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黄石:让文化发展的硕果惠及城乡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8-11

“磁湖之春”大型文化集会

2015年“文化遗产日”暨首届湖北省主场城市宣传活动

鄂东南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话剧《刘伦堂》剧照

黄石市2015 “磁湖之春”广场文艺展演

黄石市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演出

中国端午节俗与屈原文化节学术研讨会

西塞神舟会神舟巡游

十佳民间文艺团队评选活动

有学者曾说,要看一个地方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去普通老百姓家,看看他们平常吃什么用什么,就一目了然。要看一地的文化发展水平,就去基层,看基层的文化建设如何。

在湖北省黄石市,我们看到,村镇、社区的文化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市民们出可看节庆文化活动、各类惠民演出,回可享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如果有闲情逸致,还可以跟着社区或村里的锣鼓舞蹈队,一起释放热情。

或许,更能吸引市民们热情的,是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西塞神舟会、阳新布贴、采茶戏、陈贵舞龙舞狮、富池三月三庙会……一连串的名字,既彰显了黄石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更体现了市民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

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作用

2013年11月,黄石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黄石市委市政府十分珍惜这项荣誉,为了保证这项荣誉经得起人民群众和时间的检验,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全体市民,黄石以示范区的成功创建为新起点,乘势而上,制定后续建设规划方案,查漏补缺,不断巩固和深化创建成果,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着力完善服务功能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作用,取得积极成效。

硬件更硬,一大批场馆投入使用。近年来,该市相继新建了图书馆、博物馆、黄石大剧院、科技馆、工人文化宫、体育中心、磁湖梦演艺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1.7万平方米的群艺馆新馆,即将进入内部装修。占地20多亩的大冶市新文化馆于2014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内设小剧场、排练房、录音棚和文化产品展示厅等。国家级贫困县阳新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投资近8000万元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即将对外开放。下陆区新建的图书馆,铁山区新建的图书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已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市28个乡镇,镇镇有综合文化站,均内设多功能厅、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服务点,并配备相应设备,藏书超过3000册,配有电脑10-40台;各行政村建起文化室或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

软件更优,一批制度和作品陆续出台。面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在示范区创建期间出台20项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文件的基础上,继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出台《黄石市文艺奖评奖试行办法》、《黄石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试行办法》、《黄石市文艺精品奖励试行办法》、《黄石市民间文艺团队扶持试行办法》4个办法。与此同时,向内使劲,内强素质,制定《黄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保障标准》、《市群众艺术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黄石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等8项标准化制度规范。投入500万元建立文化发展基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艺创作;每年面向市场公开招标购买40场下基层惠民演出,极大地增强了黄石地区文化生活的活力和竞争力。 2014年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艺作品近1000篇(首),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励130多次,3部作品获得省级立项。

示范作用更大,一批文化联盟和联动活动蓬勃开展。为了发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4年该市与江西省新余市、九江市,湖北省襄阳市成立区域文化联盟,举办了区域文化联盟文化局长论坛和优秀群众文艺节目会演;承办湖北省13个市州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组织鄂东南四城市文化联谊活动;参与武汉城市圈(1+8)文化联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影响和带动兄弟城市文化发展。

打造品牌活动,文化硕果惠及城乡居民

惠民活动常态化。该市长期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导、业余文艺团队为骨干、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大力推动各种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各文化单位在坚守阵地服务的同时,大力拓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配备了流动演出车和流动图书车,建立了流动服务网络,定时定点为群众服务,每年送戏下乡超过1000场,博物馆开办公益讲座,图书馆举办文化讲坛,文化馆常年开办多种免费培训班,广电部门在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报亭、移动电视,文化服务实现常态化。2015年春节期间,主办2015年“磁湖之春”大型文化集会,活动历时20余天,既有新春灯展、摄影图片展、平价书市,又有广场文艺展演、元宵龙狮威风锣鼓大赛等。该活动演出场次多、时间跨度长、受众范围广,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文化品牌活动。而这仅仅是两节期间该市63项文化活动的其中一个。

