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精英 > 内容

曾玉真:陶瓷大师的“通花”情怀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9-30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曾玉真

镂雕,亦称镂空、透雕,是指在陶瓷体上透雕花纹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清乾隆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

在德化,有这样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她从事陶瓷美术研究三十年,对造型设计有特别的感悟,技艺全面,白描、图案、造型、捏塑均有涉猎,尤以刻、浮、捏、镂为最为著名,各种造型与镂空图案的结合使作品更加典雅新颖。

这位大师就是德化县兴玉陶瓷研究所所长兼艺术总监曾玉真。每天,她下班回家,就系上围裙,坐在自家小小的庭院门口,一边手持刻刀,一边手托陶瓷花瓶胚体,专注地通花、刻线条,雕刻……

钟情镂空花技法

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格,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德化独具一格的“象牙白”瓷问世以来,就以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润雅静的种色、如脂似玉的瓷质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在异彩纷呈的瓷器之林中,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的盛誉。

“耳濡目染,不学以能。”1964年4月,曾玉真出生在瓷都德化。在环境的熏陶下,曾玉真从小就对家乡的瓷器有一种天生的领悟能力。

1981年,曾玉真进入德化第一瓷厂工作,而后,她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剑民,从事雕花、镂空、彩绘、雕塑等工作。后来,她逐渐对陶瓷的造型和通花艺术情有独钟,并有幸在1984年开始接受杨剑民先生的指导,学习了陶瓷造型上的刻花和镂空花技术,并且尝试把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

曾玉真对现代艺术尤其是造型和装饰有特殊的喜好,早在1995年,德化的陶瓷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瓷雕艺术,所有的陶瓷制作企业和个体企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传统造像和简单的生活日用器皿的制作上,而她就在那一年进入了陶瓷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的近距离学习,更加深刻把握了德化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化陶瓷开创就是以精美的日用陶瓷为主导,特别是明代白瓷对我的冲击力是最大的,它各种技艺都应用齐全,如浮雕、透雕、刻划花、刻花、镂空花,使日用瓷器不但具有实用性且兼顾了观赏性。”曾玉真说。

第二年,曾玉真创办了自己的陶瓷研究所,开始从事德化陶瓷制作类型里还鲜有人从事的镂空花类型,她知道这是一条很艰辛的路,但还是坚定的跨进去。刚开始创作的镂空花图案式,以简单的图形为基调,造型也相对简单,装饰面的配比也是力求均衡,由于新接触镂空花,对镂空手法的控制上还没有经验,所以成品率极低。

经过了初级阶段的研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曾玉真开始对造型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在生活中找素材,大多以动物或植物的果实为造型来源,如孔雀花瓶、石榴花、玉兰仙子等等,虽然申请了作品外观专利,这类造型的诞生还是引来了众多设计者的跟风,在陶瓷业内成就了一番美谈。

创作灵感来源生活

要掌握并领悟陶瓷的精髓,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1996年,为了参加福建省永德信明康杯陶艺作品大赛,曾玉真四处请教名师、大量收集资料。而创作的灵感则完全来源于日常的生活观察,“整个造型就像玫瑰花,而瓶口是照着一个播音员的口形塑造的。当时我不知要如何处理,就想找一个美唇作为原形,当时看电视不看人只看人家的嘴巴。”她说。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曾玉真完成了她的处女作——陶艺作品《花心》:底层形如含苞待放的玫瑰,顶端有一椭圆形唇口,一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迷人的芳唇。该作品在福建省永德信明康杯中一举获得金奖。成功让她出乎意料,但又尽在情理之中。这无疑给曾玉真以莫大的信心和鼓舞。

陶瓷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是形象思维与美学升华的结晶,包含设计、选料、工艺、烧制等几十道流程和工序。瓷器的技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靠科学技术和创造性艺术结伴而行。精通陶瓷必须精通设计、造型、绘画、装饰等艺术,还要精通材料、成形、烧制等技术与工艺。

