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七岩八院:山林泉石之间藏故事

时间:2018-06-22 来源:东南早报

妙峰山石佛

文襄故园

古竹岩(古迹岩)

云从古室

宝湖岩

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句,反映当时宗教的鼎兴现象。而南安英都,一个小小的古镇,唐宋时人口不逾万人,竟有“七岩八院”之多,堪称奇迹。岩即寺。

许多寺庙都是建在独特的山形地势中,英都地处山区,所以,古人将佛寺建在山林泉石之间,是佛教僧众供佛、聚居、修行之所。这些脱俗避世天造的禅房,吸引了泉州作家和文化爱好者们。近日,大家在当地文化人士廖先生的带领下,前往探索,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天人合一”的美妙感觉。

“七岩”:各具特色 历史底蕴深厚

古人将“七岩”连缀成一首诗流传下来,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七岩的准确名称,诗曰:英山夜闻滴水声,古迹岩前狮子亭,云从古室石佛在,水到宝湖浊自清。这“七岩”名称依次是:英山岩、滴水岩、古迹岩、狮子岩、云从古室、石佛岩、宝湖岩。

英山岩在荣星村英山。该岩以“英都第一岩”的地位为历代僧人所看重;滴水岩在安溪县经岭村,因岩寺依巨大岩石而建,岩口终年有泉流滴水,蔚为奇观;古迹岩在英东村古迹山,本名凌云岩,岩寺雄踞高山,晨昏云遮雾绕,“古迹岩”是俗称,又名古竹岩,古迹岩因县志称“有隐君寓此”成为古迹而得名,美丽的传说为其蒙上一层传奇色彩;狮子岩在英东村狮子山,狮子山常被讹为“此山”,故狮子岩亦被讹为“此岩”;云从古室在良山村,岩寺名称有一个嬗变过程,建于五代后唐的禄寿院,宋废,乡人在其旧址立书院,元代有儒生云从先生在此教书,后来,旁边的龙兴寺废,又迎该寺供奉的祖师于书院,后人乃将寺、院、学馆三者合一命名为“云从古室”,因其是英都首开馆学的文化发祥地而蜚声海内外。1990年新加坡、印尼华侨倡议重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题额,2000年扩建;石佛寺在仑仓镇联盟村妙峰山,该岩因有宋代巨型石雕弥陀佛像而建,惜石佛毁于1958年,近年已修复;宝湖岩在芸林村龙湖山内,俗称“湖内岩”,是“七岩”保存得最好的一所,1985年以后不断修葺、扩建;“七岩”中的滴水岩和石佛岩的所在地,因历代行政区域变更,现已分别隶属安溪县城厢镇和南安的仑仓镇。

清版《南安县志山川志》对英都七岩均有记载,尤对英山岩、滴水岩、古迹岩、云从古室、石佛岩等五处列专条详述。可见其当年在南安县中之名气。七岩中现仅存云从古室和宝湖岩二处,均为南安市人民政府宣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古迹岩、狮子岩皆废圮,近年复建。

云从古室、宝湖岩、石泉院、古迹岩、狮子岩、西峰院等在现代的重修、重建、扩建、鼎新,是经济繁荣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佛教信仰世俗化衍变的又一次表现。新建的云从古室大雄宝殿,有楹联“曾有诗书藏古室,长留钟鼓护禅关”。曾经藏诗书、办馆学这一历史,永远是云从古室最值得书写的光彩一笔,是云从古室独有的文化特色。这正是它使许多文人雅士心仪神往的原因。

听传奇故事 解密宝湖岩的“前世今生”

宝湖岩是“七岩”保存得最好的一所,自然让探访者印象深刻,忍不住停留而不想离开。宝湖岩位于南安英都镇芸林村龙湖山西麓。在山脚下仰望,一座富有闽南特色建筑风格的古刹呈现在眼前。那花岗石与红砖为主色调的鲜明独特的风格与色彩,那几乎囊括七彩的雕龙、琉璃瓦,那高挑于云空的屋脊和飞檐,静静地舒卷你的心境。拾级而上,且让世俗的纷纷扰扰停止于思绪。携着一份虔诚,一颗风尘仆仆的心,走过了喧嚣,走过了自己,走进一片清凉之境。不必刻意祈求,其实眼前的大自然,即是大自在。

驻足宝湖岩寺,不觉回眸万象,山下村庄已渐行渐远,仿佛一幅空濛的水墨画,宝湖岩寺地号为“真人坐禅”。由于岩处高山,站在岩前,极目远眺,可阅尽周遭的无限风光,大有“举首千峰收眼底,回眸万象入岩前”之佳景。背后的山鲜翠欲滴,水沿山壁滑行流动,像山的血管,滋养着山体,让山活出生命,活出自己。

大家先是拜见了无论生疏、富贵和贫穷都笑脸相迎的弥勒佛。过山门,到正殿。正门之上高悬着由道光十四年安溪知县刘枢亲笔题书的“宝湖古地”四个大字的牌匾,字迹端庄大气,不偏不倚,印证了宝湖岩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殿内烟雾缭绕,梵音阵阵,仿佛述说着宝湖岩的传奇故事。梵音里,或许还有你的“前世今生”,其密码深奥,不轻易示人,就是要你修炼静心,有所感悟,日日精进,层层剥笋,用一生消愚钝,长智慧,去解密。那么,宝湖岩的前世今生、几度轮回,又有几多的故事和不为人知的传奇?

