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同骑千年竹马 共唱唐宋遗音

时间:2016-02-26 来源:福建日报

当代漳浦竹马戏改用“竹枝”代“竹马”

竹马戏《唐二别妻》剧照

台湾青年表演布马阵

传统竹马戏的竹马道具未被简化

竹马戏传承人向老艺人请教传统竹马戏的基本功

据专家考证,竹马戏是最早传入台湾的大陆戏曲剧种,起源于漳浦,历经数代传承与革新,依然在两岸拥有众多戏迷。如今,它的传承人希望找到更多散落在民间的两岸老艺人,携手传承和发扬这项中华民间传统艺术

追溯渊源

2月20日是农历正月十三。这天一大早,一批来自台湾的摄影发烧友,便蹲守在南靖县金山镇新村村关公庙前。他们翘首以待的是,即将开始的竹马戏表演。

8时许,9个不满10岁的孩子“骑”着竹马出场了。竹马以竹篾扎形,外蒙绸布,贴着红、黑、赤、青等各色吉祥纸,糊制成马的形状。孩子们被打扮成昭君、番王、婢女等角色。在南靖竹马戏传承人林朝元老人的带领下,上演一出《昭君出塞》。

“台湾也有类似的表演,但经过多年演变,仅保留部分竹马元素。”陈鼎鑫是台湾新北市摄影学会荣誉理事长,过去几年他几乎拍遍了台湾所有的民俗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知南靖山区还保留着竹马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便决定用镜头记录下宝贵的画面。

竹马戏的前身是唐宋年间流行的“竹马灯”舞蹈。唐代开漳时,竹马灯随着唐人传入漳州地区,后来不断融入多种戏曲元素,逐渐从民间舞蹈演变为戏曲形式。因此,漳州竹马戏,素有“唐宋遗音”之誉。

“相传200年前,泉州梨园戏班乘船遇险,被漳浦六鳌半岛的渔民救起,便留下教戏传艺,当地竹马灯艺人跟随学习了梨园戏的剧目和曲调。因此,漳浦六鳌半岛被认为是竹马戏的发源地。” 漳浦县竹马戏传承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晓荣说。

明清时期是竹马戏的鼎盛时期,之后竹马戏开始走出漳浦,流传到南靖县、华安县、长泰县,甚至粤东一带。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这时,竹马戏也开始漂洋过海到了台湾。

据专家考证,竹马戏是最早传入台湾的大陆戏曲剧种。如今,台湾竹马戏被称为“布马阵”。“布马阵起源甚早,但原先并非叫布马,而是与布马形态相类似的竹马戏。”台湾中华民俗艺阵研究室主持人吴腾达认为,台湾布马阵虽已退化为歌舞形态, 但它仍保留着漳州竹马戏的部分传统, 比如演唱歌仔、南曲等。

真诚互动

尽管漳州竹马戏与台湾布马阵一脉相承,但二者的真正互动,却是从2000年开始的。

当时,漳浦芗剧团的6名演员赴台参加“两岸小戏大展”活动。在为期9天、连续8场的演出中,漳州竹马戏艺人为台湾观众演出了《唐二别妻》《跑四美》等竹马戏传统剧目。

“台湾观众非常认可我们的演出,我们不是压轴就是开场。”漳浦县竹马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林艳环参加了那次演出,她回忆说,“第一站在台湾大学演出,学校专门停课一个小时,方便师生前来观看竹马戏表演。”演出结束之后,不少台湾民众成为林艳环的戏迷。在交流中,戏迷们告诉林艳环,台湾流行的布马阵与竹马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代表团巡演到彰化县时,林艳环终于见识到了客家布马阵表演。她发现,布马阵中,骑马者身穿大红袍,牵马的马夫由丑角扮演,伴奏乐器有锣、鼓、钯和唢呐等,这都与竹马戏有相似之处。

此后,两岸艺人展开了交流。2004年,漳浦竹马戏艺人再次赴台,参加台北戏曲汇演。2010年,包括台湾东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岛内媒体前往漳浦,专题拍摄漳浦竹马戏。2012年,漳浦芗剧团与台湾陈美云歌仔戏团结为“姐妹团”,双方携手传承和发扬竹马戏文化。

2014年,漳浦县竹马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受邀赴台参加歌仔戏艺术节的闭幕演出。这一次,他们别出心裁地将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浦竹马戏与漳浦剪纸结合在一起,给台湾戏迷带去了一场视觉盛宴。

“以往,漳浦剪纸大多创作京剧脸谱, 我们尝试着将竹马戏的人物形象融入剪纸创作,进一步提升了竹马戏的舞台表现力。”张晓荣表示,此次赴台,漳州艺人为台湾观众带去了200幅竹马戏剪纸伴手礼,受到热烈欢迎。

携手传承

这几日,张晓荣计划前往广东省海陆丰一带,向当地竹马戏老艺人取经。当地的竹马戏,正源自漳浦。

事实上,这两年,张晓荣团队寻找老艺人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他们几乎找遍了漳浦沿海一带。可惜的是,老艺人们要么已经过世,要么年事已高,无法正常沟通。寻找老艺人,源自张晓荣心中的传承困惑。

“我们演着演着发现,我们的竹马戏变味了,越来越像芗剧了。”张晓荣说,虽然最近几年,以漳浦芗剧团为依托,竹马戏的传承现状令人欣慰。但因为历史的原因,竹马戏的许多传统元素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

漳州竹马戏的辉煌仅仅延续到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漳浦全县共有18个竹马戏子弟班。但随着台湾歌仔戏回传漳州,并流变为红遍九龙江流域的芗剧,竹马戏逐渐风光不再。由于竹马戏艺人大多不识字,其世代传承仅靠依样画葫芦,竹马戏的艺术精髓逐渐丢失。

竹马戏真正重获生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88年,年逾古稀的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开办竹马戏培训班,漳浦县芗剧团的演员们成为他的关门弟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林艳环与张晓荣开始学习竹马戏。“当时,我们就根据老人的口述和示范,把道白、唱腔、旋律等一一记录下来。”林艳环说,近年来,竹马戏也逐渐走入了校园。目前,漳浦县竹马戏传承保护中心已经在各个乡镇的中小学设立了7个竹马戏传习所。

即使如此,传承人的心中依然存在遗憾。“虽然师承林金泉老艺人,但是许多精华元素我们并没有学习到。”张晓荣说,台湾布马阵与漳州竹马戏同根同源,希望能够找到更多散落在民间的两岸老艺人,重拾因为年代变迁而丢失的传统元素,恢复竹马戏表演的原汁原味。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