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高甲戏:由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人物化装兴起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2-05-22

  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系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流播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集居地。

  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人物的化装流行,随后出现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与“竹马戏”、“四平戏”合流,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成戏”又吸收本土姐妹艺术品种(如梨园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和戈阳腔、京剧、昆剧等外来剧种)的精华,艺术上趋于成熟,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始称高甲戏。

  随着剧目的开拓,高甲戏在表演、音乐、武打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表演上吸取木偶戏的程式,如“傀儡打”、“傀儡丑”;吸取梨戏旦行的指法、科步;语白采用泉腔;唱腔则大量取自“弦管”,主要来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调,活泼、粗犷;音乐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什音等,艺术更臻完善。

  高甲戏的剧目大都来自史书、小说、传奇和民间故事,也吸收傀儡戏和外剧种的优秀剧目,其传统剧目大体可分大气戏(宫廷戏、武戏)、生旦戏(绣肩戏)、丑旦戏,保留的传统剧目有六百多个。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其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

  高甲戏分文丑、武丑,文丑分为公子丑、袍带丑(服丑)、破衫丑(包括傻丑、童丑、家丁丑)、老丑;武丑分长甲、短甲两种。20世纪初期,高甲戏就出现了多位著名的丑角演员,至三四十年代,产生了柯贤溪、许仰川、施纯送、林则福“四大名丑”等丑角表演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演出了《桃花搭渡》、《扫秦》。60年代更有《连升三级》等经典丑戏剧目,使高甲戏的丑角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形成有别于其他剧种,并自成体系的表演艺术。其表演动作大多模仿于木偶,富于夸张变形,诙谐滑稽。《连升三级》、《凤冠梦》、《玉珠串》、《大河谣》等以丑角表演为主体的剧目,为高甲戏赢得了高度赞誉。高甲戏被誉为“南海明珠”。

来源:海峡文创网 责任编辑: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