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曾静萍: 爱或不爱,五十岁之后才有答案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6-17

  

 

  曾静萍,1963年生于泉州,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两度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荣获首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首届中华非遗传承人薪传奖,其领衔主演的《董生与李氏》荣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泉州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于较完整地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故而有“古南戏活化石”之美誉。这个剧种至今仍保持了演出前“喊懒呾”(即唱“罗哩连”)的传统,这三字是咒文,因怕舞台上秽渎了神明,唱完这咒文,便可保台上演员平安。

  N海都记者 宋晖

  52岁的年纪差不多快到“老大姐”的级别了,但她却在这个年纪依然“万种风情”。

  在梨园戏的舞台上,她光芒四射。即便她的手上已出现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只要她“螃蟹手”一抬,或是“阚脚”一踢,台下便是欢呼。她叫曾静萍,25岁那年她成为了福建的第一朵“梅花”(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的奖项梅花奖);44岁那年又获“梅花”,成为了目前为止福建唯一的一位“二度梅”的戏剧演员。

  6月7日,曾静萍在福建省图书馆带来了一场“古南戏活化石的惊艳”的梨园戏艺术讲座,福州竟有那么多泉州梨园戏戏迷赶来“追”她。

  误入“梨园”

  1977年,14岁的“小曾”考入了福建省艺术学校梨园班,那时候她还不知道何为梨园戏,梨园戏又有怎样的历史,那时候她只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姑娘,当咿咿呀呀的练声和枯燥的基本功课程开始时,她如同一头“困兽”,“这就是我要的唱歌跳舞吗?”

  那时的小曾极其不安分,喜欢的课她认真学,不喜欢的能逃则逃;不喜欢的角色她拒绝排练,喜欢的会三更半夜地揣摩。曾静萍说,“老师就没办法把我分在哪个固定的行当里。老师们说那时候是又爱又恨。”恨的是她的任性,爱的是她的天赋。

  “一夜”成名

  5年之后,初入梨园剧团的小曾,因没有特定的行当,只能在替补和配角中“游荡”,“那时也很欢乐,常做些小小恶作剧,把道具银子换成一串葡萄啊橘子啊。”在这样的苦中作乐的剧团生活里,小曾还是盼望着成名成角。那时重排梨园经典戏《朱文》,曾静萍把“一粒金”的形象发挥到了她所能达到的“极致”,“那时候是通过自己心里理解和导演给的启发,化成自己的动作,当动作和心理统一时,你就会演得特别舒服,观众也特别理解你,这样的理解也就是艺术效果。”

  “一粒金”的成功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剧《节妇吟》的主角,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戏剧节上,《节妇吟》一炮打响,曾静萍拿到了“梅花奖”,这是“梅花奖”开评6年来福建演员第一次摘梅,随后的上海艺术节上,曾静萍获得了“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这也是福建戏剧演员首次摘得此奖项。巨大成功让她迅速成名,也让梨园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二度摘“梅”

  功名让曾静萍充满自信,在新剧《董生与李氏》中,她一度实验性地把古典舞蹈、话剧揉进了李氏这个角色的表演中。但2000年的一段学戏经历让她对李氏、对梨园戏的理解有了改变。曾静萍说,“我用了三个月跟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艺人蔡秀英老师学了一个折子戏《大闷》。在这个长达50分钟的独角戏中,蔡老师所体现的身段,处理的节奏,强调的细节和执著的精神触动了我,尽管有些科步过于强调规范而显原生态,但当你细心地去琢磨、去领略,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原始’和‘土气’,恰恰是提炼于生活,是地道而纯粹的剧种程式元素。把她们那个年代对戏的理解、演员对角色负责任、对程式的观念都传递给我。”

  这段经历让她对梨园戏的表演和理解都有了新的提升,凭借重新理解之后的《董生与李氏》,曾静萍再次荣获梅花奖(二度梅)。

  捧着哄着年轻演员

  如今梨园戏与昆曲、越剧、黄梅戏等被认为是最吸引年轻人的剧种,但目前梨园戏的从业者也仅有200多人和一个“天下独一团”的剧团。

  曾静萍为抢救这个剧目做出了很多努力,她总是在各种场合向大众推广:梨园戏骨子里是典雅、浑厚的,曾经历几百年的兴衰起落,而现在舞台上呈现的一定是要有质感的,那么质感体现在哪?“从服装的布料、妆面的讲究、灯光、声音的适度,这些层次与800年的剧种厚度要形成一个平衡点,直接让人感觉到梨园戏的第一眼是亮的。亮了以后才能入戏,这个剧种是特别细腻,讲的都是人的情感,焦点也都在人的情感上,情感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

  曾静萍仍活跃于舞台之上,上月,她主演的新编梨园戏《御碑亭》拥趸者众,但她更愿意推荐年轻的小演员、小编剧,“这部新戏是85后的编剧张婧婧执笔完成的,2009年时她还是个大学生,从江苏第一次专程来泉州看我的戏,原本是京剧、昆曲迷,一入梨园不可自拔,疯狂看戏尝试写剧,甚至跨专业参加了戏剧编剧高级研修班,我很高兴能够留下这么一位年轻的新成员,他们才是梨园戏的未来。”

  除了年轻的编剧,更多的年轻人开始登上了舞台,“他们和我们当年不一样,以前是求着老师学戏,现在是老师哄着学戏。我要一边拿把鞭子,一边捧个蛋糕地对待这些小鬼。如今最小的演员还不到18岁。他们在这个时代里,有太多的选择,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么慢节奏的戏剧呢?那怎么办,我只能尽力留,我想我在任的三年时间里,我还是能稳住他们的,我给他们机会、捧他们成角。但想一想当年我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不也不懂得什么800年的厚重吗?”

  这拨年轻的小演员爱梨园戏吗?曾静萍说,“爱?不爱?爱是要等50岁以后才能说的,那时候才有权利回答这个问题!”

来源:海峡都市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