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曹六一:给黑白记忆注入生命色彩

时间:2016-08-18 来源:网易新闻

【老技艺】曹六一:给黑白记忆注入生命色彩

摄影在诞生之初,就有着绘画替代品的功能,所以人们提起画笔,来给照片上色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手工上色的照片有着独特的美。在很久之前还没有彩色胶卷时,人们在黑白照片上添点丰富的色彩,想更生动地还原出他们的生活。渐渐地,这个过程变成了一种真正的艺术形式,但百年之后这种手艺却面临着失传消失的命运。

岁月积淀成就色彩还原

“太有范了,难道这位就是给黑白照片上色的大师吗?”当一位精神矍铄,头戴黑白格鸭舌帽、身穿白色小翻领休闲西装的老人出现在面前时,不由得让人感叹。

“你好,我是曹六一,一个热爱摄影工作60年的老人,别看我今年76岁,但我依然喜爱摄影。”曹老是“中国摄影大师”,却依然很谦虚。

曹老的学生、有86年历史的老摄影馆艳芳照相馆掌门人许鸿俊说,曹老是目前昆明市掌握此项技艺7人中的一位,也是目前还在实际操作运用此项技能唯一的人。

如当年给学生和徒弟们上课一样,老人开始演示黑白照片手工上色。颜料、画笔、特制的竹签,外加少许汽油,在操作台上一字排开。

手工上色是直接在照片上画吗?“说是也不是,这是一个对黑白摄影作品还原和再创作的过程,还原要去伪存真,尽量保持原来风貌,不能画蛇添足。”

老人摆弄着竹签和棉花:“手工上色分为水彩和油彩两种,我展示的是油彩上色。”说完,老人对已经做过褪色处理的相片进行上色。所有上色的黑白照片要先褪色,用铁氰化钾(俗名“赤血盐”),把黑色的金属银褪掉,洗成白色,再用硫化钠把照片调成茶色,最后在茶色上上色。上色前,有一项工作很关键,那就是给照片上什么色,不是对历史有所了解,是很难达到色彩还原到位的效果,这就需要上色技师根据自身阅历、审美品位来判断。

历时两个半小时,经过一番如同绘画创作的工序后,原本黑白的照片,呈现出了漂亮的色彩。“这照片就像用美图秀秀拍出来的一样,你看脸上的光泽那么细腻光滑。”看着老人的成果,一位到影楼取照片的女士惊叹道。

老艺人无奈技艺面临消亡

老人上了色的黑白照片,如同一幅虚实结合的油彩画,瞬间有了新的色彩和生命。但如此绝美的技艺,为何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在中国,手工上色经历过两个高潮。一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大明星周璇留下了许多精美照片都是手工上色的产物。另一个高潮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那时的技术职称就有上色技师,还有上色技师评比大赛。

“现在的数码技术能很好地对相片进行修复和上色,从效率上和效果上都比传统技艺要强。作为一个从16岁就痴迷上摄影的老人,自己经历了黑白到彩色、彩色到数码的演变过程。学生们不爱学这门技艺我也不强求,与时俱进才能生存长久。”曹老的话透出无奈。

艳芳照相馆掌门人许鸿俊打开电脑,用Photoshop软件修改美化一张证件照。不到3分钟,一张近乎完美的相片就呈现出来了。“市场无法接受这门技能,让普通消费者花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给一个老照片手工上色,还不一定比数码上色的效果好,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当然大师的作品除外。”

市场上老技艺焕发新色彩

不过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化、专业化及多样化,更加注重从艺术史的角度对艺术品的学术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作为手工上色照片中的一幅精品,《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就拍出了34万人民币的价格。另外在上海举办的多场摄影作品拍卖会上,手工上色作品都拍出了比预估价高出20~30倍的价格,或许这代表着这项技艺仍有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