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盘点泉州四大博物馆“镇馆之宝”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0-07-06

图为铁路优先股票及息单

通过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相关人士,了解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同盟会会员证和铁路优先股票及息单 见证泉籍华侨华人对故土的深厚感情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落成于1996年,是中国侨联系统第一家华侨博物馆,主要展示泉州人移民海外、在异国谋生、发展和对祖籍国贡献的历史。昨日,该馆负责人重点推荐了“越南西贡颜如云同盟会会员证”和“苏言福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优先股票及息单”。

“越南西贡颜如云同盟会会员证”长28.5厘米、宽25厘米,纸质,彩色印刷,边框底纹有“同盟会会员之证书”字样。据了解,颜如云又名颜国隆,1873年生,籍贯永春县达埔镇达德村,系旅居越南西贡的爱国侨胞。

该负责人介绍,孙中山在海外开展革命活动时,泉籍华侨就是其事业的坚定支持者,许多泉籍华侨在居住地加入当地的同盟会组织,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泉籍华侨更是成为该地区的骨干力量。

“苏言福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优先股票及息单”1套3件,纸质,彩色石版印刷,分为正票、息单及票封。该藏品印刷和制作精美,是现存较少、品相较好、较完整的清代老股票,兼具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清末,为抵制列强对我国路权、矿山的侵夺,防止利权旁落,1903年后,各省民众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福建也成立铁路公司,自办福建铁路。后来公司发行股票,向社会筹集经费。该藏品上的股东苏言福为泉州城内人,旅居菲律宾经商。为支持家乡铁路建设,积极出资100大洋认购。该藏品为1907年6月19日发给。

图为《榕村雅集图》

泉州市博物馆

《榕村雅集图》 研究李光地的珍贵文物资料

泉州市博物馆落成于2005年,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

《榕村雅集图》为横轴绢本画卷,纵39厘米,横729厘米,画心249厘米,是一幅以人物为主、园林景观为辅的情节性人物画。画中的主角是泉州名相李光地,“榕村”是他的别号,创作于1710年的《榕村雅集图》,正是描绘他在家乡泉州安溪湖头老家与众亲友抚琴听音、品茗博弈的场景。这幅画是清代有名的画师张伯龙及其儿子张士英所作。画卷左边还有李光地曾重孙李宗度所写的后跋。2006年,泉州市博物馆从民间藏家征集到《榕村雅集图》,后来打造成巨幅动态画卷。

泉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后跋来看,此乃目前仅存的以李光地为首的群贤图,为李光地研究又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榕村雅集图》的发现,也为清初上流社会所追求的画风研究提供了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图为鹿港郊铁钟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鹿港郊铁钟 清代泉州与台湾商贸往来密切的直接物证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成于2006年,是一座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一口古铁钟,高100厘米,口径59.5厘米。上面镌刻着46个蕴含着美好生活向往的商号名字“振泰号”、“裕成号”等。铁钟身铸阳文“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末署“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阳月 毂旦”。这是一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铁钟铸造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原本在泉州南门外的郊行里,它见证了泉台郊行林立的盛况,成为清代泉州与台湾鹿港商贸往来密切交往历史的直接物证。

图为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 证明宋代泉州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泉州海交馆成立于1959年,有国家一级文物138件(套),最为珍贵的便是那艘惊现于世的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

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土了轰动世界的宋代海船。海船出土时,船体上部虽已无存,仍保留有水密隔舱、多重船板等结构,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船身扁阔,平面近椭圆形,尖底。船侧板用三层木板、底板用二层木板叠合,分为十三个隔舱,主龙骨两端接合处均有“保寿孔”,这是泉州地区修造木帆船的传统做法。根据学者研究,这是一艘13世纪福建所造的尖底远洋木帆船,海船的总长度约为34米,船宽11米,型深3.8米,排水量400吨左右,载重量约200吨。

船舱内遗留有香料药物、木货牌(签)、铜钱、陶瓷器、竹木藤器、果核(壳)、贝壳、动物骨骼等14类文物。它以优美的造型和坚固的结构,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同时以实物证明,宋代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曾经领先于世界。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唯一一艘由海外返程并已出土的古代海船。1984年,英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参观泉州古船之后,就盛赞“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赵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