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漳州雕刻世家祖传脱胎漆器工艺 学艺者少传承难盼申遗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7-28

  [摘要]黄守正是漳浦县赵家堡雕塑世家的第五代传人,欲为脱胎漆器工艺申遗。

 

  在传统信仰里,佛像大多代表人们敬仰的神明,但很少人探寻它们从何而来。黄守正是漳浦县湖西镇赵家堡雕塑世家的第五代传人。在漳州,现在只有他一人在做脱胎漆器佛像全套工艺。在默默传承这项工艺的同时,他想为脱胎漆器工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勾勒漆线雕(漳州频道 陈晓哲摄)

勾勒漆线雕(漳州频道 陈晓哲摄)

  黄氏家族的脱胎漆器曾一度远销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不过,现在对外销量明显减少。相对普通雕像创作,脱胎漆器工序繁多,技艺细腻,最重要的还在于天然漆和矿石等原料的综合运用以及工艺师的艺术创作。

  精致的作品需要好手艺,基本上都要创作者亲历亲为。在黄守正看来,技艺要边做边学,学到老做到老。他希望有更多人来学艺,但少有人能坐十几年冷板凳。1991年出生的儿子黄思艺是家族中第六代传人,17岁学艺。目前,他还在一点一滴地摸索、学习中。

  传世技艺由来已久

  脱胎漆器工艺是黄氏祖上留下来的传家宝。黄氏家族中很多人从事佛像等工艺品制作,但大多创作符合大众化需求的作品,与纯手工的脱胎漆器渐行渐远。

  据黄守正介绍,这种古老工艺源于唐朝,当时佛像作品较少,主要是篮子、碗、盆等器皿,宋朝时发展成脱胎漆器。他认为,南宋末年赵氏皇族南迁,这项技艺也应是那时带过来的,但没有相关记载。

  黄守正家中保留最久远的作品创作于1938年。在厦门南普陀寺,有一尊千手观音历史长达170多年,也由黄氏制作。在泰国,有三尊国王雕像出自黄氏之手。

 

黄守正在雕刻泥塑(漳州频道 陈晓哲摄)

黄守正在雕刻泥塑(漳州频道 陈晓哲摄)

  技精于一丝不苟的创作

  创作一尊脱胎漆器佛像要经过雕泥塑、脱模、备胎、打磨、喷漆、勾勒漆线雕、贴金、上色、上保护膜、画眼睛、画鼻子等12道工序。工序有难易,想象和创作贯穿于其中。

  第一道工序就是完成一尊泥塑。可别小看这尊泥塑,它是所有工序中最难的。创作时,要勾勒出佛像的五官、身形、神态、动作等细节,达到惟妙惟肖。其手臂等部位还需拼接,修补、打磨,最终使其逼真生动。

  勾勒漆线雕也是工序中较难的一步。线条有粗细,所勾勒出的图案是否美观、精准,全凭工艺师的想象力与功底。“心中要有一条龙,靠想象力把它绣出来。”黄守正说,漆线雕是整个脱胎漆器佛像制作中的一部分,有的线很细,更需要特别细致地装点。

  做这项手艺需要专注和耐心,有时候,黄守正一坐下来就是半天,偶尔休息。“佛像的形状、大小、衣服等各方面都要搭配。”他说,灵感也不可或缺。譬如,佛像所穿衣物要正确体现,文武官因身份不同,穿着各异。每个雕像的颜色也各不相同,得分门别类调色。

  在雕刻泥塑、勾勒漆线雕、上色、画鼻画眼等工序中,布局、细节等,无不需要工艺师匠心独运,黄守正简单归结为“想象”。脱胎漆器佛像是越小越难做,其中,雕刻一尊小而精的泥塑至少要花20天,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则需两个月。若是大件的佛像作品所花时间相对少。

 

脱胎漆器佛像雷公和电母 郑德鸿

脱胎漆器佛像雷公和电母 郑德鸿提供

  几百年不掉色妙在天然漆

  脱胎漆器作品一定要采用天然漆(老漆)和矿石原料制作,如用化学物料便不叫脱胎漆器。一件脱胎漆器作品完成后,需放密室长达一个月,这样作品成色才会更加纯正。如果制作时遇到北风影响,还要在密室内用热开水的水蒸气烘干其中的水分。如果不受北风影响,则无需多此一举。找来的矿石要打碎研成末,也得花很长时间。

  目前,在漳州根本买不到天然漆,泉州倒是有两家,而且原料一般出自云南、广西等地。黄氏家族所用天然漆还有其独门配方。

  “天然漆几百年都不会掉色,普通化学漆无法比拟。”黄守正介绍,天然漆和矿石混合时,如果内含水分,还得放在太阳底下晒,10钟搅拌一次使水分蒸发,不然天然漆将失去活性。

  如今,在漳州,能够完整制作脱胎漆器佛像的工艺师仅剩黄守正和他的一位叔叔,但其叔叔已基本不做。加上少有人懂得欣赏脱胎漆器,黄守正担忧这项技艺将来真的会失传。

来源:海峡都市报 责任编辑:徐毓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