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重庆:砥砺耕耘 硕果满枝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6-08-23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取得的科研出版成果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学术研讨活动

重庆市文化行业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现场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开展非遗活动进校园

三十年科研硕果满枝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成立于1985年,30多年来,始终把文化艺术科研放在首位,致力于推动文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流科研单位。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研规划项目。立项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38项、省部级10项、厅局级37项。推出科研成果6920万字,编写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专著100部143册,其中舞台表演艺术理论18部18册、非遗保护理论12部40册、仪式戏剧理论21部34册、其他文化艺术理论40部40册、史志集成9部11册。发表文章和完成规划、报告等1480余篇,其中有关文化发展战略的约450篇。同时,推出了大量音像成果,包括老艺术家舞台艺术抢救工程、川剧(折子戏)、曲艺共143个剧(节)目音像作品,以及70集124个项目非遗音像作品。集体荣获国际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13项、省市级奖项17项,个人荣获国家级奖项45项、省市级奖项38项。

30多年来,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重点围绕宏观文化发展、川剧艺术、舞台艺术、仪式戏剧、非遗保护等进行主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宏观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上,重点开展了“长江三峡文化长廊建设”“重庆文化改革发展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文化发展”“重庆城市文化发展”“重庆五大功能区战略布局中文化问题”“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专题研究。同时,还开展了“重庆文化符号”、重庆“十二五”文化发展评估等研究。

在川剧艺术研究上,主要有《袁玉堃舞台艺术》、《川剧艺术研究》等7部8册专著,有《川剧剧目摭编》和《川剧传统剧目选集》18集,有《重庆戏曲志》、《川剧艺术形象谱》3部专著。

在舞台艺术研究上,主要有《艺海轻舟》、《艺海寻贝》、《陈桂贤舞台艺术》、《邹西池舞台艺术》、《川剧名丑赵又愚》、《李渔戏曲艺术论》、《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浅谈》、《戏乐剧韵——重庆当代戏剧音乐研究》、《隆学义戏剧艺术评论集》等专著。还有重点项目“重庆市艺术表演团体评估体系研究”“重庆演出季品牌化市场战略研究”“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研究”。

在仪式戏剧研究上,出版了《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李市道教神霄派丧戏科仪本汇编(上下册)》、《接龙端公戏资料汇编(上下册)》、《接龙诀罡密谱》,编写出版了《巴渝民俗戏剧研究》,实施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庆阳戏研究》。特别是从戏剧发生学的角度,提出了中国戏剧起源多元性,民间祭祀活动是其重要源头的观点,目前正在出版仪式戏剧集大成者《仪戏集裘》共12册800万字。

在非遗保护研究上,集中对国家级代表作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主要成果有《接龙吹打乐》、《木洞山歌》、《梁平木版年画》、《川江号子》、《乡乐新韵》和《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等系列专著。重点实施了“非遗展览、展示运营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地保护与文化迁移” “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研究”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等研究。

在史志编撰上,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卷(上下)》、《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卷》、《中国谚语集成·重庆卷》、《重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重庆文化艺术志》和《四川傩戏志》,目前正在开展第二届重庆文化志编修。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研究工作,3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探索了一些规律,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做法有五个方面。

整合研究力量,提升研究能力。为适应文化发展对文化研究工作的客观要求,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始终强调全员研究的观念,即每个人都是研究人员、每个人都有研究条件、每个人可以参与研究。针对不同时期研究重点、工作职能,时时调整研究机构,近年又将原有的戏剧影视研究室、音乐舞蹈研究室、美术研究室合并为艺术研究室,主要负责艺术基础性研究,重点关注艺术发展环境研究;为加强重庆文化宏观研究,又新设立了文化发展研究室,主要开展应用性对策研究、文化发展规律研究。同时还新设立了《重庆文化研究》(重庆文化研究网站)编辑部,通过网刊一体化,宣传和转化研究成果,形成一种大部室、大研究、大宣传的格局。

