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银光魅影折射中西文化交融

时间:2018-07-20 来源:泉州晚报

中国外销银器集中于清代和上世纪上半叶时期;由银匠用双手倾力打造,装饰工艺涉及掐丝、珐琅、镂空、浮雕等技术;许多银器上刻有主人的姓名缩写、族徽(纹章)等,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起落兴衰

龙纹镂空碗

醒酒壶

马克杯

梨形菊花壶三件套

“一路连科”珐琅彩观音瓶

梅庄壶三件套

镂空竹叶纹套琉璃银碗

人物故事茶壶

中国银器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夏商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银器,至春秋战国时期渐趋普遍。在此后的数千年里,银器因材质稀少珍贵、色泽纯洁柔美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之相随的是,银器制作工艺也不断提升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门类。

中国外销银器集中于清代和上世纪上半叶时期,主要是通过贸易的形式销往西方国家。外销银器是中国历史上开拓海外贸易的见证,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纪念,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载体。 □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

匠心打造 人文气韵

“云龙纹花口沿,弧壁深腹,须弥底座;碗口沿饰三对双龙抢珠围屏;碗腹运用锤揲工艺,饰峰峦冈阜、水波浩渺、杨柳依依、舟船徐行,水天交融;底座束腰下部叠涩,锤揲山石梅枝纹……”7月13日至8月25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长沙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特展”在泉州举行,展出清代和上世纪上半叶时期的文物外销银器105件/套。

展览分为“海外华品”“艺脉千年”“意趣相融”三个区块,它们以器物本身为出发点,分别从时代背景、工艺特色、装饰风格等方面来讲述中国外销银器背后的故事,体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精湛工艺、唯美精神和人文气韵。

不同于西方制作的银器,这些精美的银器均由中国银匠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倾力打造,且纹饰自成一格,梅兰竹菊清新自然,龙凤鸟雀活泼自在,戏曲故事生动热烈,人物风景和谐洒脱……这是手工艺术时代的潜心之作,亦是传统匠心精神的载体。

这些外销银器是湖南长沙收藏家周森历时十年时间收藏的。在2008年之前,他主要收藏古代文化铜件,这个专题收藏得差不多了,他就想收藏艺术感强、震撼力强的藏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森在一个海外网站发现一件高足水果盘,果盘敞口,浅盘,覆盘圈足,浅盘外部分为八面,运用锤揲工艺,饰竹、梅、龙等纹理;底座饰蕉叶纹,刻有族徽和英文铭文,底座上支柱以一条威龙倒立于錾刻波浪上,龙尾朝上散开,巧妙支撑可活动圆形浅盘。“这是一件蕴含中国文化的藏品,就把它收回来。”周森介绍,他通过网络以3万多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这件小果盘,后来一发不可收,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才拥有了如今这么多藏品。

“随着中国海外艺术品的回流,外销银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一些文博机构和收藏家开始收藏和研究外销银器。”周森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近代外销银器还湮没无闻,人们只知有中国外销瓷器,而不知有中国外销银器。近年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国近代外销银器已经引起了收藏家、学者和博物馆的重视。最让周森感到欣慰的是,在收集的过程中,银器方面的专家经常对他进行指导,包括后来帮他鉴定存疑的器物以及解答中英文的命名等专业问题。

中西合璧 风格多样

中国银器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夏商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银器(甘肃玉门火烧沟银鼻饮),至春秋战国时期渐趋普遍。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银器因材质稀少珍贵、色泽纯洁柔美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之相随的是,银器制作工艺也不断提升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门类。

在中国的银器发展史上,晚期的外销银器一直不为人们所认识。这些器物数量有限,又散落于西方国家的各个家族,一度被历史尘封,被误认为是西方银器。直到1975年,美国人H.A.Crosby.Forbes《中国外销银器》一书的出版,才使真相浮出水面,原来这些颇具特色的器物来自古老的中国。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外艺术品的回流,这部分银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一些文博机构和收藏家开始收藏和研究这些外销银器。

外销银器集中于清代和上世纪中叶时期,主要是通过贸易的形式销往西方国家。清代银器的外销与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密切相关。18世纪后期至1840年,受“一口通商”政策的限制,外销银器产地主要集中于广州,由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经销。这时期外销银器以西方风格为主,无论是款式还是装饰都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设计制作。1840年,从“五口通商”开始,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埠的口岸城市不断增加,外销银器的产地也不断扩大,上海、天津、汉口、九江等地也开始外销银器。这一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士越来越多,随着对中国文化理解和认知的加深,他们逐渐接受和喜爱上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因而这一时期的外销银器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在器物造型及装饰方面,赋予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面貌。而一旦西式器形与中国元素相结合成为一种时尚,就激发出了中国工匠们极大的创造力,他们用传统手艺创作出了一件又一件艺术佳作,将中国的银器制作工艺推向了巅峰。上世纪中叶,由于时局动荡,外销银器的材质、制作工艺水平都较以前逊色,中国外销银器日渐式微。

