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打造“首善文化” 建设美丽河西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6-04-14

天津大剧院等12个市级文化场馆坐落于河西

西岸文化惠民广场演出季

河西区举办的鼓舞大赛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

舞蹈《我们曾经年轻过》登上央视《舞蹈世界》舞台

天塔街秀夕阳舞蹈队

河西区联合天津歌舞剧院举办高雅艺术走进社区惠民演出

“西岸艺术馆”举办公益演奏会

河西区率先在社区菜市场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城市书吧

打造“红色氧吧”  传播先进文化

河西区位于天津市区东南部的海河西岸,是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万,下辖13个街道办事处、144个社区居委会。按照天津空间发展战略布局,河西区被定位为市级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创意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区。河西区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十五”时期建设文化博览区、“十一五”时期建设文化大区,到“十二五”时期建设多元文化城区,再到“十三五”打造“首善文化”,始终将文化工作作为全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任务。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河西区打造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首善之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载体。自2013年9月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河西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为民创建,创建惠民”为宗旨,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手段,举全区之力,聚全民之智,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壮大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了城区文化软实力 。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新的起点,河西区将围绕“美丽河西、首善之区”建设目标,凝心聚力,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全区一致、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奏响时代交响的华彩乐段,为加速建设“美丽河西、首善之区”,进而建设美丽天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亮点1

“文化版图”——构建十分钟服务圈

充分借助市级文化资源聚集河西的优势,在加强与市级文化场馆、文化院团战略合作的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提升改造、资源整合等形式,进一步优化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两年多来,区财政投入资金5.7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发展。2015年建成了总面积1.32万平方米的河西区文化中心,集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于一体,设有音乐厅、雅苑剧场、黑匣子剧场、公共博物馆(非遗展馆)、公共美术馆等34个文化功能厅室。其中,图书馆、少儿图书馆藏书77万册。同时,开通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全区13个街道已全部建成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有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城市书吧等七大功能室;全区144个社区全部建有3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室,内设综合活动室、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功能完备率达100%。构建起区文化中心与天津文化中心、天津市群艺馆资源共享、错位互补,区级文化资源与街道、社区文化阵地有效对接的“市、区、街、居”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满足不同需求、优质就近便捷的“十分钟文化服务圈”。

亮点2

“西岸品牌”——扮靓百姓文化生活

河西区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中,坚持品牌化运作模式,连续9年精心打造“西岸文化”品牌项目,逐步形成常态化的西岸文化惠民广场演出季、西岸社区文化擂台赛、西岸公共文化大讲坛、西岸打开悦读之门、西岸非遗剪纸艺术活动、西岸西洋乐器系列培训展示、西岸中小学生藏书票七大系列文化品牌活动,为全区市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同时,根据河西区是市级文化艺术中心的发展定位,围绕“首善文化”建设目标,积极承办国家和市级文化精品项目。多年来,先后举办了两届“西岸·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汇集全国优秀话剧、歌舞剧、儿童剧等精品剧作;举办“我们的价值观——中国·天津2014‘西岸’剪纸艺术展”,吸引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4名剪纸爱好者参与;承办中国·天津国际微电影节,共征集来自23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5个省区市的3212部参评作品。通过坚持举办高层次、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区品位,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

亮点3

“文化菜单”——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河西区把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作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并积极将成果转化运用示范区创建实践中,建立了群众反映需求、群众参与、群众评价等机制,逐步实现了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对位供给。在完善街道、社区文化设施过程中,转变以往“一刀切”“统一配”的供给方式,由各街结合自身特点和居民需要,自主采购音响设备、乐器、服装等,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得到提升。在文化服务产品对位供给上,首先通过组织开展面向全区30万户居民的入户调查,全面掌握群众文化需求的大数据。根据群众需求,制定全年文化活动计划,列出“文化菜单”,每年推出以“文化365,快乐在河西”为主题的千余场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根据群众需求,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让天津歌舞剧院等10家驻区市级艺术院团的高雅艺术走进社区,实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投放,受到市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两年来,累计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0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30万余人次。

亮点4

“文化人才”——助力文化事业发展

河西区积极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储备丰富的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创建以来,先后引进专业文化人才50人,使专业文化干部数量达117人。为13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3名事业编工作人员,为每个社区文体活动室配备2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其中兼职人员由区财政每年划拨补贴2万元。连续3年共210人次参加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公共文化建设研修班。结合文化部“大地情深”活动,多批次邀请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央民族乐团等院团的专家对全区5000余名文艺骨干进行业务培训。目前,全区有群众文化社团2000多支,成员超过3万人。这有力推动了基层文艺创作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精品,其中,舞蹈《我们曾经年轻过》、相声《防不胜防》均荣获群星奖天津赛区决赛第一名。多个舞蹈节目先后参加了2016年天津市春节联欢晚会、国家大剧院文艺汇演及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实现了文艺创作的历史性突破。

