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带你感受泉州鲜明的孝道文化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7-24

  

在泉州举行的万姓先祖祭拜大典

  

《中华孝道》泉州开拍

  

吴联桥与百岁母亲

  

林巧龙与公公

  

常回家看看,陪伴父亲吃饭也是尽孝。

  7月15日,由中央新影集团、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央视微电影频道联合主办的《中华孝道》大型系列公益活动之微电影拍摄活动在文都”泉州开启。央视去年向全社会征集的孝心故事中,来自泉州的剧本——《相框里的舞台》,以“暖心爷孙爱,牵手中国梦”的故事主线博得央视制作团队的高度认可,泉州也有幸成为此次系列微电影拍摄在福建首发站。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也是此次协助央视《中华孝道》剧组泉州站拍摄工作的龚勤勤主任介绍说,其实,此次拍摄首站取景泉州并非偶然。因为泉州自古便是一个崇尚孝道之地,孝文化对泉州这个地方也是情有独钟,曾留下了宝贵的孝文化人文景观和丰厚的孝文化物质资源。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咱们古泉州城内先后树立的逾百座牌坊中,为表彰孝悌而立的至少有26座;交织着孝道文化和感恩文化的宗族祠堂、家庙不计其数;在泉州广泛流传的近360则民间故事中,有约160则是关于孝行的,可见旧时孝风之盛。即便在今日,孝悌巷、孝感巷、五夫人巷、台魁巷以及广孝桥这样的地名和众多关于孝的传说、俗语还是会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泉州鲜明的孝文化。

  □本期策划:朱淇齐 本期执行:朱淇齐 赖小玲 周湖健 实习生廖仁川 卢超云

  古城历史铸造鲜明孝文化

  确切地说,泉州的孝文化是由古泉州独特的历史背景孕育出来的。由于古泉州人大多由中原南迁至此,多是聚族而来。聚族而居,开垦“蛮荒之地”的艰苦生活使得泉州人形成了极强的团结意识和家庭观念,孝道无疑是凝聚大家族的优良纽带。

  另外,旧时闽南地区生存条件恶劣,时有瘴疫、战乱,父母将孩子养育成人分外艰辛,也使得许多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更为炽烈;再加上当时许多闽南人以出海捕鱼或越洋经商为生,“跑马行船三分命”,强烈的危机意识也使闽南人极其珍惜奉养父母的时光,在一起的时间里总是加倍孝顺父母。

  从宏观层面来讲,泉州作为一个儒、释、道三教交汇融合之地,三教都推崇的孝行自然最先深入到了泉州人的心灵和生活当中,“孝”自然而然成了每一个宗教信徒和儒家弟子日常修行最重要的部分。

  采访中,记者得知古泉州人对名士和官员的孝行要求很高,希望他们能以更加恭谨的孝行来成为社会的表率。千百年来,泉州这块土地上出了不少孝子,蔡襄、黄士珍、贞义姑、朱鉴夫妇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皆以孝行而感天动地。虽然我们无法“穿越”至古泉州去一窥时人是如何行孝的,但旧时泉州人的孝道观念还是不难从这些广为流传的孝行故事中一探究竟。

  继承孝文化 弘扬其精华

  从古到今,泉州人都有重孝道的淳厚民风,年俗、婚俗、丧俗、节俗等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每户人家,不论贵贱,堂屋正中都敬奉着祖先的牌位,加以尊崇。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孝,大致有三重意义:一是孝顺,善事父母;二是尊崇祖先,效法先人,继承先人的遗志;三是发扬光大‘孝’的精神,以‘善’的诚意对待一切人,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告诉记者,与古人一样,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现在的泉州人也很注重培养孝亲之情,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家庭都形成了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的道德风范。泉州民间有一种孝俗,父母在,子女活到百岁在家也不能称老人;父母亡,要葬之以礼,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间,子女不能穿红戴绿,赴宴不能坐上席,过年贴对联要守孝满三年后才能使用红联。在传统重大节日里,如过年拜年,在家先要向祖先、向长辈、向父母拜年,然后再出门……事事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一直以来,泉州乃至各县市区政府部门也大力提倡和弘扬孝文化,借助举办孝文化主题的活动,从家庭内部到家庭外部,从文明城市到文明乡村,开展群众性的孝文化活动,如开展孝道文化进校园;举行孝道传承公益论坛以及慈孝文化节;泉州家庭美德促进会表彰孝子孝女以及海外华人华侨自发回泉恳亲、祭祖等等。这些活动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让百岁母亲像孩子一样快乐

  ●吴联桥(退休人员)

