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精英 > 内容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国辉:让更多人看到“水密隔舱”泉州故事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1-04-01
时光流转,如今大海上已经很难见到这种古船的身影,但在惠安崇武大岞村,76岁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国辉仍坚守与推广着这项技艺,期待这项对人类航海史产生重要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更多人看到。

76岁的张国辉仍坚持自己手工制造古船模

泉州网4月1日讯(记者 林书修 文/图)在泉州开元寺内,一艘宋代福船“静卧”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中。1984年,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参观泉州古船之后,盛赞“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古船之所以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与其保留着我国古代造船史上一项重大的发明有关,这便是“水密隔舱”。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早在唐宋时期,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的泉州,便把这项技艺运用到海船修造当中。

时光流转,如今大海上已经很难见到这种古船的身影,但在惠安崇武大岞村,76岁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国辉仍坚守与推广着这项技艺,期待这项对人类航海史产生重要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更多人看到。

守艺 16岁起与古船打交道60年

张国辉出生于惠安崇武镇大岞村,在海边长大的他,从小就对福船有着极大的兴趣。16岁那年,他开始出海打鱼,并掌握了一些传统的造船技艺。18岁那年,因为勤劳肯干又爱钻研船舶,他被村里派到厦门造船厂、泉州造船厂、崇武水产造船厂、福建三沙水产造船厂等地随传统造船师傅学习造船知识及技艺,20岁时就开始主持村里的造船工作。

“算下来,今年已经是我和古船打交道的第60年了。”张国辉告诉记者,因为家境困难,初中毕业后他就跟随村里的大人们外出“讨海”,那是他最开始近距离接触福船的时候。后来村里派他去学造船,几十年来,他经手修造的传统福船达数十艘,从最早修造的30多米大船到如今制作的3米多古船模,基本上从没有间断过。在张国辉心里,自己“坐过船、行过船、造过船”,和福船的感情特别深。“他今年76岁了,身体还不错,一想到造船,更是充满着干劲。”张国辉的家人说,直到现在,张国辉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室做船模。在他的影响下,5岁的孙子也耳濡目染学习了制造小船模的本领。

匠心 古早味复原福船水密隔舱

近十几年来,随着传统木帆船市场没落萎缩,考虑到各种传统制造技艺的传承,张国辉把工作重心转向古船模的制作。在他的工作室内,直尺、钢卷尺、斧头、铁锤、刨刀、锯子、钉凿、不同长短尺寸的木料等各种工具和材料让人眼花缭乱。“这些船模都是对照资料画卷进行还原的,包括水密隔舱技艺。”张国辉告诉记者,完整的一艘船模的每一个结构、每一块构件要怎么用都是有讲究的,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几代人总结、流传下来的经验。不仅是技艺要原汁原味,张国辉在船模材料上用的也是和真船一样的木料。

坚持传统、匠心,张国辉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也迎来了“伯乐”。2007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打算建造全国最大的船模馆,时任馆长王连茂慧眼识中造船技艺高超的张国辉,多个古船模都经由张国辉之手创作。直到今天,张国辉精心制作的泉州湾仿真古船模仍摆放在海交馆内,成为专家学者们竞相研究的对象。“海交馆的藏品,都是面向全世界的,当时我也深感被委以重任,所以尽心尽力地把船模做好。”张国辉告诉记者。

传承 做古船模传播交流的使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做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和推广,成了张国辉的又一件心事。

这几年,张国辉被聘任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古船模特约研究员,他也下决心把在泉州传承多年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每年,张国辉的工作室都要接待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古船爱好者。他还记得,有一年,一位名叫戴木德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教授专门到他家住了一个月,学习造船技艺。对于这名“不速之客”,张国辉在交流时一样毫无保留。“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人,把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播开来。”张国辉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制作船模,去年8月,他制作的3.8米长泉州湾宋代海船模型,还入选为中国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的重要展品,让他很是欣喜。

张国辉的家人告诉记者,为了将这门技术传承下去,张国辉先后培养了多名接班人,同时受邀为泉州师范学院航海学院的学生讲授专题课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推广这门传统技艺,而他本人还为多个博物馆、研究机构制作泉州湾宋船复原模型、钓艚等古船模二三十艘。如今,这些“福船”被安置在博物馆显眼的位置,而他制作的古船模,也代表泉州被送到日本、东南亚、文莱等地展览交流。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付秀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