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县市巡礼 > 内容

百崎回族乡多措并举 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5-11

百崎作为福建省19个少数民族中唯一的回族乡,人均收入稳居第一,回汉民族高度融合,百崎乡群众全面奔小康。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与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600年民族融合团结 百姓幸福指数“节节高”

惠安百崎的郭姓,有着一段“海丝”故事。元朝年间,在对华贸易上做出巨大贡献的波斯(今伊朗)商人库斯·德广贡,定居泉州与闽南女结婚生子,开枝散叶,他还把自己的姓名改为郭德广。640多年前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郭德广三世孙郭仲远率妻、子来到惠安,卜居螺阳二十三都白崎铺,就是如今的百崎回族乡。几百年来,百崎回民在这三面环海,一面连陆的地方,以海为生,繁衍生息,回汉民族和平相处。

郭氏家庙

郭氏家庙

郭志坛调解室

郭志坛调解室

孩子们参观回族抗日英雄郭志雄纪念馆

孩子们参观回族抗日英雄郭志雄纪念馆

改造提升后的白奇古街散发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道

改造提升后的白奇古街散发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道

百崎作为福建省19个少数民族中唯一的回族乡,人均收入稳居第一,回汉民族高度融合,百崎乡群众全面奔小康。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与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百崎回族乡党委、政府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扎实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进一步巩固。

民族文化永相承 民族融合促和谐

走进去年刚落成的百崎回族史馆,就可回望百崎回族郭氏60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这里以“百崎郭氏回族历史展览”为主题,通过大量照片、实物展现百崎郭氏回族形成发展历史,介绍了百崎回族郭氏的由来及生活习俗,歌颂其先辈光辉业绩及回汉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精神。

“作为泉州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百崎回族郭氏从丝绸之路而来,几百年来,回汉融合得很好。”百崎回族乡党委郭阳灿书记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百崎乡郭氏回族有“同姓不通婚”的惯例,故有“回爹汉妈”之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郭姓联姻。全乡现有人口16368人,其中回族人口14128人,占86%左右。长期以来,百崎乡多举措挖掘、保护和弘扬回汉文化,回汉人民相处和谐。

除了修建百崎乡回族史馆,对百崎回族文化进行全面展示,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围绕“回”字,积极搜集回族民俗风情,以“海丝之路、民族风情”为特色,规划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此外,白奇古街作为曾经繁华的街道,年久失修,如今通过改造,将回汉文化与移风易俗相结合,打造成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古街道。同时,也对郑和堤、郭仲远墓、郭氏家庙、百石阶等文物史迹进行保护和开发。

百崎仲远公在600多年前立下家训,如今代代相传,也成为这个家族传承600多年,兴旺发达的精神密码。在良好家风家训的影响下,数百年来百崎回族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弘扬孝道文化,宣扬慈善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两批命名表彰慈善事业突出贡献人士的名单中,百崎郭氏宗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团体。百崎回族乡的一大批郭氏企业家踊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公益力量助力调解 民族团结幸福感强

在百崎乡,草根公益达人郭志坛为人所熟知,20多年来,他在公益路上坚持不懈,以身作则,在2015年还组织成立了台商区百崎回族乡公益协会,聚集了200多名乡贤志愿者,传承郭氏家风,弘扬慈善公益精神。

他自2002年起积极参与化解矛盾纠纷,2013年时,还以个人的名义成立了郭志坛调解工作室。郭志坛介绍,在调解工作中,他创新地结合公益力量,让志愿者对其熟悉亲朋协助调解,成效明显。至今18年,他始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顺利调解矛盾纠纷上百起。

百崎乡还不断健全完善“1+2”(政府+社会能人+关键点人物)矛盾化解的长效机制,加大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集结乡、村干部加社会乡贤、有识之士的力量,将社会矛盾逐步化解,促进社会和谐。2018年,各类矛盾纠纷调处率100%。先后荣获省级“扫黄打非”工作示范点、“福建省安全社区”等称号。

“百崎建乡20多年来,在民族融合中,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郭书记介绍,多年来,乡里始终加大对民生保障和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先后完善乡敬老院和农村幸福院建设,白奇村农村幸福院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五星级农村幸福院”。全乡持续推进“安居、致富、保障、亲情”等五大工程,切实关爱流动人口和留守人群等。

乡村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2018年,全乡实现主干道硬化率100%、村庄道路硬化率85%。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投入建设百崎乡公益性骨灰堂等,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航运文化代代相传 打造民族特色产业

百崎回民继承并发扬了阿拉伯先人的航海、经商的潜能,除农业外,海上贸易、运输和渔业都是百崎回族的传统产业。特别是明清以来,百崎回民发扬先祖“勿习怠荒,勤勉学业”的家训,纷纷出海经商,航线通往国内外,至今尚有逾十万百崎回民遍布于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地沿海。

白奇村老协会会长郭廷炎,他创建的福建长安船务有限公司是台商区的龙头企业。他的家族世代传承百崎乡特有的航运文化。上世纪70年代,家族曾以木帆船从事海上运输和捕捞。到80年代,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富有经商头脑的郭廷炎成立航运公司,航运业复苏。

“公司的发展壮大,既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又有赖于航运文化的一脉相承,激励子孙后代拼搏奋进。”郭廷炎说道。

郭书记介绍,建乡以来,乡党委、政府注重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步伐,努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经过30年的奋斗发展,全乡社会经济得到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提速发展,辖区企业从建乡初期仅十几家发展到现有160家,其中产值超千万元的有30余家,上亿元的有10家,共有5个省级品牌,形成了百家以制鞋、橡胶、航运等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人均纳税居台商区各乡镇之首。既有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促进企业发展,也围绕“回”字,培育民族特色产业。

几十年来,百崎乡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还会将百崎这张海丝文化、民族文化名片点亮新区品牌形象,将百崎打造成为一个宜商、宜业、宜学、宜游、宜居的现代生态文明滨水城区。

来源: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