  今年63岁的吴联桥,退休后因帮儿子处理货源问题,经常抽不开身照顾已百岁的老母亲。一开始,他请了保姆照料老母亲,每次把事情做完,他就想着怎么满足母亲的各种要求,比如给母亲带上爱吃的粽子和花生糖,并且从不厌烦她几个小时的唠叨。

  不过,因为母亲年龄大了,吴联桥怕母亲万一发生意外,所以只要一听说老人有什么异样,他必定立马赶回家。吴联桥请了好几个保姆,都不合适,在犯愁之际,他得知离家不远的敬老院环境优美,敬老院旁边就是寺庙,朝拜的人经常到敬老院与老人们交流,敬老院护工的照料也很细心,他便将老母亲送到敬老院去。

  “搬进敬老院的老母亲就像小孩子进了幼儿园一样,接她回家都不愿意。”吴联桥说,老人其实很需要集体活动的,只要能让母亲更快乐,他怎么做都行。现在,吴老每周至少三次去往敬老院看望母亲,母亲每次见到他的时候都是极其兴奋。一次去惠安办事途中,吴老突然接到电话,得知母亲摔倒,他二话不说赶紧将母亲接回家照顾。经过这次事故,他认为与老人相处的时间是一天比一天少,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所能,去孝敬长辈。“其实,最大的孝顺就是沟通,让老人觉得有安全感。此外,我还经常将心里的很多想法和母亲分享,让她提建议,虽然母亲提的意见并不一定有用,但我总是笑眯眯地接受,让母亲觉得自己有价值感。”

  长期陪伴关怀 孝道见于细节

  ●林巧龙(泉州二院收费处工作人员)

  孝道,不仅表现在三天两头对父母长辈的嘘寒问暖,更应该成为一种长年累月的习惯与传统。

  林巧龙一家与83岁的公公在一起生活已有31个年头了。这些年来,一家人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可以说是尽心尽职。为了让老人生活得更舒适,他们特意将原本在6楼的套房换到了1楼;这样一来,老人生活起居方便了,还能时常到附近的公园活动。林巧龙一直担心搬家后老人生活无聊乏味,所以空余时间家人会陪他搓麻将,或亲自驾车带老人到户外兜风。为了能够在老人急需帮助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他们房间的门从来不反锁,家里要是有什么事情,他们也总是积极地与老人进行沟通,征求老人的意见,尊重老人的想法。

  孝顺,不仅是尽孝,而且需要顺从老人的心意,让老人过得舒坦,心情顺畅。虽然这些只是林巧龙一家和老人在一起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是看上去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琐事,却足以展现出孝顺最质朴的内涵——陪伴、理解与关怀。

  林巧龙的公公表示,“儿媳不仅家教好,懂事,把家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上还总是处处为我考虑。最让我满意的是,她总是能够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而对于我们老人来说,能够生活在这样和睦的家庭里,子女孝顺,家人健康幸福,便是最大的福。”

康伟强为弘扬孝道文化坚持做义工

  

陈博士(中)回乡弘扬慈孝文化

  

阿婆们聚在一起打牌,其乐融融

  

古典礼仪祭祖

  传播孝道文化,为报养育恩情

  ●康伟强(弘德书院义工老师)

  “我一开始接触《孝经》的时候,就被它的思想所触动了。”康老师说,他在三年前接触到从事传播传统孝道文化的社会公益机构——弘德书院,在听了书院院长的孝道故事后,当时他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古圣先哲用智慧写出来的《孝经》,不应该被埋没,而应该得到传承。他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为中国孝文化的传播做点什么。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弘德书院这个以“传播孝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的公益性组织,成为一名义工。

  说到为何对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还要提及康老师的家庭和父母。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生育,亲生父母不得不在他出生后就将他送到了位于惠安农村的养父母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亲眼看着农民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自己抚育成人,他觉得自己一定要体恤养母,早日行孝,让她过得更好。于是,从大学起,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瞒着养父母,通过打零工来赚取自己的学费。

  如今,他不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在城里买了车子和房子。“我很希望父母能过上城市的生活,我也曾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住。但父母却说他们已经过惯了农村的生活,在城里很不适应,为了顺应父母的心意,我让他们城里农村两头住。因为母亲一辈子忙惯了农活,为了尽孝,我一直坚持在农忙时节回家帮母亲干农活,拔花生、挑重担……”康老师表示,孝顺,不仅需要做到孝敬,还需要顺从。

