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康美:从手艺到守艺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0-11-02

康安富美,霞苏如歌。发源永春锦斗的东溪,一路蜿蜒向南,汇入晋江干流。在东溪边上,古称“霞苏”的康美镇安居一隅。

这座美丽的小镇历史悠长,宋属德教乡依仁里。元、明、清改为二十都。公元1928年置玲苏乡,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隶属洪濑,1965年置康美公社,后再由乡改镇,“康美”地名源于古地名“坑尾桥”。后人将“坑尾”谐音雅化为“康美”,取“康安富美之意”。康美镇又有俗名“霞苏”,因苏姓人口占七成以上而得名。

历经一代代康美人的拼搏,如今的霞苏古镇已经呈现一幅现代化新农村的盛景,农业、副业崭露头角,乡镇企业生机勃勃,城市化进程加速崛起。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仍有这么一批手艺人,守着初心,从学艺到守艺,坚守匠人匠心;还有一批人任劳任怨,做着特色文化推广的志愿者。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乡村振兴的东风下,这些原本受限于地理区位因素而往往只留存在当地的技艺,正在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而被更多人所关注和重视。

传统未曾被忘却

回顾康美镇的传统手工艺史,木偶雕刻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一支传统技艺团队。

今年年中,泉州市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安市共有4个项目列入其中,其中就有以傅子聪、苏清良为代表的南安木偶雕刻技艺,两位大师都是康美镇人,可谓一时瑜亮。

走入康美镇福铁村一栋民宅,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雕刻室里,屋内两侧各有一个架子,上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木偶头,旁边一张桌子上是未完工的木偶作品,边角处散落着不少木材和工具。这满满当当的小屋子,便是“南安工匠”傅子聪平日工作的地方。

秋意渐浓,沉浸在雕刻中的傅子聪任凭汗水打湿了衣裳,依旧熟练地换着工具,在木头上精雕细琢。作为一名木偶雕刻的“匠人”,这样的场景在他的生活中尤为常见,有时候一天要在雕刻室里待上10多个小时。

相对于手中刻刀挪转翻飞的花活儿,傅子聪的语言表达却十分质朴。“雕刻好木偶没有什么诀窍,最主要的是多练习、多上手、多锻炼,全神贯注地做好每一件事。”这就是他认为的成功秘诀。

傅子聪用了40年的时光来做好雕刻木偶这件事。取材、削粗胚、刻细胚、打磨、上胶土、上漆、彩绘、打蜡、植须发等每道工序,早已烂熟于心。

另一位大师苏清良则来自康美镇梅元村,于今年入选中国木偶剧院“非遗文化手口相传”守护木偶计划人物,是此次入选的唯一一个木偶制作人。

“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位手持刻刀46载的老人,已经将手艺传到儿子苏华荣手中,苏家的木偶技术也已经传承了七代。

来到苏清良家中,只见院子、房屋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精美木偶。

61岁的苏清良手掌粗糙,视力已经不如从前,戴着一副老花镜,仔细地盯着手中的“四海龙王”,不时拿起手中的刻刀做最后修饰,他的孙子则围在一旁看着。

“‘四海龙王’最难的是头上的机关,要做到眼睛、嘴巴灵活地动起来可不容易,非一日半日可以做成。”苏清良笑着告诉记者,一个活动的木偶头起码要三四个月时间,不沉下心来是绝对做不好的。

结束对两位老匠人的拜访,记者转回福铁村,在这里,除了远近闻名的敬字亭文化外,更深藏着南安境内唯一烧制黑瓦的窑,77岁的傅荣水在此,守望着代代相传的烧瓦技艺。

老瓦窑使用砖石垒叠而成,早年于乡间常见,现如今,当地仅此一处还在作业生产。

黑瓦窑由方石垒成,呈半球型,高6米,宽4米,形似老龟的背壳,静静地立在村子角落里。要不是窑顶冒出的淡淡轻烟,路过的人会以为瓦窑已熄火,退出了历史舞台。

42年前,30岁出头的傅荣水从爷爷和父亲手中接过这座瓦窑,当时他想的是以此养家糊口,坚持下来,竟保住了“瓦窑口”的最后一个“火种”。

眼下,只有古大厝“修旧如旧”、寺庙新建才需要黑瓦。傅荣水瓦窑产的黑瓦,除了供给南安本地,泉州、晋江等地也有人前来购买,有的甚至卖到台湾。

瓦工苏成水今年57岁,他跟砖瓦打交道40年,制瓦的动作他每天都要重复五六百次,瓦斗放置地上,放上泥料赤脚踩实,手脚配合将瓦斗挑起,放置工作台,木弓切割,木片刮平,一片瓦就基本成型,全程不到两分钟。“生瓦片”一片片叠起如同书页,放置阴凉处晾干。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康美热土传承的技艺不止这些:康美镇文体服务中心报送的祭祖习俗和木偶头雕刻艺术同时被列入南安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美人苏少隆2012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住宅风水传承人,并设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住宅风水传习所……

