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韩偓:不为贰臣 潜隐南安

时间:2018-07-13 来源:泉州晚报

晚唐时期,藩镇骄横跋扈,阉竖专擅朝权,李氏天子成了任人摆布的玩偶;“十岁裁诗走马成”的韩偓在乱世当中,紧握笔刀,用一首首诗篇记载权臣窃国、兵祸连天的历史。危难中,他舍命执节,不与群奸同流合污;晚年,这位贤者徜徉于泉州南安山水之间,超然物外,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近些年来研究韩偓的学术作品越来越多,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为韩偓的诗歌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韩偓墓位于南安葵山之麓

数日前,记者在南安丰州镇环山村杏田自然村采访时发现,位于葵山之麓的韩偓墓前新铺了砖埕,外面连接村道的下山路也铺上了一段水泥路。“对墓地周边环境进行修葺,各地游客前来凭吊这位唐末著名诗人就更加方便了。”家住南安丰州的文史爱好者洪少霖欣喜地说道。

古人作诗讲究意境,“大江东去”也好,“绿肥红瘦”也罢,情能方物,意可言志。唐末,命途多舛的诗人韩偓却用他的诗歌记述下了狼烟腾空、兵祸滔天的历史场面,那是他的亲身经历,也是他断肠心事的锥痛之源。从小就有“神童”之誉的韩偓,直到中年才金榜题名并入仕。他曾位高势显(出任过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后来因得罪节度使朱全忠而受贬,由长安一路颠沛流离至南方,入闽后得以安身。在这一过程中,他写出不少记述宫廷斗争、权臣叛唐等见闻的纪实性诗歌,这些诗赋后来甚至成了史志学者用来考证历史的工具。譬如在“邵武军”的创制时间上,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载称:“皇朝太平兴国五年,以户口繁会,路当要冲,于县置邵武军……”导致人们一度误以为邵武军是北宋创建的。但史家根据韩偓的七言律诗分析,邵武军在五代时期早已存在,唐在戍守之地已设立“军”(有点类似后世的“卫所”),宋初只是沿袭罢了。

韩偓留存于世的诗篇大概有300多首,这些诗篇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各具鲜明风格。早期的诗篇大部分是他入翰林院前所作,这些诗篇情辞绮丽,略带“轻靡”的味道,反映了士族阶层在长安优渥的生活待遇,后来部分被他收录于《香奁集》中;中期多写于他内阻宫谋、外争国是,与奸臣逆党相抗遭贬谪这一时期,这时的他就像位“战地记者”般,写诗以纪实为主,记述了他亲历的权奸误国、叛臣窃国,整个李唐王朝兵连祸结的真实历史事件,忠愤之气溢于语外,风骨自遒;晚期为避居闽地时期,这时他的诗篇大多意境清空悠远,流露隐遁之意。

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曾数次征召韩偓,要让他官复原职,但皆被拒。韩偓在之后十几年保持着唐朝遗民身份,不附“伪朝”,始终如一。后梁龙德三年(923年),韩偓卒于南安龙兴寺(院),葬于葵山之麓,享年82岁。如今其墓前竖有一花岗岩墓碑,上面阴刻楷书“唐学士韩偓墓”,据说为清末举人曾遒所书;墓前有五代雕刻风格的石翁仲、石羊各2对,石虎1对;墓西向,人称这是遵从韩偓生前的遗愿所为,西北方正是唐都长安所处的方向。

韩偓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跌宕起伏。在大喜大悲之后,他渐趋淡泊,晚年选择潜隐于泉州南安清丽的山水之间,以超然的心境终其一生。厦门大学教授吴在庆表示,韩偓贬谪入闽后,不断出产描写隐逸生活与情感的诗篇,如《小隐》《闲居》《南安寓止》《幽独》等,“其在南安的村居生活平淡闲静,故而在诗篇中呈现出了少见的自然平和且不乏韵致的特色”,如作品《野塘》云:“侵晓乘凉偶独来,不因鱼跃见萍开。卷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此时韩偓的诗篇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在人们面前舒缓铺展,同时照进诗篇的,还有闽南的缕缕旭光。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