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创意产品 > 内容

上海的文化创意古镇:在古宅中融入现代都市故事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04-25

“滨海珍珠,浦东瑰宝,江南水乡,千年盐都。唐代初成陆,史称石笋滩;宋设新盐场,遂名新场镇。时至二零零八,冠名文化名镇。”在《新场古镇赋》中,寥寥几句,道出了新场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历经千年变迁,如今的新场镇位于上海浦东,其古镇保护区面积为1.48平方公里,已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新场镇还注重开拓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商业发展相融合,正以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为核心,打造一个古色古香的文创小镇。

新场古镇郑宅内景。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事实上,不仅是新场古镇。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建设加快。目前,全市已有128家各具特色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在古宅中融入现代都市故事

张宅和郑宅,是新场古镇里保留下来的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如今已成为新场的一处代表性景点。在这片老宅的参观线路里,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了4位女子的生活故事:郑冬是老宅的主人,从海外归来后,就细心打理着老宅;在老宅修缮完毕后,有3位性格迥异的租客前来租住:分别是为失恋而疗伤、为找回自我、为寻找写作灵感而来的都市女子。她们卧室的风格和摆设各有特色,与其身份紧密对应。游客在亲身游历,感受老宅建筑本身的古朴、沧桑的同时,还可以在墙壁、木门上随处阅读屋主的故事,随意展开想象的空间。

郑宅如今已成为新场的代表性景点。

为了把古镇的文化遗产融合进老宅的参观线路里,老宅主人郑冬的形象被塑造得尤为丰满。长年旅居异乡的她对故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比如古镇街头巷尾的“土布”所代表着的手工棉纺织技艺。郑冬学习了这门技艺,并且将土布作品和纺织工具当做家中摆设,于是,老宅中和谐地融入了对浦东老土布纺织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浦东老土布技艺展。

近日,老宅中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市民布艺展”进行土布作品展示,其中包括土布背包、钥匙扣、枕套、桌垫、动物摆设等日常用品。传统的土布技艺加入现代生活元素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其设计产品兼具实用性、美观性和历史文化内涵。

土布制作的工艺品。

2016年5月1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其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指导,分类保护;合理利用,融入生活”为指导思想,相较上位法在法规名称上突出“保护”二字。新场古镇对老土布技艺的传承,就是以保护和开发为核心,贴近日常生活,也因此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地方立法的主要精神。

与企业合作,设计开发文创产品

老宅的主人郑冬爱打扮、喜欢戴丝巾,所以又有专门的一个丝巾展示区。丝巾印染也融合了文化创意,它们的设计是以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作为灵感原型。

这样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新场古镇和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共同合作的结果。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素有与国家博物馆合作的“文创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在此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现在,“文创中国”线下运营中心以新场古镇的文化遗产作为产品创意和设计的灵感来源,而这些产品又被加入老宅的布置陈设中,细致到即使是房间主人的笔记本和钢笔,都经过特别设计,与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被用作摆设和参观,游客还可以扫描产品旁边的二维码进行购买。这样,古镇文化在传扬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能够推动地方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

如此新旧文化的交汇融合,产生了不一样的观感,也为效益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与对古文化和古建筑进行单纯的还原是不一样的。

取景地在新场古镇的影视作品。

此外,新场还是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如2006年李安导演的《色戒》、2008年叶伟信导演的《叶问》、2014年的罗卓瑶导演的《暴走神探》、2015年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2016年王小康导演的《八月未央》、2017年孙恺凯导演的《杨凌传》等等。

2014年,上海出台《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每年安排逾2亿元资金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政策明确支持影片在上海取景、摄制、后期制作。新场作为仍保留有原住民、开发适度的历史文化古镇,作为影视取景地,也能实现电影产业和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双赢”。

来源: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