  这些年来,他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兼职做弘德书院的义工老师,四处传播孝道文化。虽然工作很忙,但他都会抽时间看望双亲。有时,他也会接父母来城里玩,但因父母平常很少坐车,容易晕车,他就骑着电动车载着他们去想去的地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看着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老去,康老师很心疼。所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他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弘德这一公益组织,将孝道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乡村的“文治构建”,需要弘扬慈孝文化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

  陈进国博士从小一直在永春东关外碧村的乡下生活和学习,直至考上厦门大学,才离开家乡。小时候最深的印象,是家乡的民风相当纯朴,慈孝文化浓厚。如今,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留守老人的安养问题,似乎也变得严重起来。

  这几年,陈进国与永春家乡外出和本地的乡贤、同学经常有一些交流,大家都有一些共识,觉得应该推动乡村慈孝文化的营造,去多做一些“为蚂蚁引路”的实际工作。于是,他们通过复兴村落庙宇——陈坂宫的民俗文化传统入手,去做一些留住文化乡愁的事,特别是慈孝文化的弘扬。

  他们积极推动外碧村的陈坂宫与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义结金兰,从奉天宫分灵了一尊妈祖圣像,修建了开永妈祖庙,从而恢复了永春妈祖文化遗产的传承。大陆的张克辉,台湾的连战、吴伯雄、宋楚瑜、王金平等两岸名流,也纷纷为祖庙题词鼓励。通过嫁接、唤醒、发明地方固有的信仰传统,他们有效地推动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也带动了村民的民俗文化自觉意识,并提升了村落的知名度。

  为此,在陈博士的倡议下,在村支书陈志文的支持下,庙董李文锋、刘金吉、陈天生、陈金寨等人与其他乡贤一起,共同组建村落的慈善基金组织——天心慈善会。这也得到永春县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正式变成“永春慈a善总会天心基金”。借助这个平台,他们印送《百孝经》,免费送给周边村民,举办了村落的扶贫活动、义诊活动、慈孝家庭评选以及慈孝文化进校园等公益性活动,并扩展到了其他村落。比如去年年底举办的永春首届慈孝文化节,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今年四月份,外碧村的乡贤又共同筹建了“永春慈孝文化促进会”,组建义工团队,以推动村落间的慈孝文化共建。此外,由乡贤组建的永春慈孝文化促进会,也积极与福建省同心慈善会以及台湾、海外华侨的公益团体合作,共同推动慈孝文化。

  敬老院让子女更好地尽孝

  ●吴吉祥(晋江磁灶岭畔村村主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老人不免会被疏于照顾。若是将老人送进养老院,老人可以更多地与人交谈,心情也会更加愉悦。

  岭畔村敬老院健在山顶上寺庙旁,环境好,空气清新……其次就是寺庙时常有人来往,整个敬老院身处和谐仁爱的环境中。

  进入敬老院,记者发现,敬老院每层楼都有两至三间起居室,空调、电视等一应俱全,还有专门的护理员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她们不仅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还时刻关注老人的内心状况。因为人年纪大了容易胡思乱想,所以护理人员会及时开导老人,劝慰他们,帮助老人家减轻精神压力,使他们心情开朗起来。正因如此,老人们在敬老院内或打牌,或看电视,或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一位阿婆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住在这边,可以看看电视,打打纸牌,和大家说说笑笑,生活很舒服啊!”其中,一位88岁的阿婆是和93岁的老伴一起来的,他们的子女都在外省工作,照顾不到,所以被送来敬老院,他们表示自己很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

  村主任吴吉祥介绍说:“很多人认为将老人送进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其实,将老人送到敬老院并不是不孝。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忙于自己的事业、生活,即使与老人住在一起也难免会照顾不到老人,老人得不到良好的照顾,精神健康自然会下降。而在敬老院里,可以和别人唠唠嗑、看看电视,还有专职护工提供24小时护理服务。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照顾,子女也可以更安心工作。”

  相关链接

  新“24孝”行为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去看一场老电影

  孝道有关的节日

  三月三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赶到逝者的墓前虔诚地祭拜,为逝者祈福。

  父亲节

  民国时期,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与“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佩带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这个习俗直到今天依旧沿用。

  母亲节

  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人们往往在这天为操劳一生的母亲献上自己诚挚的祝福,开展各种敬母爱母活动。不少人还在慈母馆内为自己的母亲立碑铭志,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是佛家的孟兰盆会,是道家水陆道场的中元节,也是儒家祭祀先祖的日子。后来三教合一,中元节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人们往往在这天祭奠先祖,或登高望远怀念故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民众称为鬼头日。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自己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除夕

  古时,除夕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数人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因为这种习俗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所以一直保存至今。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