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精英 > 内容

邱双炯:为了古瓷都的新辉煌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6-05-05

  首创薄胎瓷塑 领先夜光陶瓷

  邱双炯从县领导岗位退下后,全身心地投入继承德化白瓷传筑工艺与自主创新,发明了“薄胎瓷塑”并在水性颜料“釉下彩饰”工艺研究方面获得重大成功。他创作的人物典故珍品《贵妃醉酒》、《贵妃出浴》《术兰易装》等,大有“呼之欲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贵妃醉酒》瓷塑,选取“中国白“材质,调配高温色料,采用“薄胎”新技法创作,瓷质衣着薄如纸、裙带细如丝,特别是淋漓尽致地表现杨贵妃醉后侧卧于玉床,粉腮红晕似若朝霞。自有一首诗咏曰:“稀世名雕出大家,贵妃一塑动京华。匠心运处坯如玉,艺火青时瓷薄纱。再现醉容花失色,重生娇质壁无瑕。邱窑杰作国中宝,千载流芳誉迩遐。”难怪行家誉之为“中国乃至世界一绝”,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薄胎彩塑《贵妃出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评为馆藏珍品。瓷雕《木兰易装》(装饰泥彩瓷)与薄胎彩塑《贵妃醉酒》,于2000年3月荣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的“世纪收藏工程”藏品。

  生命有限、创新无限。邱双炯一向认为,陶瓷工艺品只有较好、更好,没有最好!他珍惜时光,永不停步地攀登陶瓷艺术的高峰。继首创“薄胎彩塑”以后,他又应在江苏无锡灵山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组委会邀请,不顾78岁的高龄,大量阅读和深刻领悟佛教有关书籍,潜心研究佛教造像,精心手绘创作图稿,并学习空气动力学等相关知识,改进喷釉等工艺,独辟蹊径,将现代高科技无放射性夜光新材料应用到陶瓷佛像雕塑上。这组大型“中国白”《五百罗汉》瓷造像,惊世骇俗,成为全球迄今独一无二的蓄能型发光瓷雕。当自然光或灯光照射后,在无任何光源的环境里它能自行发光,彰显了“佛光普照”之寓意。2008年中国白瓷大型瓷塑《五百罗汉》(瓷塑及图稿均邱双炯作)一书由中国佛教研究院、中国佛教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老牛深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即使在2007年6月夫人苏秀英在福州治病、家庭遭遇最困难的日于里,邱双炯仍利用陪护空隙,默默地抓紧设计《水浒一百零八将》等作品的图稿,力争尽快地把这些脍炙人口的中国历史人物,中国佛教人物和中国古典文学人物,以精美的瓷塑形式展示于世人面前。例如《十态弥勒》获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快乐弥勒》荣获联合国数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学术交流优秀作品奖,并于同月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正式典藏,大型“中国白”瓷塑《水浒一百零八将》和薄胎瓷塑《四大美人》,荣获由中国版权协会举办的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金奖。

  倡导以电烧瓷 促进循环经济

  走进德化,谈起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看见德化成为全国第一个陶瓷工业无烟尘污染区,无不称赞邱双炯在任期间积极倡导以电烧瓷,先行建设生态文明,功德无量。

  上世纪70年代末,德化有两家国营陶瓷厂、七八家乡镇厂以及3O当家村办厂。瓷厂不多,可都是“柴老虎”,消耗的木材量大得惊人。及至1982年,德化陶瓷厂发展到l00多家,年产值不过亿元,年消耗木材却多达IO万平方米。有专家测算,照此下去,附近的森林将被砍光烧光。德化的林木蓄积量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

  “与那时陶瓷厂堆的木料塔相对应,周边山头都光溜溜的,连马尾松都被砍得只剩树梢的最后三个枝桠,成为名副其实的 “马尾”松了。天空也灰蒙蒙的,像整天被雾罩着,到外面转一圈,吸到鼻子里都是黑乎乎的灰尘。长期下去,山秃了,空气混浊了,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时任德化县委副书记的邱双炯,十分痛心地说,“ 不能再烧下去了, 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最重要!” 他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决心推动德化以电代柴烧制陶瓷。

  作为县委领导成员分管这一工作并兼任县电气化办公室主任,邱双炯既亲自抓好电力基础工程的先行建设,又与县科委主任、电气化办公室副主任李启煌等,带领陶瓷、科技战线技术人员,筹谋设计窑炉改革等技术措施方案,下厂蹲点,与技术人员郑瑞钊等人及有关厂领导、技工并肩战斗,攻坚克难,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曾德盘等人于德化瓷厂用电烧瓷试验的基础上,经过3个月的攻关,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烧瓷成功。后来又试成各式电窑(炉)并推广用电烧陶、用电烧制高白瓷、普白瓷。这项技改的成功与推行,卓有成效地应对了上世纪80年代能源紧缺的危机,促进了全县陶瓷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工作。同时,使长期严重困扰的“林瓷矛盾”得以缓解,平稳地过渡到后实行电、油、气并用烧制陶瓷,彻底改变“以柴烧瓷”的老工艺,切实保护德化的青山绿水,促使林瓷电三者从互相矛盾转化为良性循环,保护了生态环境,造福民众及子孙后代。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