据载,宝湖岩原名湖内岩,始建于元末明初,后来年久失修。清代道光年间,重建湖内岩,更名为“宝湖岩”。据它依山而建,随山势增高而上,在宝湖岩前,其宏伟壮观之势令人仰望。再眺望远方,村庄之外山外山,更有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宝湖岩有著名的十景,真人坐禅、黄龙赐水、龙宫洞天、贤士弈棋、四叠奇岩、枫林夕照、飞霞流泉、竹海听涛、虎啸龙湖、仙人撒网。这些各有各的故事和传说,供游人雅俗共赏。当你身临其境,便可一一体验。人生一世,相遇许多美景,随着时间、季节的变迁各有各的审美和感悟。

宝湖岩后山峦叠翠,万木争荣,一派“深山藏古寺”之意境,正谓“深山寂寂藏仙阁,涧水涓涓伴梵音”。特别是发生在道光年间关于重建的故事富有传奇性,又有真实性,很接地气。那时,年久失修的宝湖岩几乎荒废,后来,乡人将祖师诸佛像都移至岩边龙宫洞里。神像朱漆脱落,破损不堪。龙湖山下有位孝子叫洪龙章,自幼父亲去世,家里只有他和老母相依为命,靠他每日上龙湖山砍柴度日。一天,他上山砍柴,遇见一只老虎,老虎一声吼,向他扑来,他难以招架,惊愕之下,连人带柴掉进山下石洞里。洪龙章苏醒过来后,见里面立着诸佛神像。他定神一一查看,若有所思,忽然醒悟:今日遭遇老虎,原来是祖师保佑而死里逃生!他伏地跪拜,叩首有声,感谢祖师救命之恩。想到自己家境贫困,诸佛无处安放,洪龙章许下宏愿:“我龙章有朝一日发迹,一定重建湖内岩!”从此,洪龙章远离家乡外出谋生。先是到同安做工,把挣来的钱做路费,再到上海滩去,开始他到码头给客人挑货物搬行李。一天,一位老太太中暑晕倒,他及时背上老太太去救治。老太太清醒后为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给他一个银圆让他去摆摊做小生意。但他觉得,救人一命是本分,推辞着,老人家生气了:“你救了我的命,区区一个银圆,你不收下就见外了。”洪龙章这才收下。第二天,他便用这个银圆买熟花生,摆在一家杂货店门口卖,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路。因为勤经善营,他生意兴隆,家资也日渐殷厚。

不知不觉来到一石洞,当地文化人洪先生介绍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龙宫洞天,便是洪龙章当年掉进的石洞。发迹后,洪龙章携带金玉返乡,不忘自己在祖师面前的许愿,在芸林村乌石建了三座汉式大厝,又遵循诺言还愿,重建湖内岩且更名‘宝湖岩’。重建后的宝湖岩有正殿、两庑、两厢,为石木结构,建筑独具特色,有双柱珠双柱斗拱,一梁腾三门之妙。岩内供奉如来、祖师诸佛像,两旁又有十八罗汉塑像。相传明清两朝重臣洪承畴少年时曾游览宝湖岩,清岩溪知县赖俊升曾题‘宝湖古地’一匾。”

“八院”:历尽千年风雨后 只剩重建的石泉院

至于“八院”,因无完整的文字记载,诸说纷纭,说得较多的有:西峰院(在西峰村,复建中),禄寿院(在良山村),石泉院(在石山村),观音院(在石山村),昭化院(在今安溪县经岭),慈济院(在英东村,现存宋代古塔、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牛尾塔”疑为该院的石塔),灵云院(在英东村古干山),文殊院(在霞溪村乌石),中峰院(在今翔云镇当溪)等。

西峰院和禄寿院《泉州府志》记其分别建于唐乾宁和五代后唐长兴年间,距今已有1100年左右了。西峰院又名延寿院,规模最大,宋代为南安名刹,有僧人90多人。至1960年墙基、柱础、马槽等石建筑遗物尚存,可见其当年规模不凡。该院还有9座塔,虽然尽皆倒塌,却留下“九塔”地名供后人怀古。

有文献可考证的还有石泉院。英都洪氏东四房《族谱》记载,其始建于宋初,是英都八院中最“年轻”的一所,至1958年亦仅剩断垣残壁而已。

历千年风雨,“八院”损毁殆尽。2000年春,乡中热心人士筹资重建石泉院。如今,这是“八院”中已重现当年风貌的禅院了。

新建的石泉院门坊,有楹联“山拥大雄宝殿,景传弘博华章”。该院隐于曲径幽林之间,远离尘嚣。清代博学鸿词洪世泽曾在此赋诗八首。山川因名人的芳迹而增彩,禅院因名人的诗章而生辉,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也许这就是引发倡议者重建的原委。每年中秋,英都人都在此宴请古稀老人并奖励每年高考上榜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