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安溪两“民俗控”大学生 “斗阵”传播闽南民俗文化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7-31

  两个大学生 都是“民俗控”

两个90后,经常穿梭在古民居中,研究闽南民俗(前为谢金印,后为杨巍峰)

  茶盘金金,茶瓯深深,新侬新娘毋相唚,即杯甜茶我毋啉”(奉茶时长辈闹新人,让新郎新娘互相亲一下,才肯喝下这杯茶)。出生于1993年的安溪小伙杨巍峰,说到这类婚嫁习俗方面的闽南四句,张口便能来上一段;而好友谢金印,生于1994年,挚爱宫庙文化,经常利用假期走访寺庙,并在网上发布和推广其背后的人文。如今,他曾走过的寺庙,连自己都数不清,少说也有数百座。

  问起为什么会喜欢研究民俗和寺庙,杨巍峰和谢金印不约而同地说,因为小时候喜欢看热闹和逛庙会。而如今,他们已经从一开始单纯的“看热闹”,发展到一起推广和传播闽南民俗文化。

  22岁的他 >>

  从小爱凑热闹 张嘴就能念闽南四句

  还未懂事时,杨巍峰就喜欢缠着让长辈讲关于民俗的故事。一听到周边有锣鼓声响起,他会赶过去围观。他说,从小喜欢“凑热闹”的好奇心,让他对家乡的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嘴就来的闽南四句,就是在这个不断缠着长辈们问问题的过程中学来的。生怕会忘记,他还把这些关于婚丧嫁娶的闽南四句,一丝不苟地记录在本子上。

  目前就读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杨巍峰,学的是平面设计。生活中,他不仅把闽南民俗记录在本子上,还通过细腻的画笔,大胆的配色,将他所钟爱的民俗风情融入到设计作品当中。去年,他以“闽南的衣食住行”为主题,创作了一组作品,并在学校的艺术展演活动中斩获名次。在他的这组作品中,不仅融入了神明凉伞的精致花纹,还将闽南地区用以制作红龟粿的模具元素注入到作品里面。“我们老师看完我的作品后,觉得很有特色,帮我推荐参加了比赛。”杨巍峰说。

  即将升大四的杨巍峰,对于毕业设计也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他希望以安溪的茶文化为主题,设计一系列茶叶包装、茶杯、杯垫等物件,并把“神明敬茶”“清水祖师种植茶叶”等闽南民俗、俚语、传说等融入其中。

  21岁的他 >>

  走遍安溪寺庙 用微信推广宫庙文化

  安溪城关,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城隍庙。一走进庙里,杨巍峰和谢金印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城隍庙里每一尊神明的来历、每一座建筑的历史。谢金印是个大二的学生。虽然两人都是安溪人,但直到一年多前,他们才在一个喜爱民俗的微信群中相识。

  两人望着翻新的寺庙屋顶,感叹寺庙建造工艺已不如以往细致。“以前龙身上的鳞片是手工一片片精心刻上去的,现在屋檐上的龙都是用模具做成的。”说到这些,他们的语气中无不透着惋惜。

  谢金印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安溪斗热闹”的微信公众号。在其所推送的内容中,有宫庙图片、宫庙介绍、主祀神明介绍,还有不同民俗节庆的来历。谢金印说,和杨巍峰相比,他更偏好宫庙文化,很多关于宫庙的文化,都是从书上和资料上获悉的。此外,他们也会听老人口述,或是找法师、和尚和寺庙的理事了解历史,并把了解到的东西,整理成文字,发布到公众号上。

  为了做好这个公众号,更好地传承民俗和宫庙文化,谢金印几乎走遍了安溪大大小小的庙,他还喜欢到泉州的其他地区走访各种庙宇和民俗聚集地,如开元寺、承天寺、闽台缘博物馆等。

  90后的他们 >>

  不怕质疑 斗阵传播闽南民俗文化

  杨巍峰和谢金印说,两个地道的90后,却钟情于民俗和寺庙文化,在别人眼中显得有些古怪,不少人会认为这是“大人们的事”。

  面对这样的质疑,他们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民俗是闽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神明之所以被供奉成神明,很多是因为其身上有着良好的秉性,比如保生大帝悬壶济世的博爱精神等,是民俗文化的另一种深刻内涵。

  当天,这个民俗微信群的群主杨顺兴,也和海都记者分享了这个群组的趣事。杨顺兴出生于1988年,也是个民俗控。他说,群里集中了80多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大部分来自安溪,七八成是90后,都喜欢研究安溪的民俗活动。还有一些是来自泉州其他县(市、区)、台湾地区及海外的民俗爱好者。

  他们常一起走访安溪的各种民俗活动,拍照并收集资料,在群里分享、交流。群里的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则是因为回到泉州谒祖,在一些民俗场合结识了这群民俗控。大家互通有无,分享各地不同的民俗和信仰,一起探讨,十分有趣。

  目前,杨巍峰和谢金印的计划就是在线上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团体。扩大阵仗后,小伙子还希望可以通过文化展览、到寺庙做义工等丰富的线下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让闽南传统的民风民俗,传播得更加地道和久远。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徐毓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