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山水旅游 > 内容

泉州清源山——道教圣地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11-29

清源山位于海峡西岸闽南大地之古城泉州,海拔618米,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古时亦名“齐云山”,被《中国道教大辞典》定为“道教名山”,是中国重要的道教圣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清源山景区主要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东北和西南方向距福州和厦门两地里程分别为155公里和81公里。东南隔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坐落于泉州北郊的清源山主景区距泉州市中心仅3公里,有城中之山之优势。

人文历史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释、道”并存,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藏传佛教等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名山。景区内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室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构成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唐、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方,现存寺庙宫观19座,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泉州历史悠久,海外交通发达,宋元两代海上贸易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这段独一无二的历史,在清源山景区能找到宝贵的印记。现存最早、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流传海外的禅宗史料典籍《祖堂集》就出自清源山梅岩招庆寺。此外还有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它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是闽南最早的佛教建筑。位于灵山的圣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第三大圣迹。

在清源山景区的九日山上,留有宋至清代与航海祈风有关的石刻13方。它们记载了海交活动的历史,弥补了史籍记载的不足,是我国人民与亚非拉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史迹价值。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登山参观,在九日山留下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联名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1方。清源山风景区内的灵山圣墓、翻经石、城东碗窑遗址、锡兰侨民墓等景点也共同印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

名山毓名人,名人耀名山。清源山自秦大道开辟以来,历经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山上留下了众多先贤名士流芳千古的诗篇。在他们当中,有创制设谋、勋猷彪炳的政治家;有特立独行、横议天下的思想家;有振耀武烈、奋扬声威的军事家;有学问深宏、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有博学卓识、秉笔直书的史学家;有热心办学、矢志传道的教育家;有励志笃学、锐意攻关的科学家;有技艺精湛、蜚声中外的艺术家;有扶贫济困、力行善举的慈善家……百家争鸣,千古不灭,组成一幅群星灿烂、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

清源山不仅在文化上具有研究价值和影响力,在政治、经济交流方面也起着重大作用。自古以来,官员、商家多到此虔诚祈祷,祈求平安健康。

旅游看点

景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山林绿野中,文化遗存俯拾皆是,苍崖幽谷间,文物胜迹星罗棋布。其中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赏鉴意义的,当推享有“中国之最”美誉的四大景观:

清源山羽仙岩老子石造像——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摩崖石雕造像;灵山圣墓——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唐代伊斯兰教圣迹;九日山祈风石刻群——中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宋代海外交通祈风石刻。

◎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亦称“羽仙岩”)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据考古专家研究,这座老君岩造像形成时间可溯及唐代,是我国目前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老君造像。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又云:“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髭须之状”。就是说这尊石造像浑然天成,非人为力量所为。

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

◎碧霄岩“三世佛”

碧霄岩分为上、下碧霄。从入口处仰视,碧空如线,又称“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口顺梯而下,便进入下碧霄。这里有元代密迹“三世佛”石雕造像,南侧有“广钦老和尚塔院”,塔内安放着老和尚的舍利子。在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浮雕,使景区更具神奇的色彩。

三世佛并排结咖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裟,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释迦像,为现代佛,主管现代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燃灯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勒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密宗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侧20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700多年。

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于其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誉称“闽中第一大‘寿’字”;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

◎灵山圣墓

灵山圣墓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梭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

圣墓的右前方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九日山祈风石刻群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7公里,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中古迹遍布,如今留80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70余处。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其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群和祭拜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祈风石刻群分布于东西两峰摩崖上,迄今留存北宋至清代的题刻75方(景迹题名15方,登临题诗11方,游览题名29方,修建纪事7方,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13方),以宋刻居多,其中以13方宋代航海祈风碑刻最为著名,是研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也是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现存明确记述有关海交及祈风经过的石刻,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的13方,清楚记述祈风时间、地点、参加者姓名,以及“车马之迹盈其庭”的盛况。

九日山现存最早的一方祈风石刻,是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初一,市舶提举虞仲房在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祈风典礼的勒石纪事。

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登山参观,留下20多国专家联合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1方。

旅游小贴士

清源山从山的得名到石雕都与道教有关,而且这里的景色也不逊色,当年能把老子迷住(有“青牛西去,紫气东来”之典故),今天也能令你流连。左峰下有宋代用天然岩石雕成的老君造像,俗称“老子天下第一”,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舍利塔就在此山中。清源山在泉州市北郊,乘旅游专线601路在清源风景区站下,或3路、15路、30路中巴在老君岩站下,28路在瑞像岩下车即可到达。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