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2015,那些革新文化生活的新科技呼之欲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6-01-18

2015年北京科博会上,各类导览机器人亮相。

2015年1月,北京首个地铁图书馆——“M地铁·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

2015年7月,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这一年,文化科技在演艺、文博、数字阅读、智慧城市等多方面取得的成果,是对2012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交出的完美答卷;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部署、文化领域的标准化制定,包括大数据、VR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等,则引导着“十三五”文化科技进一步融合发展。

“互联网+”引领全局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于是,包括文化领域在内,通过与互联网融合寻求突破式的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各行业的重点工作。

实际上,在“十二五”期间,传统文化行业已经通过与互联网融合,取得显著发展: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看书;博物馆在互联网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虚拟演员与真实演员同台飙戏;互联网商务平台可以将文创产品或非遗作品,直接送到每个人的家中……国内首个互联网3D抗战纪念馆——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仅一个月,浏览量就突破了4.25亿人次,这是实体博物馆无法想象的。

互联网打破了文化场馆的限制,让文化成果来到每个百姓身边。在“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我们不免期盼,“十三五”期间的文化行业终将迎来怎样的突破发展。

“重点实验室”整合政企资源

2015年,文化部加快“十二五”期间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收获,并积极部署新的工作战略,准备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组织申报并获批《文化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组织遴选了《“一带一路”文化共享机制和演示系统研究》等36个项目作为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及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予以扶持。同时,11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下设课题、47项文化科技创新类项目通过验收,不断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在文化领域的集成、转化和应用,实现了“十二五”期间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工作的完美收官。

2014年由文化部认定的6个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4月在上海举行颁牌仪式。重点实验室旨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文化科技企业优势,建立和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将成为下阶段文化科技领域重点扶持对象。在文化部和各有关单位通力合作下,重点实验室成果迅速显现。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演艺装备系统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针对演艺场所电缆运行安全,研发出了感温变色示警电缆,在实验室挂牌半年后即向社会展现出初步成果。

毋庸置疑,各项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及项目牢牢把握当下文化发展的关键,多方合力,将国内乃至国际最新科技成果与科学理论,应用到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中。然而,各项工作及项目落地有待加强,在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力有待提高。据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文化科技将围绕“聚焦需求、深度融合、加强转化、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在继续紧抓创新融合的同时,积极督促项目落地,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演艺安全”亟待技术保障

2015年,几乎所有重要文艺演出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首位虚拟主持人“阳阳”与真实的主持人互动对话、4个李宇春同台演出;《胜利与和平》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中,巨型浮雕面幕、穹顶投影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为观众带来一场梦幻般的盛宴,再次为观众展现了科技与舞台演艺融合的魅力。

然而,当我们惊叹科技为舞台带来的颠覆式效果的同时,频发的舞台安全事故也受到公众及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毕节大剧院舞台主升降台下落、西南科技大学舞台坍塌、张靓颖演唱会意外坠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舞台塌陷……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故,无疑为剧院管理者及文化相关部门敲响警钟。

令人深思的是,大部分舞台事故并非来自突发性、外部因素的威胁,而是舞台设备的生产和安装不合标准,设备操作和安全管理不合规范。面对频发的演出安全事故,文化部门积极承担责任,保证剧院建筑及舞台设备的安全规范,稳步推进舞台设备标准化制定工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标准落地和设备操作、人员管理的规范力度,保证这些本可避免的灾难,不会再次降临在演员和观众身边。

“智慧城市”雏形初现

2015年,“智慧城市”首次写进国家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现今,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超过300个,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大数据、云存储等正在进入百姓的生活。

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于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办。随处可见的智能设备,让这座千年古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生机,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与此同时,文化内容也随着大数据、云存储等,进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例如,为满足市民随时随地读书的需求,在许多城市的交通设施中出现了扫描即可下载图书的二维码,如北京“M地铁·图书馆”项目、江苏镇江在1500个智能公交显示屏及站台电视屏上投放二维码等。

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升级,“科技让城市更智慧”成为必然趋势,而文化始终是智慧城市发展中最具魅力的内容。我们需要不断纳入新技术、新形式、新创意,让那些适合在公共场所传播的文化内容,走进城市生活。

“机器人革命”即将到来

2015年9月10日,腾讯新闻上线第一篇机器人写作的财经类稿件《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瞬间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运用机器人,辅助人们完成基础性工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2015年,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到我们身边,从餐厅的送餐机器人、酒店的导览机器人,到新闻采写机器人、电影机器人演员,使我们不由期盼,在未来,机器人究竟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015年,日本电影《再见》的女主角由机器人Genminoid F担任的消息迅速引发热议:机器人已经能够像真人一样发声、对话和唱歌,并且正在尝试与人类进行情感交流。虽然在国内文化领域,机器人还没有显现出颠覆性的效果,但是已经出现了在文化场所进行导览,以及充当可自动调控的舞台道具等概念机器人模型,并在许多大型机器人展会上展出,获得广泛关注。

2015年年底,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已基本制定完成,构成了未来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蓝图。或许与工业领域相比,文化行业的基础性、重复性工作比重较低,然而我们不能小觑机器人革命的威力:当它们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结合时,将会爆发出人类无法比拟的能力,这种能力,无疑能够在任何领域掀起一场革命。

“虚拟现实技术”大幕开启

2015年被誉为“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元年”。随着VR终端的成本降低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越来越多的新生企业开始尝试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并且呈现出与博物馆、美术馆、媒体等领域不断融合的趋势。

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北京751艺术区举办了“‘梵高地图’虚拟现实互动艺术展”,戴上VR眼镜,穿越到梵高家乡,在荷兰麦田中骑行,以及参观梵高博物馆等多项活动,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国内外媒体开始尝试“让观众亲临新闻一线”的传播方式。天津滨海新区爆炸、深圳山体垮塌事故等一线新闻报道中都出现了由国内媒体团队录制的VR视频。

虽然虚拟现实技术仍处于尝试阶段,但是该技术具有颠覆性的沉浸式效果,能够与用户充分互动,并实现现实中的任何不可能,因此,那些以视觉、听觉、触觉为传播方式的文化类别,将不免卷入虚拟现实技术的革命浪潮。据了解,除演艺、影视、游戏、传媒外,已有VR企业正在针对博物馆开展积极部署,为博物馆提供高性价比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这场虚拟现实技术与文化融合的革命,正在向我们走来。(记者  孟  欣)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