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矿产资源枯竭城市的文化勘探 陕西铜川:文化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12-15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陈炉古镇——罐罐垒墙

铜川新区阳光广场群众秧歌、锣鼓表演

文化惠民走进乡村

二月二药王山古庙会

第三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开幕式在药王山药王文化广场举行

第22届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展演

近年来,处于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的铜川市,正在发生着变化。在天蓝了、水绿了、空气好了的直观感受背后,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大课题。铜川坚持把“文化兴市”作为重大战略,作为推动城市全方位系统转型的重要抓手,采取借智借力、合作发展的模式,公共文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市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今年7月,铜川市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铜川各界,特别是各级文化单位及众多文化工作者正在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促进铜川城市转型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从1958年因煤设市、走单一的矿产资源开发之路,到追求城市的绿色、全面、可持续发展,一路走来,城市发展既受惠于资源,也在一段时期内受困于资源,而改革和创新赋予了不少铜川人善于发现的眼光,这就包含着对铜川大地蕴藏“资源”的全面审视。如今,众多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产品的提供、文化品牌的深入人心,正在助力铜川由“煤城”向休闲养生城市的华丽转身。

幸福感陡然而生的转型之路

2009年,铜川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川曾引以为傲的矿产资源消耗殆尽,而长期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也给当地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压力大等突出问题,制约着铜川的发展。

转型之路就在脚下,且步伐坚定。2012年,昔日被戏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获得了陕西“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013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5年3月,铜川成功跻身于“国家卫生城市”之列;今年9月22日,陕西省省长娄勤俭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上作主题发言,从讲述“煤城”铜川转型发展改善生态,使对环境要求苛刻的濒危鸟类朱鹮繁衍生息的成功实践切入,对铜川近年来加快转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肯定。

城市转型发展,改变的是环境,塑造的是形象,凝聚的是人心,带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群众对好空气、好水质、好环境充满了欢喜,更对政府的执政能力、管理理念、发展思路点头称颂。亭台别致、园门典雅、绿草莹莹的铜川新区正阳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新区申河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发展莲藕、薰衣草种植,骤变成“香谷湿地”,成了众多摄影、美术爱好者的采风热地。家住阳光小区的退休干部高大爷高兴地说:“每天晚上吃完饭,听到阳光广场上的音乐一响起,我就带着孙女出门看演出,既是乘凉也能看表演。”今年8月,“唱响铜川”第二十二届广场文化活动展演在铜川市新区阳光广场如约而至,持续一个多月的“消夏乐趣”再度带给群众。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获各界好评及群众的赞誉,离不开铜川主政者的决断,而这份决断的背后有着“资源”再定位的战略眼光,有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文化是历史留给一座城市最深刻的烙印,留下这些烙印,就留住了城市的根和魂。自铜川确立发掘孙思邈药王文化、建设休闲养生城市以来,所有触碰环保红线的项目被一票否决。“必须忍痛舍利,才能够赢得未来更好的发展。”铜川市委书记郭大为表示,城市整个转型必须从改头换面做到脱胎换骨。

优美的环境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有了更加广阔的大舞台,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进厂矿,群众自主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歌声、舞蹈,抑或新老戏迷的吹拉弹唱,街头广场不期而遇的摄影、书画展,点点滴滴浓缩着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体现着对铜川转型发展的信任,洋溢着城市生活的幸福,凝聚着建设大美铜川的正能量。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变化,实现绿水青山,渗透着对“金山银山”的再认识。如今,越来越多的铜川人意识到,3800多平方公里的铜川大地除了蕴藏着曾为共和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矿产资源外,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难以胜数、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蕴藏,并且长久地滋润着这一方土地、一座城池,默默铸就了崇德尚文、海纳百川、埋头苦干、创新奋进的“铜川精神”,鲜活着诸如给素不相识的货车司机捡拾21吨橘子的一个个“铜川好人”,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种从厚重文化积淀中流淌而出且弥漫于这方土地之上的品质和气质,不但是文化上的富矿,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凝聚剂和支撑力,是每一个个体在编织、追逐属于自己的“中国梦”的幸福乐章……

文化勘探让资源活起来

铜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提起铜川,人们会想到孙思邈“坐虎针龙”的传奇故事和“悬丝诊脉、妙术回生”的精湛医术。提起铜川,人们会想到一代书法宗师柳公权“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的故事和“颜筋柳骨”的遒劲笔锋。提起铜川,人们也自然会想到山水画宗师范宽“溪山行旅”的俊美画卷,会想到哲学家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醒世箴言,史学家令狐德棻“如文史不存,何以鉴古今”的警世名言。

