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非遗传承:“相加”到“相融”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06-08

商河民众在杏园舞秧歌

商河县城鼓子秧歌队活动场景

20世纪90年代商河县农村舞秧歌的场景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商河民众进城参加鼓子秧歌展演

商河鼓子秧歌如今正与当地温泉等旅游项目有机融合

商河鼓子秧歌近年来不断走出国门参加文化交流

商河县文广新局局长  陈成金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国家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非遗传承的意义不需赘言。起源于商河县的鼓子秧歌,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充分说明国家对这一民俗的重视,同时我们也深感责任重大,即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保护好鼓子秧歌。

多年来,商河县通过体系化的传承与保护,将鼓子秧歌的发展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有机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商河县文化部门采取多元化的保护途径,借助社会力量,注重鼓子秧歌文化品牌的打造,营造了项目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同时也应该看到,非遗的传承保护非一日之功,其发展任重道远。尤其在做好融合文章方面,鼓子秧歌的传承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促进鼓子秧歌等非遗项目的保护,需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实现各方力量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

近几年,国家、省、市、县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出台了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涉及非遗保护层面的就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同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月”等平台的搭建,对提升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促进本地非遗项目更好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非遗传承从“相加”到“相融”,需要树立大格局理念。文化部门不能把非遗工作限于本部门,而应多做联合文章。比如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需联合教育部门;鼓子秧歌汇演,则会牵涉公安、综合执法等更多单位。同时,我们也经常思考非遗传承在全县工作中是怎样的定位,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障民众权益等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非遗传承从“相加”到“相融”,需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非遗项目,鼓子秧歌在商河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脱离群众讲传承不可取,单纯依靠自发传承也行不通。因此,商河县在鼓子秧歌传承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广泛动员民众参与进来,让商河县所有居民成为传承人。这一过程中,文化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对接业内专家和传承人,做好项目的理论研究、实践引领工作。

非遗传承是项系统性工作。今后商河县将把包括鼓子秧歌在内的非遗项目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强化人才、资金和政策等的支持,让旧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