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永春鼓坠舞: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2-05-22

  鼓坠舞盛行于永春县,是在农闲时、丰收喜庆、迎神赛会、灯会或应丧事主家邀请表演的一种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

  相传隋朝灭陈朝,陈后主叔宝(583—589年在位)的儿子陈敬台带两个弟弟和族人引兵南逃至桃场的肥壶(今永春蓬壶),后隋文帝令其释兵为民,就在蓬壶定居,因而传来宫廷音乐舞蹈,钟鼓为乐。当地人在田间休息或农闲时学着娱乐,就用竹笠当作铜钟来敲击,口喊“哐哐哐”,用石头敲击石头发出的“喀喀喀”的声音,借此娱乐一番。后来当地人就地取材,有的肩扛锄头,在锄头尾端挂上竹笠,用镰刀敲竹笠,这就是击鼓的雏形。有的双手拿石头相击发生“喀喀喀”的声音,这就是敲磬的雏形;口喊“哐哐哐”,这就代表铜锣声了。当时人们回家,只能穿草鞋,沿袭这个传统,至今表演鼓坠舞仍然穿草鞋。由于是行进间表演,为求得平衡,在鼓挑后面挂一坠物(称砣),故称鼓坠舞。

  鼓坠舞实际表演时仍是以鼓和打击乐为主。其主要道具南鼓很有特色。南鼓以木料、牛皮制作,鼓面中心漆红色圆圈,鼓边缘漆红色,其它全部漆成黑色。鼓槌为木制椎体。鼓担也是木制,头部雕刻龙头、尾部雕刻凤尾、漆金色,中间漆黑色。鼓担尾部有鼓披,还有铜制敲磬等。

  鼓坠舞后来增加管乐、弦乐、黄凉伞和南音演唱。表演时队伍最前面的一人手持小钹,随之是正副鼓手。正鼓手左肩挑担,左手护住敲磬、鼓带,右手执鼓槌。副鼓手右肩挑担,左手执鼓槌。后面依次是铜钲、小锣、黄凉伞,最后是管弦乐队。小钹手占有重要位置,该舞蹈的风格也根据小钹手演员个子的高低,分为“高人字打”和“矮人字打”。音乐习惯采用木偶音乐《石桥下》。打击乐由慢到快“散扳”出场,“高高、七高、七高、锵”打到第三遍“中寮”起音乐,舞步开始。舞蹈动作融入“太祖拳”的某些动律,甚至采用其名称,如“请步”、“三战步”、“人字打”、“青龙滚水”、“画眉踏架”等。

  现在,鼓坠舞不仅保留传统的舞蹈动作,同时有队形变化,舞步更加矫健优美,气氛更加热烈,不仅可以行进间表演,还可以在舞台表演。

来源:海峡文创网 责任编辑: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