为了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曾玉真到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研究深造,并以现代工艺理念,对德化民间陶瓷风格中比例、结构、形式逻辑等进行反思,不断地认识、吸收传统,她希望从既定的模式中走出来,力求超越传统,推陈出新,使每一件作品充满文化内涵并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在作品《坐岩观音》中,观音安坐于岩石之上,高雅的身姿、慈祥的面容、微微的笑意、头覆巾身着宽衣长袍,衣纹自然流畅,传统的塑造手法细致到位,将观音气宇轩昂的气度充分勾勒,倍增崇拜与敬仰。

《素衣凝香》镂雕花瓶则以简略的流线表现造型的整体,以八棱的形式使造型更为灵动,以牡丹的高贵气质来装点作品的纹饰,以娴熟精细的镂雕手工使它更为隽永。

而《双层镂空茶具》为手工制作的茶具,松、竹、梅、菊的图案,以手工镂雕的形式,加上双层的效果,使整套茶具韵味十足,清丽高雅。配套的大杯、杯托及杯盖,均以松、竹、梅、菊四种花纹图案为外层装饰的镂雕,小杯则以松、竹、梅、菊各自装点其双层,魅力与韵味到极致,使其更显日用和欣赏双重功能,该作品获2007海峡两岸职工发明金奖和全国创新发明铜奖。

雕刻技法日臻成熟

瓷都德化以“中国白”瓷雕而闻名于世,德化的瓷土性软,而所有通花的造型设计,既要考虑镂空的艺术效果,又必须考虑陶瓷成型和烧成工艺的制约。

更何况,作为一种线条式工作,通花要能让手中的刻刀出现明暗深浅、变化有致的图案和色调,刻划线面要有不同的深浅,又要有宽狭不同的面积,且刻面上要呈现高低不平的起伏,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具备工笔重彩等几多功底,更需要长期的坚持。

曾玉真做得不错,她随手拿起一个“梅花扁瓶”熟练地做着示范:“刀法要一致,用力要均匀……”刻刀所过之处,但见线条活泼流畅,粗细均匀,疏密得当。

2005年,曾玉真的象牙白瓷花瓶《双层镂空庆丰收》因寓意丰富、制作繁难、构思精巧、富有创新,获得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该作品采用三层设计,最里层为立柱式,作为骨架用来支撑花瓶;第二层是镂空的麦穗花,花纹不仅有变化的穿插,还有等量的均衡,寓意丰收的景象;最外层是“百花齐放,载歌载舞”,表达人们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和祈求和平幸福的美好心愿。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整体高度达到46cm,长围直径达34cm,这在用象牙白瓷土烧制的镂空花瓶中十分罕见,而且三层镂空花瓶的设计和制作有许多新的突破。

曾玉真说她也觉得很怪,自己原本是一个爱好广泛、不甘寂寞的人,平时唱歌、跳舞、阅报、养花无所不及,但一到创作,她却能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性,潜心其间。

“从图纸的初步构思到作品的最终完成,其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图纸的设计到形态的思考,从材料的取舍到作品的修改,要考虑很多问题,那时我经常失眠,有时觉得自己快疯掉了,几个月里,我整整掉了13斤肉。但创作本身就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谈起这件《双层镂空庆丰收》的创作过程,曾玉真感慨万千。

陶瓷镂空花的成功也成就了曾玉真的梦想,她的多件作品在省级和国家级的评比中频频得奖:2009年作品《新型编织陶瓷容器》获全国发明创新金奖;2011年作品《双层梅竹镂雕茶具》中国陶瓷协会创新设计银奖;《倚几披坐观音》获中国国家级大师精品设计金奖;2012年作品《雀之灵》获中国陶瓷协会创新设计金奖;2013年作品《福到平安》中国陶瓷协会创新设计银奖,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凭借多年的潜心学习和刻苦钻研,曾玉真的雕刻技法、通花品种和纹样的变化也越来越丰富。2005年,曾玉真被评上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

“艺无止境,学不停步。”曾玉真说,在雕刻技术上,从最初的单层雕刻到现在的双层雕刻乃至三层雕刻;在图案纹样方面,从简单的几何纹样发展到复杂的竹梅花卉写意纹样;在器物的造型上,从常见的花、鱼等动植物形状到抽象的人体造型等;在装饰方法上,融合了浮雕、拉泥等工艺……目前,她正在尝试着将手工拉泥和工笔书画等技艺有机融合到通花艺术中。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刘永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