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用创新打开重工领域细分市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6-01-18

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柯金鼎

晋工机械是一家有近四十年历史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年销售量常年稳居业内前十名。然而在工程机械市场多年持续低迷之际,也面临很大挑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柯金鼎坚定地回答说,“要想活着,就必须转变,必须创新。”

海都讯 新常态下,作为传统行业,很难再有爆发性的增长,企业的突围甚至生存之道是什么?“过去十年,晋工机械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关注细分领域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差异化创新产品,做细分市场的引领者。”晋工机械是一家有近40年历史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年销售量常年稳居业内前十名。然而在工程机械市场多年持续低迷之际,也面临很大挑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柯金鼎坚定地回答说,“要想活着,就必须转变,必须创新。”

一头金发、时尚着装让柯金鼎俨然一位翩翩的企业二代,但眉宇间的凝神静气却让人感受到他的坚毅。执掌晋工机械十多年的柯金鼎,其实已经经历了好几轮行业的“大浪淘沙”,但他始终坚定地沿创新、差异化之路前进。如今,敢想敢拼的柯金鼎甚至在行业率先提出了个性化定制路线。

开启工程机械个性定制

走进晋工机械晋江总部,随处可见的奇异机器让人很是惊奇。

“这台小工程机,长相有点怪,好像跟各种工程机械都有点像?”对于记者的疑问,柯金鼎笑着说,“没错!它的名字就叫‘小怪兽’,是晋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优化后开发的一种新型叉装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品类。它的优点是作业效率、耐久性都非常好,特别适用于平整、狭小的场地工作,具有普通叉车所没有的良好前移功能。”据柯金鼎透露说,小怪兽已经卖到澳门、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区。这些客户在用怪兽之前,用的机械大多是用叉车、装载机改的,但都不如意,而用上怪兽后,却得心应手。

“小怪兽”其实就是近年来晋工机械不断求新求变的一个缩影。

在国内重工行业,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工号称行业三大巨头,加上国际巨头争相杀入中国市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柯金鼎深知必须避开与行业巨头的正面竞争。为此,自2007年晋工机械就开始探索差异化竞争之路,选择细分领域发力。而晋工目前在叉装机、轮挖等领域的领先局面,已让试水个性化定制路线的柯金鼎尝到了甜头。

10年前由于国内叉装机行业尚未细分,一些石材从业者买不到专用设备,只好将挖掘机或装载机自行改造成石材叉装机。“这样做,改造费用很高,而且由于客户不专业,改造成的设备往往有很大隐患。看到水头等周边客户在这方面的需求后,我们当即决定进行石材叉装机的研发。”让柯金鼎欣慰的是,仅用了一年时间,2008年晋工第一台16吨级专业叉装机正式诞生。此后,晋工不断结合客户需求与市场潮流,又相继研发出从16吨到48吨级别全系列的叉装机产品线。

技术创新带来的满满收获

近年来晋工机械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在轮式装载机、叉装机、履带式及轮式挖掘机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成绩,成为拥有100多个品种的大型工程机械专业生产商。

柯金鼎告诉记者,晋工机械之所以能在巨头林立的重工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还能在一些细分领域引领行业发展的秘籍在于坚持科技引领,掌握了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无论我们开发什么产品,都是紧跟着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为我们的用户创造价值,将市场的触角伸向了客户需要的任意一个角落,这是我们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柯金鼎阐述了晋工的创新之道。

2015年5月,晋工机械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6月正式合作“工程机械智能化变速箱总成试验台测试系统的开发”项目;与华侨大学合作的大型智能化挖掘机项目,是省区域科技的重大专项。“目前,我们公司拥有实用新型专利57件,发明专利5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也让柯金鼎在2015年收获满满:2015年晋工机械正式成为军队物资供应商,获评全国工程机械制造商30强、“十二五土方机械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晋工牌”智能化装载机、挖掘机、叉装机”纳入泉州市2015年“数控一代”示范产品项目。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子孟对晋工的新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晋工通过对细分市场需求的不断探索,走差异化产品创新经营道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经营模式,同时也为当前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突破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次一系列具有行业特色、独特优势新产品的上市就是最好的见证。”

启动创新驱动大战略

泉州是一座历来有着开创精神、拼搏劲头的城市。“今天的泉州要‘拼’的就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机制活!”日前,福建省代省长于伟国在泉州调研时强调,新的一年,泉州市要按照省委书记尤权的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激励创新发展的良好机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建设“创新泉州”,各类优质科技资源无疑是涌动不息的活水。近年来,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中国科技界最顶端的院士资源正不断导入到这一片创业热土,成为泉州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据统计,目前泉州地区已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6家;“柔性”引进院士27名、院士创新团队170人;对接项目合作55项,总投资约8.25亿元。

泉州还计划到2020年,建设1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服务总站,组建10个会企协作创新联盟、50个院士工作站、100个专家(海智)工作站,辐射带动1000家小微企业,助力“泉州制造2025”。未来五年,泉州还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基地落户泉州。

同时,泉州还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企业组织、商业模式等创新。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坚,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集聚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来源:海峡都市报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