传承催发新活力

手工技艺的传承,既是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传承,则是这些技艺得以延续的唯一途径。

在梅星村的一座民宅内,记者寻访了一位古早味咸茶的传承人——苏榕。咸茶,又叫消气茶。闽南人喝咸茶的习俗由来已久,不同于其他单一品种的茶,当地人在茶叶的基础上,加了取自田间地头的五谷杂粮及草本植物等,炒制后的咸茶具有清热等功效。

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工艺烦琐的清热良品式微,苏榕却逆流而上,不仅从父辈手中传承了完整的古法炒制工艺,更将其打造成一个品牌,带到更高的舞台上。

“我们这个咸茶是从外婆传给我妈妈,我妈再传给我。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每年端午节都会做很多咸茶,春节时亲朋好友来我们家,她也会拿一些咸茶送给这些朋友。”母亲在炒锅前忙碌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苏榕的脑海中,记忆里,家里总是收着各种看不懂的草本植物,至今,苏榕在梅星村的娘家院子里还有她母亲种下的薄荷和红叶紫苏。

如今,苏榕将咸茶手艺进行改良,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从口耳相传的传统销售发展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2018年全国民族地区发展大会指定伴手礼、中国一乡一品认证产品、腾讯公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帮扶工程产品、入选第二届南安伴手礼名录……

“一开始我是想家族传下来的咸茶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没想到做着做着,喜欢咸茶的人越来越多,我感觉很欣慰,希望能继续做下去。”提及初心,苏榕很实在。

在康美镇,这样接过父辈手中薪火的中青年不止苏榕一人。

木偶雕刻大师苏清良的儿子苏华荣继承了手艺,苏家的木偶技术传承了七代人。苏华荣将自家改造成一个小型展馆,用来制作、展示、教学,取名“锦德木偶艺术传习中心”,他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孩子接触美术创作。

子承父业,苏清良的儿子苏华荣也加入木偶雕刻事业中

传统九制熟地制作者苏荣耀接过父辈手艺已经第六个年头,到他手里已经传承十几代。清洗、蒸制、浸泡、静养……一年中做九蒸九制熟地要从八月十五开始,历经3个多月,到立春前如果有刮南风就全部要收完,苏家始终坚持全程传统的“九蒸九晒”手艺,最终制得九制熟地……

记者从康美镇文体活动中心了解到,康美镇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乡镇,这里人杰地灵,拥有许多文化瑰宝。经过历史沉淀和代际传承,这些文化瑰宝都散发着各自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它们在保有历史痕迹的基础上,也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

除了上文所述传统手工文化外,依托雪峰寺发展的禅文化及旅游文化,通过千人抄经、舍得书馆、禅文化节、禅商论坛、书画艺术作品展、禅意慈善公益晚会等活动,将佛教的平等、慈悲、智慧精神融入活动之中;福铁村结合本村实际,与闽南科技学院联手,盘活域内闽南古厝、特色人文等资源,推动特色乡村旅游文化,成功获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等。

在此过程中,康美镇政府也在不断探索新时代形式下文化产业的走向与规划,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糅合在一起。如连续多年举办的福铁敬字亭文化节中,就加入了乡村市集、文艺会演元素,原本在家创作的木偶匠人在文化节中登台亮相,强力吸粉;自2008年起,雪峰寺定期举办一日禅、三日禅、七日禅等公益禅修,打开庄严肃静的禅堂之门,邀禅师领众熏修,广迎具缘有志者。

此外,康美镇政府还计划举办南安“乡村振兴杯·康美之恋”摄影比赛,征集反映展示康美镇乡村振兴的镇村风貌、人文风情、闽科情怀、经济风采和旅游风光等内容的摄影作品,吸引文人墨客、摄影大家前来康美采风。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镇将以此为契机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从工匠们的手底下感受文化的传承,从最美的民间艺术中感受最真的乡愁记忆,让文化创新引领带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康美镇党委书记黄毓琳

代言人打CALL

我是康美镇木偶雕刻老师傅傅子聪的女儿,2009年开始专心跟随父亲学习木偶头制作。“木偶头制作师可以没有文凭,但绝不可以没有技艺”,这是我十分欣赏的一句话。现在我将木偶雕刻作为我的全职工作,希望掌握传统技艺本领,开发出自己的特色。——康美镇木偶雕刻师傅燕萍

福铁村一直在成长和变化,渐渐变成令人向往的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美丽宜居乡村。每年“敬惜字纸”活动的举办,让“敬字亭”不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福铁优秀的教育文化传承载体。加上我们村里的木偶雕刻和黑瓦窑等传统技艺,相信这些传统文化的整合让乡村得以凝聚,让文化得以传续。——康美镇福铁村党总支书记傅剑文

来源:海丝商报 责任编辑:刘鑫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