亮点5

“志愿服务”——增添文化发展活力

河西区积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不断壮大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制定了《河西区文化志愿者招募与管理办法》,对文化志愿者注册登记、服务项目以及志愿者教育、培训、管理、维权等方面做出了规范。截至2015年12月,全区共有文化志愿服务队伍2056支、37903人。对文化志愿者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特别是注重发挥文化能人的骨干作用。连续两年开展“双百、双十佳”评选活动,以文化带头人为引领示范,对提升地区文化水平和文化活力,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完善“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教、学、帮、带”。目前,在全区13个街道144个社区共举办320余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受益人数达6.4万余人次。积极参与文化部组织的“春雨工程”“大地情深”等文化活动,先后组织昌都行、乌海行、南宁行等。2014年组织的“西岸”文化志愿者赴内蒙古乌海市文化交流系列活动,被文化部评为“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示范项目。

亮点6

“购买服务”——引进优质文化资源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探索构建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制度体系,重点采购创作和演出类、社会文化类以及文物博物类三大类产品。向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国家级院团购买优质文化服务,签订了《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合作协议》,购买舞蹈、声乐、器乐等培训讲座。与驻区十大市级文化院团、部分场馆签订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书》、《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合作协议书》,每年购买各类演出门票发给市民群众,并逐年增加投入。与天津国展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鸿都广告有限公司、天津市高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通过工程建设、设施修缮、文物复制、活动协办、冠名、合作、捐赠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以来,区政府已向社会企业购买优质文化服务数百万元,受益人数近万人。通过建立政府购买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区域公共文化事业新发展。

亮点7

“创新驱动”——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河西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思路、新方法,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线,以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创新机制上,积极鼓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大力推进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打造了“西岸艺术馆”高雅室内乐品牌,被誉为“天津的城市记忆”;扶持民营“西岸相声会馆”,推动主旋律相声创作和“西岸·笑声进万家”活动开展;鼓励、扶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天津市硬笔书法协会、天津市朗诵艺术团自出资金,在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硬笔书法和国学教育。在创新服务上,积极探索数字化传播方式,打造了“西岸文e”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推出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等。在创新供给上,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菜单式服务,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并积极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农民工、老年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免费开放,让特殊群体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

亮点8

“西岸阅读”——打造全民阅读新空间

在创新服务上,积极构建全民阅读新模式,以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为龙头,重点建设城市书吧、图书漂流基地,并推出“首善E阅读,河西公益数字移动图书馆”手机客户端,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服务网络。从2013年至2015年底,共建立61个城市书吧,将书吧建到了社区、企业、军营及农贸市场。借鉴欧洲图书漂流的形式,扩大“西岸”文化品牌的影响,量身打造了“西岸图书漂流基地”,先后在部队、街道、社区、机关、学校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单位建立了36个图书漂流基地,投放漂流图书2万余册。“首善E阅读”项目采用城市公益数字图书馆的模式,是针对市县区域开发的B2G(企业对政府)发行模式的城市图书馆,广大市民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处于河西区的地理区域内,就可以通过这个阅读平台免费阅读正版电子图书。2015年10月“首善E阅读”——河西公益数字移动图书馆正式开通上线,首批上线1万种图书,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内容精彩、内涵丰富的公益数字阅读平台。

亮点9

“红色氧吧”——创新社团管理模式

河西区积极推动文化管理创新,针对天津文化中心银河广场群众文化社团较多的特点,根据团队类型、活动区域、人员构成,在23个团队中组建了14个党支部,并于2013年4月成立了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和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党总支,使各社团由过去自发、流动、松散的活动形式,转变为有组织、规范化。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创作了联合会会歌、会标,提炼出“繁荣群众文化,传播文明风尚,舞出精彩生活,共筑中国梦想”的社团文化,并将银河广场活动区域划分为23个网格,明确各社团活动区域,指定各社团的队长人选,规范团队名称,按照统一风格制作队旗。越秀路街道定向划拨办公及活动经费,实现了有场地、有标识、有设施、有书报,为社团联合会开展工作提供了保证。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和联合会党总支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思路,在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中心银河广场已经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展示城市风采、展现市民风貌的“红色氧吧”。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