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西藏民间藏戏队在困境中突围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9-11

义务演出缺资金 走向市场恐走样

藏戏表演现场

藏戏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独具魅力的一种少数民族戏剧,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行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以及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的藏族聚居区。藏戏是一种与社区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藏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藏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藏剧团和民间藏戏队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面临传承危机。为此,国家和西藏各级政府部门逐年对藏戏加大投入,进行全面抢救和保护,尽管其生存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演出模式多以传统为主

去年8月,笔者一行三人对民间藏戏队分布较集中的拉萨、山南、日喀则,以及阿里、昌都等地的18支藏戏队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其中14支藏戏队至今依然保留传统藏戏义务演出、不收取戏金的习俗。

民国初年日本僧人青木文教在《西藏游记》中记载:“剧团由政府指定有五六派,平常住居各乡里,私领地的税,可以不纳,以演剧为代,每年一次……观剧人一概不出钱,他们除得政府贵族和一般看客的赏赐以外,没有征收戏资的。”可见,传统的藏戏演出都是以演戏代替税收的支差戏,属于不收取戏钱、在演出结束时接受西藏地方政府或者观众馈赠的非营利性演出活动。西藏地方政府送给演员的礼物大部分是一袋袋的青稞,这是西藏的主要粮食。观众一般都会朝舞台抛上包着钱币的白色哈达,作为送给演员的礼物。

目前,多数的民间藏戏队仍沿袭着这种业余性、非商业化的经营模式,主要依靠国家和西藏各级政府部门的拨款维持演出。藏戏队的演员全都来自当地农民,平时忙于农活,闲时出外打工,在藏族农民祈盼丰收的节日——望果节前半个月和藏历新年前一个月左右会回乡参加排练演出。由于所得的资助经费有限,一些藏戏队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不仅演出服装、面具和道具破旧,而且排练时大多数戏队没有补贴,一日三餐必须自备。只有正式演出时,每人每天会补助几十元。许多民间藏戏队能一直坚持演出,主要依靠演员对藏戏艺术的热爱。

政府扶持 缓解困境

自2006年藏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国家和西藏各级政府部门下了很大力气保护这一项目,不仅为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山南雅隆扎西雪巴、日喀则迥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日喀则南木林湘巴和拉萨觉木隆6个国家级藏戏流派的戏队下拨专项经费建造了传承中心,供日常排练和存放演出道具,而且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对自治区内的各个藏戏队加以扶持。据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阿旺旦增介绍,2014年,国家给全区近140支民间藏戏队各拨款2万元传习补助以改善生存状况,这些扶持对藏戏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

2010年8月,笔者第一次到堆龙德庆县的觉木隆藏戏队琼达团长家进行考察时,戏队的演出服装等全部杂乱地堆放在一间小房间内,显得拥挤不堪。今年8月再去采访时,服饰、道具等已被分门别类地悬挂在新建的觉木隆藏戏展演传承中心的专用房间里。琼达高兴地说:“国家为我们建造了藏戏传承中心,我们现在可以随时利用空闲时间在室内排练,再也不像过去露天排练那样害怕日晒雨淋了。排练时间增多后,我们戏队表演水平提高得很快。”

各藏戏队所在的县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每年也会资助藏戏队一部分的经费,数额的多少通常与各地的经济状况关系密切。比如,堆龙德庆县临近拉萨市,该县经济发展较快,近3年特别重视对藏戏队的扶持,每年都给县里的藏戏队提供专项拨款,因此该县活跃的业余藏戏队不但数目多,而且演员表演水平比以前有较大提升。

根据调查,通常情况下,一支规模适中的藏戏队每年的经费需求在10万元以上,那些得到政府支持的藏戏队生存状况相对较好,演员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政府下拨的资金尚不能完全满足西藏全部藏戏队的需求。资金缺乏成为业余民间藏戏队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向职业性、市场化发展应把握尺度

为适应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西藏民间的藏戏队也在逐步探索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一些藏戏队开始朝着商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堆龙德庆县的觉木隆藏戏队和措麦藏戏队,过去主要的演出时间在元旦、国庆节、雪顿节、望果节、寺院节日佛事活动和藏历新年等,一年演出60多场。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开始在藏戏演出中收取一定戏金来增加收入,从而改善资金严重缺乏的状况。

此外,拉萨市城关区雪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和娘热民间艺术团两家具有较长历史的藏戏团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开始向职业性、市场化转型。隶属于西藏圣地股份有限公司的雪拉姆藏戏艺术团的演员每月可根据自身条件领取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固定工资。稳定的收入让演员们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藏戏,表演技艺提高得也很快。西藏圣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单绍和表示:“保护藏戏的途径有很多种,国家拨款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觉得保护藏戏必须要把它‘做活’,而产业经营有利于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延续下去。”圣地公司帮助雪拉姆藏戏团走出生存困境,雪拉姆藏戏团在日常演出和参加比赛中也为圣地公司扩大了宣传,提高了企业知名度,这种互惠双赢的做法有利于藏戏的保护。

然而,对藏戏商业化、市场化的探索,一些专家也表示了担忧,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原所长格曲认为:“市场化、产业化对于藏戏保护来说意味着一定的风险,盲目迎合市场需求可能会导致藏戏艺术特色的丢失。”在笔者看来,这一点确实应该引起重视,笔者在观看雪拉姆藏戏艺术团与西藏圣地天创艺术团合作演出的大型历史史诗《喜马拉雅》时,发现表演内容中歌舞等所占比例较多,而藏戏的演出比重较少。如何保留传统藏戏艺术的精髓,避免一味迎合市场经济需求、观众心理喜好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目前民间藏戏艺术走向职业化、商业化之路亟须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刘永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