企业,产品享誉海内外。1970年代后期开始受到塑料行业及改革开放新的经济大潮冲击,再加上社会化生产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泉州改良竹编逐渐衰落,泉州竹编工艺厂于1993年停产。

如今,第二阶段的竹编作品还有遗存,今存在美食街原泉州竹编工艺厂二楼仓库。2007年《泉州竹编》申报非遗保护时,鲤城文化馆将之录像存档。

3、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

此阶段承袭李硕卿的艺术流派,在动物造型器皿基础上,开始尝试人物造型编织,并逐步走向纯粹审美阶段。

1993年,泉州竹编工艺厂停产。原本厂技术人员凌文彬(1947—)在泉州“第二阶段”改良竹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发扬,在题材内容与造型样式上进行突破与技术创新。据其介绍,从1989年开始构思,1993年绘图、制作模具和局部试编,1997年进入实际创作高级兽类竹编精品“古狮瓶”。至此,泉州竹编进入行业的第三阶段,即“创新改良竹编”阶段,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列为福建省级“泉州传统竹编工艺”非遗保护项目。凌文彬2012年被评为福建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其竹编精品被泉州市艺术馆、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收藏。

(二)存在价值

1、历史价值。泉州竹编工艺美术源自我国古代的传统竹编技艺,经由改良竹编技艺,革新编织和染色技法,承袭传统石雕、陶瓷和青铜器造型风格,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展现闽南文化的继承性和创造活力。

2、艺术价值。泉州竹编精品既是古老的技艺又是新型的创造,极具竹编造型和编织构造的美术逻辑科学,有其独特的编织技法和编织艺术,古朴庄重,极具浓郁的泉州闽南文化特色。

四、传承谱系与传承方式

(一)传承线路

(二)传承谱系



(三)传承方式

改良竹编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并以合作社的形式(泉州改良竹编社)生产,因此在传授技艺方面,以工厂师傅带徒弟、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很好地克服了传统家庭手工技艺传承所存在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陋习,也改变了传统的师徒关系,但在编织的核心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保密制度。这种新型的带徒方式,大大简化了传统的拜师仪式、出师要求等条件。

作为一门手工技艺,长期以来基本以口头传授和手工示范为主,少有理论上的总结与指导。到了改良竹编,特别是“创新改良竹编”阶段,艺人们自觉地将这门技艺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总结,并运用到实践中。如下例艺诀便是李硕卿凌文彬等的理论总结:粗细并举,曲尽其妙;夸张变型,概括省略;美术图案造型,脱模镶插为本;编织逻辑优美,凹凸花纹流畅。

四、业态现状

(一)市场因素

在社会生产力及生产技术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日常生活需求的选择只能依靠大自然的原材。因此,以竹、藤等原材料,发费大量劳动力制作出来的竹编产品便是那一时代的产物。但在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找寻廉价、便捷并适合批量化大生产的材料,成为不二的经济法则。以树脂、塑料等制品代替竹编制品,除节省材料成本及适应批量化大生产外,还节省大量劳动力,产品也更为经久耐用。此外,无论材料,还是质地、造型等因素,树脂、塑料等制品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因此,从实用的角度,以树脂、塑料等制品代替竹编制品,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也使得竹编行业逐步走向衰落。

如此,竹编行业的发展注定要偏离其原有的实用角度,走以审美为主、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甚至纯粹审美的发展道路。

(二)自然因素

相对于其他手工艺品的衰落, 改良竹编基本不存在竹子资源枯竭问题。

(三)社会因素

如上述分析,竹编行业的衰落主要缘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长期以来,人们对竹编的认识及对竹编产品的选择都停留在其实用的层面,即使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把泉州创新竹编命名为“改良竹编”,也没能改变人们的惯性思维。当然,也正是从“改良竹编”开始,由于艺术家的参与,艺人们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开始关注到竹编的器物造型及外观的审美性。

从实用走向审美,“改良竹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长期以来,竹编作为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地位低下,加之竹编技艺繁杂,费时、费力、费工,使之难以吸引到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其次,自身材料及制作工艺的限定性,也严重制约了竹编的创造性。再次,由于竹子即使不被虫蛀也容易腐烂,竹编产品极难保存。第四,要改变人们的惯性思维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在没有多少欣赏受众的情况下,“改良竹编”注定惨淡经营,风雨飘摇了。这也是为什么原有的竹编人员纷纷改行,轻易地放弃了原本不易掌握的一门技艺。目前,继续“改良竹编”创造的,也只有凌文彬一人了。

如此,继续把“改良竹编”推向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

五、保护措施

(一)抢救保护措施及落实情况

根据泉政办﹝2013﹞196号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关于泉州市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改良竹编属13项抢救保护性艺种之一。通知认为,“艺种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文化艺术价值较高,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因市场需求少,从业人员年龄偏老而濒临失传的品种技艺,通过政策和资金帮扶,恢复开展作坊式生产经营,并带徒授艺培养后续技艺人才而得到传承保护。”同时,2013年至2015年,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安排传统工艺美术专项保护资金,资助创办凌文彬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名艺人)工作室,并授予“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保护单位”牌标,划拨4万元补助;实施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名艺人)带徒授艺师徒双向补贴,重点培养濒危艺种的后继人才,划拨10.8万元进行补助,三年期间共划拨14.8万元。

正是在这些政策与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才使原本被市场所淘汰的竹编重新获得发展。在与凌文彬得交谈中,他坦言省市两级每年都给他不菲的补贴(2011年至今福建省群众艺术馆给予每月1000元的补贴;泉州市鲤城区经贸局每年也给予个人创作3万、带徒1.8万补贴)。作为回报,凌文彬将所创造的作品捐给他们。辛苦了一辈子的艺人到了晚年总才算安定了下来,可以专心搞竹编创作。正是这些举措,激发了凌文彬将“改良竹编”进一步向前推进。2002年“狮子”获福建省“争艳怀”铜奖;2005年 “香薰”“鸡盒”分获“争艳杯”铜奖与优秀奖;2007年“香薰”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银奖;2008年“象薰”获中国“海丝杯”银奖。在作品收藏方面,2003年 “对鸡”、“和平鸽”、“孔雀瓶”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收藏;2009年“香薰”、“象薰”、“龟盒”、“鸡盒”和1对半成品“狮子”被泉州市艺术馆收藏;2011年 “狮子”、“牛瓶”、“龟盒”、“鸡盒”、“孔雀瓶”被福建省艺术馆收藏。这也是为什么新世纪以来,泉州 “改良竹编”虽然只有凌文彬一人坚持创新,但却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的原因。

(二)抢救保护建议(可进行拓展)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为现状所深深忧虑,因为目前能独立创作的也就凌文彬一人。据其介绍,光掌握破蔑这一项技术,就得花三到四年的时间,对于讲求“时间就是金钱”与“追求效率”的今天,相信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这门手艺。因此,除目前鼓励艺人带徒外,还应有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来鼓励与保证徒弟们的安心学习,这点目前还被我们所忽视。

如:1、加大资金保护力度。2、多渠道方式培养人才。3、帮扶开拓市场。4、加大宣传力度。等等。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