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 内容

传承“工匠精神” 建设“制造强国”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6-04-29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在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国各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成为当前工艺美术界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那么,当前中国工艺美术在生产与创作等环节中又存在着哪些突出问题?在传统手工艺创作和生产领域如何传承“工匠精神”?4月2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了“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学术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常沙娜、殷秀云等近40人参加了论坛,共同探讨“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

呼吁“工匠精神”恰逢其时

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不可否认距离世界“制造强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很多优秀的现代工匠来提升国际竞争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正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

连辑认为,目前在我们的生产环节确实存在用技术代替艺术、用机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替个性、用数量代替质量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工业生产、技术革新的冲击外,还包括生产产品见物不见人,市场经济滋生的趋利心理和文化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渐边缘化三个重要的精神层面的原因。连辑认为,在当下提出“工匠精神”正当其时。一是“工匠精神”的提出高度契合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战略。就是在不断调整生产方式和供给方的过程中强调以产品的内涵、温度、灵魂等来评判产品,提高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对不同人群需求的满足。二是“工匠精神”的提出核心的是立足产品的品质。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致文化,要回归到精致文化的本来面目。同时提出工匠精神的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忠诚、职业个性等重要特征。三是“工匠精神”的提出极大提升了市场的品位。指出在未来市场中,越是品质过硬、个性突出、性价比好的产品将会最终占领市场。最后连辑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为“工匠精神”正名。“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非物质文化的灵魂,要让每一个生产者都有尊严、有地位、体面地生活,要让其价值判断为社会所取向。第二、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启发大众和集体性觉悟的思想启蒙,使其成为大众文化和个人奋斗的核心。第三、工艺美术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传播载体。作为工艺美术理论的研究者和工艺技艺的保护传承者,应该率先觉悟,率先发声,要跳出工艺美术各自小的专业领域,在更高的层面上研究“工匠精神”。

高显莉认为,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研究和学术的批评,理论的研究和学术批评对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

如果仅仅是对当前我国工业制造在某些方面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现状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现实针对性就显得狭隘和片面了,在历史和观念层面上,“工匠精神”本身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变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

吕品田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中国人在天人合一、世界生命一体化的宇宙观的统领下,以“天工”把握世界万物的一种基本认识,包含着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工艺”神圣性的执着坚守和信念上的坚定不移;“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是工匠处事、面对世界、面对工艺的一种自信,是天、地、人三者中,人傲立世间的一种蓬勃的人性情怀;“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执着坚毅的从艺态度;“工匠精神”还是一种操守,中国工匠向来注重职业道德,强调遵循道德原则的端正品德和行为,强调以诚相待、尽善尽美等,这些操守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认知。

当下的社会环境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一种浮躁心态,但是这种现状是很多历史、社会因素造成的,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在“工匠精神”的要求上也存在着差异。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徐东树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他把它描述为一种在特定文化与制度氛围中后天养成的在日常专业工作重呈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与倾向,对于个人来说,显性的制度以及各种不成文的惯例、习俗都会对其的行为习惯与倾向造成影响,因此,不同制度环境下,“工匠精神”的养成也是不同的,借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在今天这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与文化脉络下讨论“工匠精神”的问题,而不是大而化之空洞地讨论。

传承“工匠精神”要从实践出发

除了要在观念上认知“工匠精神”,在实践中更要秉持“工匠精神”。专家认为,传承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要在实践中找到问题和思路,工艺美术工作者要先具备精工细作的态度,通过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艺,只有技术精湛才能更好发展。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常沙娜畅谈了她多年的工作实践,她认为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工艺美术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例如,1997年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制定了法律的保障,但是还是有很多违背该条例的案例发生,这些案例也是与“工匠精神”相悖的。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目的是要从法律方面规范工艺美术工作,因此,工艺美术工作者要严格遵循法律制度,遵循大自然的原则,顺应艺术的规律,如此才能将“工匠精神”在实践中真正贯彻下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说:“‘速度为王’曾是我们的社会共识或普遍心理,如今,经济发展到了新常态,我们要稍微放缓脚步,找找自己的“短板”,思考决胜未来的动力,我觉得此时谈工匠精神的回归是中国制造业理性建立自己的工业文明和现代手工业文明的开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认为:“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大的环境给予了充裕的条件发挥才能和技艺,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喧嚣和浮躁的时代,作为匠人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作为和德行为‘工匠精神’正名。”

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

专家认为,在呼唤“工匠精神”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更新观念,传统手工艺师徒教授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结合,打造新时期的工匠人才。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跃以景德镇的陶瓷手工业为例,他说:“‘工匠精神’要走进校园,把传统手工艺制瓷技术引入高职陶瓷专业学堂,学生与老师可以双向选择,根据国家非遗制瓷技艺人才培养特点,改善课程设置,国家非遗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导师,同时配备专门的教学助手和专职班主任,形成一种结合传统师徒制和学院导师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此外,结合作坊学习和课堂学习,将“工匠精神”以及严谨、专业的技艺态度传承下去,不仅在专业上要严格要求,而且要加强工匠文化的熏陶,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工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渐形成我国工艺美术璀璨精致的艺术风格。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