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景点景区 > 内容

巷遇·都督第巷:抗倭名将俞大猷的英雄故事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2-07-11

泉州鲤城区都督第巷,东起模范巷,西抵北门街,全长300余米,因为明代抗倭大英雄俞大猷的都督第设于此而得名。

在《泉州市地名录》和巷内个别门牌中,“都督第巷”写成“都督巷”,据巷内老人们回忆,应以“都督第巷”为准,过去还曾改成“都督悌巷”,如今已更正过来。

300余米的都督第巷内,主要建筑是华侨职校,这里曾是俞大猷的都督第,如今都督第已湮灭于时光中,但俞大猷的英雄故事却激励着一代代泉州人,从未间断。

巷口有“都督巷”的介绍。

巷内的“都督第巷”门牌。

“千百世之人物”俞大猷

清源山“练胆石”,相传俞大猷常在此跃下练胆,如今有其摩崖石刻“君恩山重”,表达忠诚心迹。

俞大猷都督第,位于都督第巷内的泉州华侨职校内,如今已不存,数百年后,他的英雄故事依然为巷内居民津津乐道。

俞大猷,字志辅,谥武襄,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今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人。据清代道光《晋江县志》载,都督俞大猷宅“在清源铺”,即如今都督第巷内。

据说俞大猷曾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中秀才后,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10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清源山虎乳泉边有巨石,俞大猷为练胆量,常登巨石下跳,称“练胆石”,如今还有其“君恩山重”的字迹、记功碑等。

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将,他还是一位儒将、诗人、兵器发明家、武术家,著有《剑经》《正气堂集》《洗海近事》《兵法发微》等,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

他三朝为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俞大猷戎马生涯47年,却遭到各种诬陷委罪,他晚年曾写下一首七律,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赤忱之心:

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去为谁西。

人生踪迹云相似,无补生民苦自迷。

明代泉州另一位大贤李贽,虽与俞大猷未曾谋面,但他赞俞大猷这位同乡是“嘉、隆间赫赫著闻,而为千百世之人物者也”。

华侨职校:最早在新门街创办的侨属学校

都督第巷2-1号泉州华侨职校,校名由祖籍泉州城南的书法名家陈敦三题写。

泉州华侨职校校园。

都督第巷内的泉州华侨职校,在老泉州人记忆中有着很深的印象,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学校附近就是著名的华侨新村,早期许多华侨子女曾在此就读。

据华侨职校陈伯强老师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许多华侨、归侨子女的汉语功底较差,需要有专门的学校进行补习,于是泉州华侨职校的前身华侨青年补习学校在新门街创办。1953年秋,因侨属子女入学补习增加,由吕敦村、林铁垣等组织校董会,新加坡华侨杨逢年捐资30余万元,于都督第另建新校舍。1955年秋迁入新址,定名为泉州华侨中学。

泉州华侨中学后来陆续改名为泉州华侨中级文化学校、泉州私立华侨中学、泉州华侨中学、泉州四中等。1980年恢复泉州华侨中学原名,1981年高中部改办职业高中,1987年改为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1996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当年全省仅有4所获评。

1953年,租用新门街两间门面开设的泉州华侨青年补习学校,当时还是木构门面。

上世纪50年代,学校搬到都督第巷。

1956年,学校内宏伟的教学大楼拱斋楼,今已不存。

1959年,泉州华侨中学校董会在拱斋楼前合影。

创办人杨逢年之女杨赛珠与老师们合影。

1962年的学校礼堂。

1964年宽敞明亮的学生宿舍楼。

约所关帝宫

北门街都督第口南侧,有一座约所关帝宫,始建于明代。主祀关帝,附祀狄娘娘,为泉州古城北隅清源铺约所境境庙。门前一副藏头联:约礼无私讵嫌观书达旦,所为以义不妨策马寻兄。既写出了关帝爷青灯观青史、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又表明此地以前是铺境订立乡约和处理民事争端之所,后来演变为境庙。

约所关帝宫门前搭有戏台,正准备连唱几晚的戏,该宫董事会林先生说,约所关帝宫外搭台唱戏的习俗由来已久,北门街未改造前,来这里看戏的人就非常多,后来一度停办,如今恢复这一习俗,很受周边群众欢迎。

破柴巷

都督第旁的破柴巷,传说俞大猷的食堂设在此巷,士兵经常在巷中劈柴。据清代《晋江县志》,这条巷名为佐材巷,俗称破柴巷。城南有一条道才巷,又名佐才巷,与佐材巷相似。

附近民居,一株昙花伸出墙外,只待夜晚开放。

寂静的小巷,石条砌成的墙面已很少见。

一户人家的大门,贴着泉州书法家林剑朴手写的春联。

泉城巷忆

都督第巷内的文化宣传。

都督第巷内,开元街道泉山社区和梅山社区共同打造的 “泉城巷忆”项目,以北门街、都督第巷、模范巷等古街名巷的深厚人文底蕴,形成特色街巷党建路线。古街巷的建筑、文化宣传与小山丛竹公园一起,组成和谐美观的游览区。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林歆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