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沪剧《邓世昌》:吴侬软语也阳刚

时间:2015-11-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沪剧《邓世昌》剧照

说起邓世昌的艺术形象,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大喊“撞沉吉野”的“金刚怒目”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日前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亮相的沪剧《邓世昌》,不仅展示了一位不一样的民族英雄,也让观众对沪剧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上海沪剧院来说,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我们的优秀传统,这也是沪剧与生俱来的传统。”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一贯给人温香软玉形象的沪剧,其实从不缺具有时代力量的优秀作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上海沪剧院就曾排演过《甲午海战》,时隔半个世纪,重现甲午战争题材,沪剧院没有依赖前辈的经典,而是选择重新创作。

去年首演之时,适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而今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茅善玉看来,排演《邓世昌》并不只是节点性的纪念,“我们以文艺作品回望历史,不仅是重现那样一段民族之殇,更要有当代人的反思与担当,以英雄故事呼唤这个时代的家国情怀,这才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与纪念。”

沪剧《邓世昌》以甲午海战为背景,以战争的发生和失败为线索,以邓世昌为核心人物,讲述了邓世昌与妻子何如真及刘步蟾、丁汝昌、李鸿章等众多人物之间的夫妻情、战友情、同僚情,再现了甲午海战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组图,并尝试以今人的眼光回望那场战争,塑造一个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大环境下“孤独地逆风前行”的传奇邓世昌形象。

“从人物出发,而且是从有血有肉的人物出发。”如茅善玉所言,沪剧《邓世昌》在以情动人、以腔感人的沪剧艺术特色中展开剧情、塑造人物。

该剧在创作上紧扣人物的“情弦”,国事从家里写,大事从小处写,用身段、场景、唱腔来表现重大复杂的历史事件,在人物关系的交织中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比如,大战前夕,邓世昌的妻子何如真与丈夫临别相言“就让我晚走几天,给你过好生日就走”。字字句句间的凄美,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夫妻间的情深意长和离愁别绪。

《邓世昌》是沪剧舞台上极为少见的“男人戏”,剧中除了邓世昌妻子外,全是男性角色,上海沪剧院的李建华、凌月刚、钱思剑等一批中青年沪剧名家都参与主演了这部作品。在剧中领衔主演邓世昌的沪剧小生朱俭直言,这个角色是他演艺生涯中的最大挑战。

为找到军人感觉,剧组的主创人员曾奔赴海军基地体验生活。朱俭在那里体会到一个海军战士在体能上的超负荷训练,回来后他又阅读了大量与甲午海战有关的史料和书籍。为了在形象上更接近作为海军的邓世昌,朱俭不仅在10个月内减肥20斤,更是一有时间就在太阳下暴晒,以求达到皮肤黝黑的效果。

然而,创作的过程依然面临很多的难题,剧中文武兼备的形体表演以及大段慷慨激昂的念白,都和沪剧过去的传统有很多不同。“大家都知道沪剧擅长表现儿女情长,之前的人物情绪再激烈也不需要声嘶力竭地呐喊。但《邓世昌》中有不少军令,都需要用上力度。从艺22年,我从来没有哪部戏的排练像《邓世昌》这样,排到一半嗓子就哑了。”

正如朱俭所说,沪剧作为上海特有的地方剧种,一直擅长“西装旗袍戏”“才子佳人戏”,风格亦如吴侬软语,偏向于柔和婉转。《邓世昌》创排之初,曾有人担心用吴侬软语的沪剧来表现铮铮铁骨的英雄是否合适。演出现场观众的热情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事实上,作为新编剧目,《邓世昌》独特的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使其在舞美、音乐、唱腔、动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呈现出沪剧舞台上所不多见的阳刚之美。比如,为了与观众的现代审美趣味相适应,该剧借助实体装置和多媒体声、光、电的运用,在舞台上营造出波澜壮阔的大海、高大威武的战舰这一水师生活的特定环境,并设计出水兵操练、海上作战等较为宏大的写实化场面和日本军方阴谋策划等叙事场景,增强了观赏性。

自去年12月首演以来,沪剧《邓世昌》已先后演出20多场。除了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这样的剧院舞台,该剧也走进区县和高校,比如奉贤会议中心、松江大学城等。勤下基层,让他们收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茅善玉也发现,如今舞台下坐着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该剧导演陈薪伊则希望透过这部戏,从关注邓世昌到关注和邓世昌一样年轻的水兵们。剧中不同人的命运与选择,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

[责任编辑:李宇航]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