建立管控机制,规范研究运行。30多年来,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特别强调研究工作的规范化、整体运行的规范性,始终在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要求、不同环境,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确保规范运行。近年来,主要坚持的有月工作例会制度,即对本月工作进行小结、下月工作进行安排;研究主题分析会制度,即每季度召开一次经常性研究主题策划,对当前研究重点、研究主题、研究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形成研究意向,然后开展集中研究,并在本季度完成;信息交流制度,即各研究部室对口与文化部门、演出团体、科研机构加强经常性联系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工作动态,同步跟进重大活动;工作任务定量制度,即各研究部室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重点,按时提供学术成果,及时形成学术文章;重大课题讨论制度,对重大课题进行集中研讨,发挥集体智慧,调动集体力量,提升科研效果;全员参与研究制度,只要具有一定研究能力,都要参与研究工作,对一些公共课题,可以根据课题需要和个人自愿,组成课题组;完善用人和奖惩制度,将个人能力与工作岗位挂钩,工作成绩与绩效考核挂钩,科研成果与个人收入挂钩,个人发展与单位表现挂钩,先后出台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办法》、《绩效工资季度奖惩补充办法》、《科研奖励资助办法》、《职称申报推荐办法》、《退休人员返聘暂行规定》等。其中,科研奖励资助最高可获奖励50万元,出版专著可获资助3万元。

加强横向联系,形成大研究氛围。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特别注重发挥全市乃至全国研究机构合作效应,积极加强横向联系,吸收各方研究资源。比如联合市内专家学者,开展了重庆文化符号研究,出版了《重庆十大文化符号》;联合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共同申报2016年度文化艺术智库项目;联合高校共同编制《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蓝皮书(2005-2014)》、《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等。特别是艺术学科研项目近年来共申报460项,获准立项33项,获资助经费近500万元。

注重宣传展示,促进成果转化。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曾于1991年创办过《渝州艺谭》杂志,到1997年停刊,出刊22期。近年来,为加强学术交流,提升研究形象,转化研究成果,又创办了《重庆文化研究》学术杂志,目前已出版9期。建立重庆文化研究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打造平面传媒与网络传媒相结合的重庆文化学术宣传载体。出版《重庆文化研究》(2014年卷)论文集,并坚持每年出版一本。先后举办国际、国内、全市性学术会议18次。每年在重庆和全国相关媒体宣传百余次。

着力资料收集,丰富研究资源。30多年来,为了提供充足的第一手研究资料,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十分重视资料收集整理,目前已经收集有纸质文档26341册、电子文档13G、DV带1505盒、录音带1310盒、光盘180张、图片39800幅,剪辑报刊5700余条;对学术性刊物400余万字、各类专著2000余万字的原始稿、校对稿及对红稿,进行了整理归档。收藏了《重庆文化艺术》、《重庆民族民间舞蹈》、《重庆民间歌曲》、《重庆民间歌谣》、《重庆民间谚语》、《重庆民间故事》、《重庆民族民间器乐曲》等十大集成志书的920盒录音带、80盒录像带、750册图书、4230册资料卷,以及大量未整理的原始手稿和图片资料。完成了画册《重庆文化概览》、重庆直辖五周年画册《重庆文化风采》、《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编撰出版。完成了《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第一辑)16张光盘拍摄制作、12张光盘60个市级项目拍摄编辑出版。为文化共享工程提供视频资料300小时。建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征集实物700余件。图书室收藏图书18396册。

大力推广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的一项认证活动。可是,这一新生事物在全国、在文化行业还没有广泛推行,重庆作为先行地区,积极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按照2006年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要求,于2007年、2009年分别设立了重庆市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重庆市文化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10年来,重庆市坚持以“社会效益第一”“鉴定质量第一”为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社会上具有了较好影响,并处于全国领先。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夯实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先后健全了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工作程序,理顺了管理体制。

加强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场合广泛宣传,提升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认知度,营造有助于鉴定工作开展的社会环境。比如开展不同类型的讲座、座谈会、讨论。定点到大专院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开展业务宣传。突出宣传重点,如紧紧围绕音乐类几大专业进行影视演员、钢琴调律、录音师、化妆师、舞台监督、礼仪主持、书法等专业鉴定宣传。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鉴定工作效率。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从鉴定申报、鉴定审核直至鉴定成绩公布、证书申领通知、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文件发布网络化,既为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加大鉴定基础设备设施建设,保证考试顺利进行。鉴定站成立以来,先后购入了投影仪、复印机、打印机及数码照相器材、钢琴、冷暖空调等办公所需设备。装修和布置了专用的考试场所。目前,该站拥有高标准、专业化的鉴定场地1200余平方米。

