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破解文化与金融对接难题 民生意图打造“文化银行”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7-10

  最近走进电影院的细心观众一定会注意到,从《北京遇上西雅图》到《扫毒》,从《非常幸运》到《窃听风云3》,多部精彩大片片尾的特别鸣谢处都能见到中国民生银行[-0.98% 资金 研报]的身影。

  原因很简单,民生银行拥有了国内首家在总行层面成立的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该事业部成立虽仅两年多时间,但他们采取了率先聚焦影视产业链的市场战略,利用事业部专营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他们创新和高效的服务风格赢得了市场口碑,难怪客户通过鸣谢方式表达其赞誉。事实上,民生银行正谋划开辟文化产业这一片广阔的蓝海。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民生银行已为文化企业提供150亿元的授信支持,服务文化企业客户400多户,其中包括华谊兄弟[-3.08% 资金 研报]、小马奔腾、博纳影业、上海文广、欢瑞世纪、乐视影业、大地院线、漫奇妙、四达时代等一批龙头企业。仅在2013年,民生银行就为《归来》、《逃出生天》、《太平轮》等40余部影视剧提供了融资支持。

  对接文化产业需求

  “文化产业的成长性非常好,投资机会很多。”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裁(主持工作)万晓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2年全国文化产业投资总额达到5000亿元,而根据规划,2016年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届时文化产业投融资额或将突破1.2万亿元。

  “传统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重抵押、重企业实物资产规模以及注重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利润等准入要求,跟文化产业特性存在不匹配性。”万晓芳表示,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经营历史短、业绩波动大、财务制度不甚健全、管理不够规范、商业模式尚待成熟等特点,如果商业银行不创新商业模式,文化产业的融资瓶颈就很难突破。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也曾表示,文化产业链前端的内容原创环节多是分散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产业链后端的制作和传播环节则由大型国有传媒机构垄断,市场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在条块分割的产业结构中,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无法落实,文化产业“一次开发,多次利用”的高收益赢利模式无法实现,金融机构介入其中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这也是制约文化产业和金融结合的一大瓶颈。

  既然如此,金融与文化对接如何破题?

  董文标曾建议,应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文化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业务审批机制、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对文化企业服务专营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应实施差异化监管,通过风险拨备、不良资产核销等差异化监管,提高风险容忍度,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发成本。

  为了抓住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契机,民生银行在2011年成立了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其业务范围主要涵盖符合文化产业定义范畴下的影视、艺术品、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演艺、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和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七大细分行业。

来源:第一财经网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