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如何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1-02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文化自信从内涵上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与自豪感;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信念,从发展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前景;三是对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合理的扬弃。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根本上推动了对中国理论、道路、制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逐步走出国门,一些具有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在国际上受人瞩目。这不但让国人看到了希望,也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出路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并不是毫无历史根基的创新,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就需要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和提升,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实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有条件地将保护与培育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培育中实现保护。

如何实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政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进行广泛宣传,建立相关的博物馆、传习馆和民族文化数据库,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创造出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另一方面,在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全球化背景下,使他们能充分利用现代社会提供的教育、技术、学识和大众传媒来实现自我发展的追求。整合政府、学术界、市场、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立足中国实际,通过长期宣传,培育社会氛围,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可在县级以上地区筹措建立民族博物馆、展览馆,在县级以下具体的民族文化乡镇村寨建设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教育基地,筹建文化传习馆,对民族文化进行发掘、抢救、整理,请传承人入馆开展传承教育示范,使文化传习馆兼具民族文化研究、文化传承基地与旅游吸引的功能。再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推广使用介绍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教材,在有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双语”,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休闲旅游。作为民间层面,各民族可以利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制,结合本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建设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社会实体,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保存、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展社会化教育。

二是要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有条件地将保护与培育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培育中实现保护。培育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活跃文化市场,可以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会为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经济支撑,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被发掘、培育出来,会使各族人民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

三从人类学和文化有效保护的角度看,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自然应该由地域和民间的文化创造者和拥有者来负责。然而就中国某些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承受着各种社会压力,缺乏文化保护必要的自觉和热情。对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而言,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就地保护,最重要的是要强调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培育民族文化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再生产创新机制,逐渐实现由村民主导的自力更生的保护和发展。

四是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态建设,完善文化保护的社会机制。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化的冲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态的微观建设,完善文化保护社会机制的宏观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各地政府曾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些民族文化产权的不明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立法还不完善,各民族文化保护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保护的普查登记、教育培训、管理保障等机制;发挥制度扶持、资金资助、宣传引导等宏观调控和导向作用;形成政府、文化持有者、学者、市场、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协调互动,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协同保障的社会机制。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