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州状元列传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6-29

  

曾从龙

  

梁克家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文化积淀深厚。宋状元、泉州知州王十朋所撰悬于州衙门口的对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对泉州的人文赞叹备至。“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科举时代,要考上进士确实很难,自隋至清开科取文进士约十万多人,泉州就达2316人(含宋特奏名)。进士中的拔尖人物状元则更是凤毛麟角,唐初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一千多年间文状元只出现600多位,平均每两年才出1位,记者走访文史专家杨清江,采用籍贯在泉及史料可靠的标准,摘录泉州状元数位,以飨读者。

  ◎陈逖: 体察民瘼 心忧家园

  陈逖(890-952年)字田远,号易斋。泉州晋江渎头陈洋人(今属池店),少好学敏慧善属文,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高中状元。是年共取士12人。廷试的那一天,他胸有成竹,执笔直书,一气呵成。

  陈逖中状元那年,泉州府文庙内皂荚树提前开花结荚显兆头。这件事情,宋《太平广记》引《稽神录》“登第皂荚”一文有记载。《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对泉州府文庙的“登第皂荚”这一奇事也有相关记载。据说,每逢开科考试,皂荚就开花结荚,结多少荚,预示该科有多少泉州人中进士。

  让泉州人引以为傲的是,陈逖当官,能心怀百姓,体察民情,尽瘁家国。陈逖有才略,为当朝宰相敬翔所荐。据史书载,陈逖曾向后梁末帝上奏指出:国家连年丧失兵力士气未振,陛下深居殿阁之中,何以建家立业?但未被采纳。

  他经常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据传,他的家乡连续多年遭受水灾,五谷颗粒无收,他便将自己有限的月俸资助给陈洋中最贫困的农民,让他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十二月,陈逖返回家乡。后卒于家,赐谥号为“文端”。

  ◎黄仁颖:文章称雄 德业馨香

  黄仁颖(900-962年),五代泉州晋江池店人。幼年聪慧好学,善诗文,生活俭朴,自耕自作,每逢清晨时常登上狮山,在甲第亭中攻读诗书。陈逖中状元的那一年(918年),黄仁颖落选了,他深以为耻。经过刻苦努力,黄仁颖终于在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登状元第。此前一年(926年),泉州府文庙庭院内的那株皂荚树又长出一荚来,民间纷纷相传,泉州士子有人要中状元。第二年,黄仁颖果然不负众望。

  黄仁颖为人清廉正直,从不让人私自上门拜访,后对朝政大失所望,辞官告归,在晋江潘湖隐居,后卒于家。南唐后主李煜特赐谥号“文杰”,赐祭葬于狮山东侧五虎朝金狮穴。

  在那个时代,黄仁颖能够做到文章德业双馨,实属不易。据传,宋年间,晋江潘湖乡人为纪念黄仁颖,建潘湖仁颖书院。

   ◎梁克家:泉州历史上惟一的状元宰相

  梁克家(1128-1187年),字叔子。他33岁时高中状元,曾以状元的身份两度出任位极人臣的宰相一职。为政不苟且与人同,不畏权贵,又不失和气,人称“贤相”。

  梁克家虽是文状元出身,但他很有胆识,绝不是软弱可欺的书生。根据《宋史》记载,他在考上状元12年后,凭借出色的政治表现出任右丞相。当时,梁克家奉命出使金国,金人得知他是状元,破天荒地敬重,足见他的个人魅力。当时在宴会上还举行了射箭的比赛。表面上看来,金国人设此环节或许是为宴席助兴,实际上却充满了挑衅的意思。不料书生梁克家箭不虚发,“连数十发中的”,惊得金国人更不敢轻举妄动。不久,金派使者来贺庆会节,梁克家主张整肃朝仪,规定金使由南门入朝,随从人等不许走近殿门。孝宗嘉许,诏令日后使者朝见时均照此办理。

  梁克家出使金国,给了对头一个漂亮的下马威,而他的文化事业也干得风生水起。在福州任职的几年内,他主持修撰了一本至今被人引用的知名地方志——《三山志》,为研究宋代福建的风土人情留下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入编清代《四库全书》。此后,他还撰修《长乐县志》40卷,所著还有《中兴会要》、《梁文靖集》等。

  历史上,因他两度为相,泉州故宅里巷被称为“相公巷”。可见,在南宋史上,梁克家始终是一个沉甸甸的存在。

  ◎曾从龙:公侯世家 皇帝赐名

  曾从龙,泉州晋江人,字君赐,初名一龙,号子明,又号云帽居士,宋淳熙元年(1174年)生,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六世从孙。他忠孝两全,是古代臣子百姓追求的人生理想境界。曾从龙自小就以孝闻名,3岁时,他的父亲病逝,从龙“少长,躬身筑坟,不避劳苦,始以孝闻”,虽然,家庭贫困,但与小兄弟在一起,能同甘共苦,且见义勇为,克己为人。

