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开启泉州与国际的文化通道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2-05-25

  “海上丝绸之路”的字眼最近不断出现于媒体,围绕“海丝”世遗的申报,国内几个城市先后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于是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对话之路,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综合考察就己在终始点问题上有明确的定义,从根本上说犯不着为此而争议。问题是“海丝”如今已被当做一个品牌,我们有些人总脱不掉商业过渡期的功利通病,抓住一个牌号就想发掘利用来作为有利可图的工具,这样就使得“海丝”的原义和出发点完全走样了。因此有必要回顾一番当年联合国的“海丝”考察评价,或许有益于重新认识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是19世纪德国历史地理学家李希托芬第一个提出的。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路逐渐取代陆路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上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又提出“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命题,“海丝”成了泛指东西方借助海洋进行交通、贸易的代名词。“海丝”的概念己为国际社会所公认。1990年至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是联合国“世界文化发展十年”三大计划中最重要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活动,促使不同文明国度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文化和交流、和平与发展,是"海丝"综合考察活动最重要的主题。

  我不禁想起11年前的新春佳节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杜•迫安先生率领50多名专家学者来泉考察的情景。这些来自30多个国家的考察队员,乘坐阿曼国王提供的"和平"方舟,从威尼斯启航,途经海上丝路涉及到的22个港口,于除夕来到泉州。这一行程,在中国考察的是两个城市,一是广州,二是泉州。在广州的两天,他们只参加了一个会议,做了一般性的考察;而在泉州的五天,随着考察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现,却让考察队员们兴奋不己。

  作为采访这次活动的记者,我们见证了他们考察获得新进展的欢乐。我们是于正月初一即“和平方舟”抵达泉州后的第二天中午,在泉州酒店约见了总领队迪安先生。这个从塞内加尔走进联合国总部的人类学博士,显然为在泉州的考察发现感到激动,他的热情和兴奋溢于言表。由于事前忽略了考虑采访场所,当他和新闻领队巴里奥斯及新华社外事记者李希光一起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在酒店大堂等候的我们却一时犹豫着赶忙寻找谈话的地方。看出我们的尴尬,迪安先生热情地招呼我们到酒店右侧的咖啡厅里,他自己付账要了几杯咖啡,和我们坐下来谈起在泉州的见闻。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