截至目前,重庆市开展文化行业职业(工种)的专业有:歌唱演员(美声、民族、流行)、民族乐器演奏员(扬琴、琵琶、二胡、板胡、阮)、外国乐器演奏员(钢琴、弦乐、西洋打击乐)、电影电视演员、艺术化妆师、演出监督、书法师、钢琴调律师、礼仪主持人等专业,未来还将拓展更多专业领域。

非遗保护成绩斐然

2005年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按照“以宣传为先导,普查为基础,研究为支撑,项目保护为中心,传承人扶持为关键,博物馆、传习所或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阵地”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11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63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3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55个。出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办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

加强普查

全力挖掘非遗资源

非遗保护工作重在挖掘资源,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始终把资源普查放到第一位。从2005年到2009年,先后用了4年时间,涉及全市38个区县、1.3万余人参与,普查线索8896条,记录文字1598万字,收集照片32400张,整理录音17406小时,录制摄像977.9小时。征集资料实物2937 件,登记实物3100件,编写了普查报告。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该中心又不断完善普查工作,更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为开展保护打下了良好基础。

科学管理

积极建立和完善保护体系

10多年来,重庆市积极开展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保护方式方法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和良好效果。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同时,建立市级、区县级保护名录体系,并确定每两年申报一次;在申报国家级传承人保护的同时,建立市级、区县级传承人名录,每两年申报一次;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基地、保护示范基地、传承教育基地评选活动;实行保护责任制,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每个国家级保护项目签订工作责任书,工作不落实,经费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对传承人、相关保护项目、相关非遗活动予以经费支持。

培养后继

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

为深入推进非遗传承发展,重庆市广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如接龙吹打在全市创立接龙民间吹打队伍传承基地,在巴南区计算机专修学校、接龙中心学校、光彩学校等开办了“接龙民间艺术专业班”中职教育、课外教育,编写了专门教材。铜梁龙舞确立了重庆传媒学院、铜梁县高级职业中学、重庆市巴川中学、铜梁县实验一小为传承实验基地。走马镇民间故事将走马镇小学创建为“民间故事”特色文化校园,打造了18个故事班,培养了100余名优秀小故事员,编辑出版了《黄葛树下是我家》等10余套故事丛书。目前,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广泛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本地区具有代表性、青少年接受度高的项目引入高中、初中、小学、职高等各类学校课堂。

广泛宣传

不断创新展演展示

创新国内宣传方式。重庆市从2006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至今已举办10届。同时,组织参加了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第29届奥运会“中国故事”“重庆祥云小屋”专题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天安门广场展演、上海世博会重庆活动周、中国非遗博览会等。

创新“走出去”方式。先后组织非遗项目到国外宣传展示40余场次,如2008年赴德国柏林现场展示巴渝民间艺术,2010年8月在美国田纳西州举办“重庆文化周”, 2013年7月赴墨西哥参加中国重庆传统文化交流活动,2015年2月在埃及举办文化交流现场展示等,极大地提升了重庆乃至中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创新网络媒体宣传方式。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平台,将精心制作的重庆市国家级、市级、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视频资料向社会进行全面展示。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重庆记忆》栏目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播季·重庆记忆”专栏,连续72周播放了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同时,通过报纸、网络、微信等渠道进行宣传,社会影响度大大提高。

深入研究

推出各项科研成果

2005年7月,重庆市编制的接龙吹打乐和接龙仪式戏剧两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首肯,其中接龙吹打乐申报书由文化部推广为申报书范本;相继完成了文化部《重庆民间舞蹈》、《重庆传统戏曲》、《川江号子》3个艺术资源调研课题;推出了《接龙吹打乐》、《木洞山歌》、《梁平木版年画》、《川江号子》、《梁山灯戏》、《秀山花灯大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卷》、《中国谚语集成·重庆卷》、《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卷》等一批专著;出版了《巴渝民俗戏剧研究》、《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川剧传统剧目选集》(1-18集)等系列作品;编辑出版了44个国家级名录项目和60个市级名录项目的音像制品。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