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百崎郭氏祭祖:寻根拜谒 共叙情谊

时间:2018-04-18 来源:今日台商投资区


郭氏家庙祭祖仪式已有600多年历史

核心提示

祭祖扫墓,是中国人纪念祖先的传统活动,对泉州台商区百崎郭氏来说,这也是一个联结宗谊的时候。每一年清明期间,百崎乡郭氏家庙的祭祖大典都会如期举行,今年,7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郭氏宗亲聚集郭氏家庙寻根拜谒,参加祭祖大典,共叙情谊。

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崎郭氏祭祖习俗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是闽南文化多元兼容特征的一个例证,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传承600余年 民族特色浓厚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百崎郭氏祭祖,既融入了少数民族的特色习俗,也传承了传统汉文化的祭祀礼仪,成为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离不开庙宇。据了解,百崎郭氏开基祖郭仲远先于百崎埭上村兴建一座祠堂,该祠堂后来发展成为今郭氏四房的小宗祠;二世祖郭仕初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在白奇村兴建另一座祠堂,该祠堂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百崎人所熟知的郭氏家庙。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明朝中后期以后,郭氏回族逐渐淡化了伊斯兰文化,其祭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如今的郭氏家庙祭祀典礼中依旧透露着浓厚的回族民族风味。

泉州回族的宗祠祭祖习俗具有汉文化慎终追远的传统,又有回族的宗教特点,是泉州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百崎回族后人在国内及世界各地开枝散叶,每年参加祭祖的不仅有百崎各房宗亲代表和本省宗亲,也有来自台湾、浙江及东南亚等各地宗亲。

程序繁多 仪式隆重

百崎郭氏祭祖仪式在百崎郭氏家庙举行,祭祖仪式隆重,程序多达112道。不同于汉族,参加祭祖的人员要头戴圆形小白帽,身着长衫,伴着东赞、西赞的唱叫,导祭人引导主祭人、陪祭人逐一完成祭祀仪式。在此期间,鸣炮、礼乐、击鼓、盥洗、鞠躬、跪拜、授香、献酒、叩首,所有程序一样都不能少,待祭祖结束后,参与者还要一起“吃祭桌”,共进祭祖宴。

据百崎回族乡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郭廷玺介绍,百崎回民继承并发扬了阿拉伯先人的航海、经商的潜能。明清以来,百崎回民纷纷出海经商,清代达到全盛时期,航线通往国内外,至今尚有2万多名百崎回民遍布于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迁居台湾的百崎回民有1万多人,分别定居于鹿港、台北、基隆、高雄、屏东等地,这些回民在台湾成立了台北郭氏宗亲会、基隆郭氏宗亲会。台湾的百崎回民频频回故乡寻根谒祖,探亲观光,并慷慨解囊,助力故乡的公益事业,支持家乡的建设。如上世纪70年代捐助百崎村架设照明设施和宫庙“田都元帅府”的重修,百崎图书馆、白奇小学礼堂、白奇南音社会址的修建,也都离不开台湾宗亲的大力支持。

寻根溯源 强化血脉亲情

如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对百崎郭氏来说,不仅隐含着缅怀宗祖的追忆,还成为沟通两岸以及海外同胞侨胞寻根溯源的重要载体。“祀所以报本追远也”,通过举行宗祠祭祀祖先的活动,百崎郭氏祭祖不仅强化同宗同祖的认同,对增进海峡两岸及海外族裔的血缘感情、亲属联系,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两岸同宗同源的血脉亲情。

与此同时,百崎郭氏祭祖仪式也被用于社会学、民风习俗和民间文学及宗教等学科的研究,绽放着民俗价值研究的风采。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