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让百姓精神有所依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文化内涵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6-05-09

春节前夕,胡家埭村村民在新建成的文化活动室内举办新春剪纸活动。

(松江新浜镇胡家埭村委会供图)

自上海市松江区“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活动(以下简称“万千百”活动)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以来,按照在上海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坚持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要求,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实效”思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悦人、以文导人、以文泽人”导向, 依据创建工作方案和创建标准,全区扎实地开展了“万千百”活动示范创建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创建,已圆满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文化支撑,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文化内涵,为公共文化服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要求。松江区的“万千百”活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深化公共文化配送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了“市—区—街道(镇)—村(居委)”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体系,形成了“百姓点单、政府购买、按需配送”模式,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村委会变身文化活动室获村民好评

结合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松江区进一步完善了村居层面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区、街镇、村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如区级层面:先后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松江剧场和广富林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展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也正在建设中,并于2015年初高起点地启动了区文化馆新馆、区图书馆分馆和新松江剧场建设项目。街镇层面:全区17个街镇除两个新成立街道外,其余15个街镇均建成了标准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层面:将零星、分散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全区287个村(居)均建成了“1+3+4+X”模式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打造一支优秀群众性文化团队;“3”:指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艺厅、一个宣传栏;“4”:指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和健康卫生室;“X”:主要根据各单位实际,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主题的“厅”“室”,突出“一村(居)一品”特色),拥有了“四室一厅”功能空间以后,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稀缺的短板。

新浜镇胡家埭村原来没有村居文化活动室。为给村民文化活动提供“一门式服务”,2015年10月1日,村委会从2000余平方米的村委会大楼里搬出,迁到200平方米不到的老年活动室。原先的村委会改造一新,变身为村文化活动室,包含乒乓室、排练厅、老年活动室、文化教室等。村民普遍反映日子过得很开心。村民沈小燕退休好几年了,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在外上班,以前沈小燕感到退休生活有点无趣,天天在家里除了看电视、打麻将,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娱乐方式。自从有了村文化活动室,她经常去那里打乒乓、看图书,还结交了很多爱好相同的朋友。沈小燕表示:“现在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尽管家人在身边的时间不多,但觉得退休的生活也好有盼头!”

胡家埭村的“百灵鸟文艺宣传队”是当地知名的文艺团队。相当长的一段日子,由于不少队员为生计走出村外谋生,曾经产生了一段空白期。2007年,20多名文艺爱好者重新走到了一起,其中年纪最大的67岁,最小的也有41岁,所排演的节目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多以自编自演为主,内容集中反映家庭文明、移风易俗、新人新事,形式有沪剧、小品、舞蹈等。由于乡土气息浓厚,表演风格淳朴,已成为新浜镇的一道亮丽风景,大家亲切地称他们为“乡村百灵鸟”。过去由于硬件设施不到位,宣传队常年没有排练的地方,只能趁天气好的时候在村头田间活动。新文化活动室开放后,“百灵鸟”有了固定的“巢穴”,终于能安心创作演出,为村民带来更多更优质的表演。

“百姓书声”有效解决老人看书、听戏难题

都知道农村老年人看书难,或者识字不多,或者眼已老花,不易长久看书。怎么办?解决难题,其实只要一颗真心。从2012年至2015年,松江区文广局连续4年为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配送了5.8万台“百姓书声”特制收音机和U盘,做了一件让全区老人拍手称好的实事。据区文广局领导介绍,“百姓书声”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一种新形式、新方法,也是松江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创新。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松江电台录制“百姓书声”专题节目,将文字书籍转化成音频进行配送,同时将普通收音机改装成能一键收听松江电台100.9兆赫的专有设备,通过统一配赠的收音机一键收听,传声至千家万户。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听众的不同收听需求,丰富节目配送内容,松江电台重新改版了“百姓书声”专栏,由原来的每周1档增加为3档,长度由半小时改为1小时,打造了节目的读书版、综艺版、戏曲版,并在全区建成205个“百姓书声”资源下载服务点,每月更新一次资源库信息,确保老年人能实时听到最新的书、想听的戏和想了解的时政新闻等。石湖荡镇新姚村村民周小翠已经84岁了,不认字,不过很爱听广播,特别是戏曲节目。周小翠表示:“年轻时我喜欢去镇里看戏,现在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想不到还可以在家通过广播听(戏曲),政府为我们老年人想得真周到!”

近年来,松江区在持续抓好图书、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和文艺辅导员等传统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为230个村居建成了标准图书阅览室和数字电影放映室,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开展文化活动无场所、无设备等问题。在配送内容建设上,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宗旨,不断优化配送内容,做到按需配送,为基层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服务”提供基本保障,有效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向弱势群体加强。根据松江区群众偏爱沪剧、越剧、黄梅戏的实际,“百姓戏台”演出专门引进了国家京剧院、安徽省黄梅戏院、南京越剧院、上海沪剧院等15家专业院团和2家国外院团参加演出,让群众在自己家门口也能欣赏到国内外优秀的舞台艺术。在内容结构上,则根据配送内容满意度测评结果和群众文化需求征询情况,适时增加少儿读物、文艺演出、社区文艺辅导等高需求产品。如为解决盲人读书问题,向盲人配送“七彩阳光助盲数字阅读机”。据初步统计,近10年共配送图书78万册、放映公益电影13万场次、“百姓戏台”演出1.5万场次、各类讲座1500场次、文艺辅导员培训18万课时、报刊60余万份、“七彩阳光助盲数字阅读机”200余台,受益群众达3000多万人次。

“百姓戏台”成老人眼里的香饽饽

通过展演和配送,松江区各街镇文艺戏剧沙龙队已逐步进入观演互动的良性循环。市、区两级文艺辅导员成了各街镇文艺戏剧沙龙队盛情相邀的座上宾。始于2004年的“万千百”文化惠民实事工程之“百姓戏台”演出配送历时10余年,社会反响良好,公众关注度日增。在观看专业剧团优质演出的同时,群众性文化团队也希望自己能像专业剧团一样登上灯光璀璨的舞台,实现在群文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美好愿望。针对这一情况,区文化资源配送中心在区文广局指导下,从2011年开始将15个街镇的戏剧沙龙队纳入区级“百姓戏台”演出配送范畴。经过4年来的资源整合、配送运作,已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百姓开始真正成为“百姓戏台”的主角。

新桥镇晨星居民区是一个农民动迁社区。在晨星居民区6000多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600多人,占总户籍人口的近三成。通过日常走访,居民区党总支发现社区里的本地老人平时娱乐活动非常有限,有些老人常常在楼下一坐就是一天。社区文体团队则苦于没有展示平台,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对此,居民区党总支经过几次商讨和多方协调,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居委会楼前空地,搭建了一个长10米、宽8米的百姓戏台,专门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结合社区老人喜欢听沪剧的爱好,党总支通过多种渠道力邀沪剧团队给社区老人们唱戏,再加上平时镇里的各类巡演活动,百姓戏台一下就成了老年人眼中的香饽饽。与此同时,居民区里几支文体团队开展活动的热情也高了不少。“温馨”沪剧沙龙队和“快乐”健身舞队,就把百姓戏台当成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有效带动起社区居民文娱健身的良好氛围,居民区的日常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今,这项惠民实事工程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甚至成了居民区党总支践行群众路线的有形平台,打开了一扇直通群众的沟通之桥。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