铜川文化遗存众多,如唐玉华宫遗址、耀州窑遗址、耀州槐林遗址、王益吕家崖遗址、印台后花石遗址、宜君五里镇遗址等。铜川是北方青瓷烧造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耀州窑是集唐、五代、宋、金、元等各个历史时代的瓷窑于一体的续代古陶瓷窑场,其生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技术精湛,在中国陶瓷史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陈炉古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土壤。罐罐垒墙错落有致,五彩斑斓,成为陈炉古镇一道迷人的风景线;瓷片铺路,富有油画效果,被誉为“脚下的艺术”。陈炉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药王”孙思邈是铜川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以孙思邈医药著作、有关古建遗址、碑石、研究资料、民间传说等因素构成的药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思想和中医药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陕西省重大节庆活动之一。如今,以药王孙思邈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依托而建设的大唐养生园,结合铜川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规划总占地4635亩,总投资52亿元,是融合养生、文化、旅游、商业、居住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成为向外界展示铜川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新平台。

铜川境内的玉华宫是玄奘法师译经创宗圆寂之地,是古丝绸之路遗存的一个文化符号,借助丰富的文化内涵,各类文化活动定期举办,魅力远播。如今,一年一度的唐风佛韵菊花文化展、玉华宫冰雪节已经成为品牌项目,初步实现了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向特色旅游产品优势的转变,提升着玉华宫乃至铜川休闲养生城市知名度。

铜川也是革命老区,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铜川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苏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时到铜川照金参观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更好发挥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包括照金纪念馆在内,以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和即将建成的孙思邈纪念馆等为代表的新资源,正在或已经成为铜川对外文化交流和展示的新窗口。

郭大为曾用“五色”概括过铜川文化的资源蕴藏。他说,陶瓷发祥地的青色文化、佛教兴盛地的金色文化、生态养生地的绿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煤炭富集地的黑色文化,这“五色”文化是聚宝盆,是宝就要用好,让它发光。文化资源一味沉睡,不但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辜负老祖宗的遗存,也不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同样有负于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文化产品丰富百姓生活

面对丰富的文化蕴藏,铜川文化工作者积极作为,把一件件勾连历史文脉、牵动百姓情感的文化产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概括而言,铜川的人文历史,除了著书立传外,更变成了诸如秦腔历史剧《药王孙思邈》、《耀瓷轶事》、秦腔现代剧《照金这片天》、大型情景乐舞《耀瓷丰韵》等舞台艺术,变成了文艺自乐班弹唱的曲调和唱词;铜川的风土人情、民俗习俗,除了被编进唱曲、排进舞蹈,化身为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助手外,一系列诸如“二月二药王山庙会”“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老习俗、老手艺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保护;铜川的大好风光、历史遗迹,通过文化进景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更有故事,更有看点,更有吸引力。“全域性旅游、全景式看文化”向中外游客展示着整个铜川的文化深度及当代活力。

铜川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举办有香山佛教文化节、陈炉陶瓷文化艺术节、新区牡丹文化节等,极大地提升了铜川对外文化的影响力,丰富、活跃着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如今,铜川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健全,文化供给内容丰富多彩,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加灵活,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常年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周末剧场、春节广场文化活动、书画展览、秦腔大赛、文化大讲堂、读书月等一系列活动,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了22年。从2012年起,铜川对众多文化活动进行整合提升,持续并着力打造“舞动铜川、唱响铜川、诗画铜川、书香铜川”四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各区县突出区域特色,积极搭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王益区的“社区文化大广场”、印台区的“百姓大舞台”、耀州区的“耀州大舞台”、宏显传媒公司的“宏显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在陕西省2014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民意调查中,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对铜川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分别为86.71%和96.67%,居全省前列。

“文化是铜川最大的特色和优势。”铜川市市长杨长亚说。宜君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耀州区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印台区是陕西文化先进县(区),铜川市图书馆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铜川文化积淀厚实,文化氛围浓郁,文化设施建设基础扎实。对照2015年文化部、财政部《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西部)所涉及的32条94项主要指标,铜川市已达标率89.8%,其中70%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铜川坚持把‘文化兴市’作为重大战略,作为推动城市全方位系统转型的重要抓手,采取借智借力、合作发展的模式,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城市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杨长亚表示,要努力把铜川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

融入“一带一路”大版图

作为地理上与西安毗邻、历史上与长安同样古老的区域,铜川拥有对外交往的文化情缘及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铜川借力发力,以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正在得到长足发展,带来了灵气、财气和人气。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赋予了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省份陕西新的历史使命。陕西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决策部署。陕西省文化厅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的工作思路。与此同时,发挥文化和区位优势,铜川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在产业转移、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等方面主动出击,争取在向西开放的格局中有所作为。

今年10月于铜川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广邀国内知名专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府、科研等方面代表人士参会,就是要使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全面加强铜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快中医药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将铜川打造成全国中医药产业聚集地、中医药文化传播地、中医药商贸物流集散地。铜川药王中药文化产业基地被列为陕西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之一。

此外,在搭建人文交流平台的过程中,铜川注重编排、送优秀作品参加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陕西传统文化周等活动,提升软实力。与此同时,不断扩大民间友好往来,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作,组织开展青少年夏令营等交流活动。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给世界人民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也是包括铜川在内的西部地区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一个地方的丰富文化就是那里永不枯竭的资源,一个地方的文化厚度可以成就那里的发展高度。郭大为表示,“抓文化也是抓发展、抓转型。把文化注入城市经脉,转型发展才更具生命力、竞争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