  曾从龙独魁天下,钦点状元闻名全国,被皇帝亲自改名为“从龙”,寓意君臣相得。

  他曾两次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出使金国后,就州郡长官缺守等弊端提出建议并被采纳。他为官时从不趋炎附势,忠心谋国,悉心辅政;出任地方官时,又能关心百姓疾苦,除暴安良,是南宋后期一位有所作为的贤相。

  抗元复国之志不能实现,曾从龙忧悒成疾,于宋端平三年正月十五逝世。理宗甚为哀痛,为之“震悼辍朝”,并遣使临奠,赠少师,封清源郡公,祀泉州乡贤祠。其墓在南安三十五都瓦窑丘,今称状元坡。

  ◎庄际昌:明代惟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或许是山岳的启示,庄际昌一生崇峻清朗,声望如高山仰止。

  庄际昌初名梦岳,应试时才改名际昌,字景说,号羹若,又号羹元。祖籍永春,世居晋江,明万历五年 (1577 年)生于晋江青阳庄厝一个小官宦之家。他是当时的浙江按察司佥事庄用宾曾孙。据《闽书》记载,庄际昌出生时,他曾祖父庄用宾梦见惠安人、曾任右都御使的张岳来谒庄府,因而为他起名“梦岳”。

  抑或是名人精神的激励,庄际昌自小聪颖,能过目成诵,7岁能赋诗作文,挥笔成章,加上崇尚仁义,品行端正,被誉为“神童”。15 岁的时候,他就立誓要将被秦始皇焚毁的《诗经》重新整理。他是整个明代惟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在职期间,庄际昌秉笔直言,坚持正道。际昌平生为人坦诚,耿直孝友,抚养弟子如自己的儿子,平生喜引掖后进,看到人家文章有可取之处的,必力日赞扬,帮助他成名。他平生精通五行、天文、卜筮、地理,人们很钦服他的多才多艺,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云台藏稿》、《八闽撮名录》。返籍归乡后,怡然自乐,乐得为家乡兴利除弊。

  崇祯二年(1629年),庄际昌因劳累过度病逝官邸,灵枢被运回家乡晋江,葬于青阳山左麓他晚年自筑的墓圹。墓园上有他自题的字“真息”,及两旁自撰联“百年忙半世,四大本归堂”。朝廷赠詹事府詹事。后来,故乡人及他的后裔在府文庙西侧营建庄羹若状元祠(今尚存)。在晋江青阳宫下庄羹元民祠堂对面,曾建有庄际昌状元衙。

  ◎吴鲁:福建科举最后一名文状元

  因国家积弱积贫,起意重教兴学;因政衰理丧,严责家人重节操持正气——这就是末世的文状元吴鲁。吴鲁(1845-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诗人。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泉州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二十一日生。祖父名璧经,父亲名厚宇,祖上三代均为平民。

  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督学安徽太平府时,吴鲁修复翠螺书院,他还倡导兴学,并为书院作记,勉励后学奋力上进。任吉林提学使时,他又筹办提督学政公署(时吉林初设提学,吴鲁为第一任提学使) ,继又捐资改建文庙。督学云南时,他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一致,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二者兼之,应分者分之。”为了振兴教育,他特上《请裁学政疏》,提出建议:一要广筹经费,遍立学堂;二要严督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要遴委道府精于学备者,认真考察;四要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

  吴鲁一生十分关心国家命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在《请迅调战将以临前御敌书》中提出:请旨迅调战将,以分贼势。在《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仍可理也论》中指出:“治术与学术异,治术贵因时变通。”强调要以史为鉴,因时变通,进行革故鼎新。八国联军入侵京津时,吴鲁大声疾呼,要激发民众的爱国锐气,加强水陆联防。庚子之乱,吴鲁困居孤城,满怀悲愁忧愤,作《百哀诗》。

  吴鲁在安徽视学时,偶然间获得一方岳飞砚,很珍惜,特地将这砚命名“正气砚”。这砚此前曾为文天祥所得,吴鲁得到后视为珍宝,特命名他的书斋为“正气研斋”,并严命子孙好好保管此砚,要子孙后代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做一个有气节的人。

  编者注:据考,古泉州境内第一位状元是唐代的徐晦(欧阳詹的学生),不过,由于徐晦的故乡按照现在的地域划分是在莆田,此次统计未将其列在泉州状元名录中。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徐毓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