服务活动品牌化。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该市积极创建文化品牌。各县市区及乡镇社区定期举办社区邻里节垄上行、社区文化节、采茶戏节、乡村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实现了“零距离”服务。各文化机构着力打造个性品牌,先后培养了富川大舞台、文化惠民巡回演出、“磁湖之春”文化集会、元宵节舞龙舞狮大赛、邻里节、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磁湖之夏”纳凉晚会等省内外知名品牌,铁山区“天天跳、周周乐”广场活动还获得文化部群星奖。

文艺创作精品化。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一县一品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先后有音乐类作品《岁月欢歌》、《大地情深》、《美丽中国》,女声表演唱《心中的伞》,版画《当年阳光》等22部作品在全省全国比赛中捧回“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等大奖。创作生产了采茶戏《布贴女》、《火红山茶花》等大型剧目,特别是大型话剧《刘伦堂》,以“时代楷模”刘伦堂为原型创作,邀请著名编剧唐栋、蒲逊担任编剧,著名话剧导演傅勇凡担任剧目导演,知名作曲家石松、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秦立运、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庆爽均参与该剧创作演出,该剧在湖北省内公演后,获得了极高评价。

“我们就是要让文化发展的成果真真正正地送到市民们的手上,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体会到文化的魅力,都能感受到艺术的熏陶。”黄石市文广新局局长郭双喜说。

建设文化礼堂,丰富农村文化的黄石样本

面对如何整合基层资源,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4年以来,该市以文化礼堂建设为契合点,进行了新的探索。黄石地区自明清以来就盛行祠堂文化,遗存了一大批古祠,有大小祠堂3000多座。该市充分利用现有祠堂资源,发挥人气旺的优势,保留祠堂原有的祭祀、省亲、婚丧等功能,强化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现代文化,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信息共享工程、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科普、法制、时政知识宣传等融入其中,增设了图书室、活动室、广播室,建成文化活动广场,配置文体活动器材。

2014年在阳新县率先启动50个村试点后,今年在全市铺开,黄石市文广新局制定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标准:一个礼堂(含戏台、音响、小型灯光照明)、一个阅览室、一套文化展板、一支广场舞队伍、一套文化牌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套体育器材等。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58家。

文化礼堂建成后,不仅成为群众文体活动中心,而且成为了农村建设成就的展示之窗。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阳新县50个文化礼堂共举办惠民演出64场、民俗活动53场、文艺会演32场、送戏下乡35场、广场舞比赛93次、乒乓球篮球比赛16次、棋类比赛20次。通过活动,涌现出一批诗词楹联协会、农村剧团、歌舞队、篮球队、象棋协会等群众自治文体组织。

黄石市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探索将古祠堂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礼堂的做法,得到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的充分肯定,称之为“黄石样本”,要求全省学习。

保非遗护民俗,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今年6月13日,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暨首届湖北省主场城市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黄石市隆重举行。当天上午,在黄石市文化宫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才艺展示、全省文物保护成果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以及文化遗产项目出版成果展等一系列宣展活动,吸引了无数市民驻足观看,尤其是来自全省各地近2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才艺展示,引来阵阵赞叹,为市民提供了观赏民俗文化、了解文化遗产知识、感受文化遗产魅力的机会。

十余天之后,“中国端午节俗与屈原文化节学术研讨会”在黄石举行,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65人莅临黄石,实地考察了西塞神舟踩街、西塞神舟登江、古民居上冯村、铜录山古铜矿遗址,观看了鄂东南四市省级非遗成果会演,并就端午节俗、屈原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作为中国端午节俗的发源地之一,黄石的西塞神舟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专家们认为,西塞神舟会传承了古老的端午文化传统,是现存最好、最有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黄石市历来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截至目前,该市已成功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8个类别30项。其中,“西塞神舟会”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大冶石雕”等4项列入国家级名录,“王寿牌子锣”“黄石港饼制作技艺”等13项列入省级名录,“果城里土主会”“接大王”等30项列入市级名录。此外,大冶市、阳新县也分别建立了本级名录。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徐毓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