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李光地:名相垂范 兴国振族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02-03

李光地为官48年,经历过康熙朝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三藩之乱、台湾回归、朝廷党争、储位角逐、治理河患……但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最终在年过花甲时,荣登相位。晚年返乡后,又亲拟家训族规以及村规民约,为族群的昌盛提供动力。李光地一生的作为,展现出他“兴国、振族”的雄心。

人物名片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人。清初政治家、理学家,一代名相。康熙帝给予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的评价。

勤于治学 受康熙帝青睐

康熙帝御赐李光地的《御制丰碑》是用汉满双文撰写的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十四日,羁留在京长达13年的施琅终于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启程重返东南海疆,为平台战役做准备。康熙帝设宴为他饯行,并语重心长地叮嘱他要与地方官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要知道,从康熙二年(1663年)和康熙四年(1665年)两次征台无功而返之后,康熙帝就没给过施琅好脸色瞧。而这次施琅之所以能有机会重掌东南水师兵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帝在与内阁学士李光地商量平台将领时,李光地以“四理由”力荐施琅,这才说服了康熙帝。施琅知道这次征台是一场硬仗,但他已没有退路,必须放手一搏了!两年后的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果真在平台战役中大获全胜,成就一世伟业。而这背后,当有李光地的保荐之功。李光地是什么人,康熙帝为何如此器重他,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李光地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据《清史稿·列传49·李光地》载:“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感化里,今湖头镇湖二村)人。”他五岁入幼学,十岁能诗文,十三岁毕诵群经,十八岁始讲性理之学,著书立说。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试策论学于乡,康熙五年(1666年)中举,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康熙十一年(1672年),皇帝诏诸翰林各献所学,李光地进“河洛图说”;秋九月,他又在庶吉士散馆考中获第一,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而后在数十年时间里,由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李光地一生勤于治学,为增广学识,不断向良师益友虚心求教,曾问音韵学于顾炎武,问历算于梅文鼎。到了中晚年,李光地不仅熟悉经义性理,还旁及历算、图书、象数、韵谱、道术、《周易》、乐律、音韵诸学,堪称全才,著有《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古乐经传》《韵书》等书。如此博学的他,也获得了康熙帝的青睐,所以很多学问方面的事情,康熙帝都喜欢找李光地来共同研究,久而久之,君臣逐渐相知相契。

谦恭守节 经受住重重考验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仍,即使清朝内部也并不安定。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驻福州的靖南王耿精忠也叛状渐露,伪以朝命召李光地至福州。李光地察其有异,托故辞归。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终反,并联络郑成功之子郑经入踞泉州。李光地遣人密送“蜡丸疏”入京,陈述破贼机宜,康熙帝对李光地此举“动容嘉叹”。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白巾军进犯安溪,回乡守制的李光地就近招募乡勇百余人扼守险要,力保安溪不失;六月,郑经军围困泉州,李光地又大破郑军,展现了自己的军事天赋。功绩面前,李光地却显得十分谦卑,他上疏说泉州围解“乃将帅仰奉威灵,拯百万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谦恭的态度给康熙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李光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功绩还包括治理“三河”(子牙河、漳河、永定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为直隶巡抚。就任才三个月,康熙帝就面谕李光地亲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并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后迅即行动,于次年四月上呈周详的治漳河方案。康熙帝览后表示赞同,下旨迅速施行。秋后,李光地批示两岸州县官府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使漳、滹两河由馆阁流入大运河。而后浚通单家桥处的子牙河支流。前后只用十个月,子牙河工程告竣。康熙帝亲临巡视,十分满意,御赐李光地《子牙河诗》。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总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硕兹治理永定河,事过一年,毫无成效。康熙帝甚怒,撤王、赫二人之职,授李光地负责治理永定河事宜。李光地为了主持治河工程,多次亲临工地调查。由于因时因人制宜,李光地的治河实践大获成功,永定河水患绝迹。康熙帝亲自巡视工程,为表彰李光地的功绩,特颁赐诗、字,并御书“夙志澄清”匾额。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一生辅弼帝业,他以全家性命力荐施琅专征平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为政席仁,在任职期间义设常平仓,荒年赈济饥民;减免赋税,废除自秦以来的“十家连坐法”和“凌迟”“灭族”等酷刑;拯救了因《南山集》案被株连入狱的文学家方苞,以及以“大不敬”罪拟判死刑的江南知府陈鹏。其光辉事迹,不胜枚举。