周森表示,中国外销银器所蕴含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们是中国历史上开拓海外贸易的见证,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纪念,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载体。

多种技法 百炼成型

周森介绍,制作一件精美绝伦的银器,需要复杂的工序流程,多种不同的装饰工艺技法也就应运而生。

中国银器的制作工艺几乎包括了所有能运用于银器的全部制作技术。随着一代代的传承,银器加工方法不断发展与成熟,逐渐形成了抛光、乌银、鎏金、镀金、錾、刻、掐丝、珐琅、镂空、镶嵌、浮雕、平脱(错金、螺钿)等加工工艺。其中常见的有雕刻工艺,也称镌刻,主要指一件银器成型后,为了提高其艺术性用刀在银器表面进行刻画和深加工。

对于十分精细的图案,如棕榈叶的叶脉、动物的皮毛、衣服的褶皱等,则常用浮雕工艺。制作的时候首先是将银器放入一个装满沙子的口袋中,裹紧后用模具从银器内部向外挤压而形成各种凸出的花纹。相反,将沙子装满银器,从外向里挤压,则可形成内凹的花饰。两个步骤以后这些花饰从里到外都能观赏得到,凹凸有致,生动美观。

而在精细的纹饰图案方面,捶揲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将银器卧在一个砧板或凸起的底衬上,用锤子轻轻击打使银器表面鼓起。最初是用一个曲面或球面做靠模,经击打成型,再逐步改变靠模的曲率,然后用平头锤击打,其表面不但没有坑洼击点,相反会留下迷人的眼花。

掐丝、编织工艺也能令银器变得精细又玲珑剔透。把较厚的银片放在用皮或纸制成的夹层中不断击打变成很薄的银片,这些薄银片可以剪切加工制成花朵及枝叶或剪成细条来编织一些器物。在很多银制器件中还会采用铆焊工艺,比如带盖的壶、杯。很多银器的边缘在装饰时会有一圈突出的铸有花卉图案的边,这是使用焊接法与银器主体相连的部位。

事实上,在众多方式中较简单易行的是鎏金工艺,因为可以随意在银器的任何部分进行鎏金处理,且不需大型设备。一般在银器的突出部位鎏金,使银器表面黄白交错,重点纹饰突出,可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此外,高档银器上经常镶有各种宝石及黄金贵金属,它们往往是皇室或富豪家中之物。高档银器中,多有多姿多彩的珐琅彩装饰工艺,还有一种掐丝珐琅工艺,是使用银丝焊成器物,然后在银丝的空隙处涂上各色珐琅进行烧制。另外,镂空也是一个高级银器装饰的处理方法之一,在银篮、银笼、花瓶中颇为常见。

定制银器 见证兴衰

中国外销银器自18世纪逐步走向海外,延续了近200年。这类银器品种丰富,涵盖咖啡具、茶具、餐具、酒具、烟具、镂空果篮、玻璃内胆镂空碗等实用器,奖杯、纪念碗、花瓶、花插、马克杯等装饰器,以及镜子、粉盒、胭脂盒等女士近身用品。许多银器上刻有主人的姓名缩写、族徽(纹章),体现了这些银器的贵重程度和丰富内涵。

可是,如何区分中西银器?专家认为:首先是银标。银器上大多打有不同的印记,很多外销的中国银器有中文的银标,也有不少会去模仿英国的银标,但是可以分辨出来。对于熟悉的专家来说,从这些印记上可以分辨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英国或印度的,甚至可以从中推断出是中国的哪位银匠做的。

其次是分量,因为含银量更高,中国制造的银器要比西方的银器要沉,这与中国银产量大有关系,中国是银矿富藏的国家之一,显然英国就不具备这种先天条件,欧洲的银子大多从南美进口。

最后是风格。中西方银器制作虽然都是全手工打制,但制作方式和过程还是有区别的。虽然很难找到历史资料去证实这些银器的具体制作过程如何,但是中国、中东、印度、英国,每个国家、地区的捶打和刻画纹样的方式都有区别,可以通过风格加以辨别。

周森介绍,古董的评判方式差不多:品相、工艺、制造者。尽管中国的很多银匠并不在银器上落款,但是你从制作工艺和装饰上还是可以大致判断出来,至少你可以分辨出是来自某一地区的。其次是某些工匠的东西价值上要高于其他工匠的。再者是某类器型的东西要贵,例如和茶文化相关的茶具便很受收藏者追捧,因而其市场价值会高于其他。最后就是这件银器如果是被某名人所特别定制,或者是被特殊人物持有,又或者是卷进了特殊的历史事件之中,从而有幸成为历史的见证,凡此种种都将给这件银器加分。

“外销银器定制一般带有徽章,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起落兴衰。”周森说,收藏最好成套,如果头饰、发饰、颈饰和首饰等是配套的,也最好别买单件,因为收集或投资全套金银器的价值将远远超过单件。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