雍正帝在《谕祭文》碑中赞誉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康熙帝与李光地“情虽君臣,义同朋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病逝时,康熙帝深为震悼,谕朝臣曰:“知之(李光地)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变无过于光地者。”李光地死后被谥“文贞”,加赠太子太傅。康熙帝评价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在为李光地撰写的《谕祭文》中赞他“谋猷练达,经术通明”。后来雍正帝更是直接褒赞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历史醇茶 值得后世慢慢品啜

湖头李光地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内有李光地的大型塑像

作为清初名相,李光地尊崇朱子理学,以治《易》闻名当世,一生笔耕不辍,有《榕村全集》等数百卷遗世。于朝堂之中时,他主张兴修水利,减少税赋,振兴经济;而老年返乡之后,又亲自拟定《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等家训族规,以及《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村规民约,为家族的昌盛提供动力。李光地以其丰富的人生和政治阅历告诫李氏子孙及族人:“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激极,存乎其人。”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不管曾经多么荣盛,如果不努力,前人攒下的基业早晚会被挥霍一空;一个人不管多幸运,如果不努力,当运气不再时,就会穷困潦倒。根据《榕村谱录合考》记载,李光地制订的族规乡约,确实给当时的感化里(现湖头镇)带来极大的冲击作用,“奸贼屏息,狙狯失恃,工贾成若,风雨大和”,家训、族规、乡约产生的约束力,使一些原本恃宠成骄之人,重新认识自己,开始洗心革面,返回正途,这使整个社会更趋于和谐。近年落成的安溪阆湖博物馆,地处安溪湖头李光地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这里收藏着大量的湖头文物、文献,其中就包括湖头李氏家族相关家训、石碑拓片、木质匾额等。

安溪阆湖博物馆内收藏着大量与湖头李氏家族相关的石碑拓片、木质匾额等

李光地一生“谨慎清勤”,这从他故居前的一座雕像身上也可窥出端倪。李光地故居位于湖头镇中山街,是明初李氏先祖李森所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前后三进,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乃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所在地。在李光地故居前,立有一座非常奇怪的四不像雕像。据悉,此物名为“犭贪”(音同“贪”),乃天界的一只神兽,生性贪婪。这只“犭贪”的首部与身体最初是断开的,后来才黏合上去,至今脖子上仍留有黏合痕迹。李氏后裔李清黎说,李光地把断首的“犭贪”放在门口,是为了警示后人“当官切记廉洁奉公,不可贪图非分之财;做人则要诚实,不可心存不轨,掠夺不义之财,否则会有掉脑袋的危险”。李光地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贤良祠前身是“榕村书屋”,李光地曾在此讲课读书。如今祠内墙上留有康熙御书的《太极图说》。

李光地还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时,他就命长子李钟伦在湖头建“榕村书屋”,后又设义学,让更多贫困人家的子女有机会接受教育。坐落于湖头镇美溪村龙贵山麓的成云洞,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李光地年少时曾在此纳凉读书,会友论道;晚年时又于此地修筑书堂,著述修身,同样有大批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与之谈经论道。在安溪文庙,至今保存着一方《皇清重修学宫碑记》,内文记述了安溪知县在大学士李光地等人的倡议下,发扬儒家礼乐文化传统,发动社会贤达倡修文庙的事迹。在李光地的鼓励下,安溪一时处处书声琅琅,学风大盛。

成云洞书院曾是李光地读书处

如今在安溪湖头,李光地已经成为一种促人奋进的精神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人已走,茶未凉,李光地这杯历史里的醇茶,依旧值得后世慢慢品啜。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