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曾静萍:呵护好角色 寻找梨园戏浓浓的“古早味”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6-08

  但凡是戏迷,对曾静萍都不会陌生。她是我省唯一的两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梨园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团长,在国内戏剧界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但谈及舞台,她依旧是个谦虚的“软妹子”,自言自己还在——

  寻找梨园戏浓浓的“古早味” 

  

 

  来自闽南的梨园戏何以让新老戏迷都着迷?它的明天会怎样……7日,在省图书馆报告厅,戏剧演员曾静萍轻踱莲步、舌灿莲花,以一场120多分钟的分享会,带领听众走近养育了她近四十年的梨园戏。

  古南戏活化石的惊艳

  泉州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于较完整地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故而赢得“古南戏活化石”之美誉。

  在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当下,梨园戏却吸引了一大批戏迷,他们当中不乏年轻人。梨园戏的魅力何在?

  在曾静萍看来,梨园戏最美之处在于其肢体和音乐。“梨园戏有一套极其独特、严谨的基本程式,即‘十八步科母’,对表演的手、眼、身、法、步等动作有严格的规定。此外,各行当也都有自己特殊的科步身段。”曾静萍说,演员的一步一科,都传递出人物的情绪,贯穿于整个表演过程中。

  正是因为有了“十八步科母”,学习梨园戏来不得半点马虎,所有的鼓点节奏都要渗入演员的灵魂。曾静萍边讲边演示,虽不是正规的演出,但足以让台下的听众叹服。

  梨园戏的音乐同样独具魅力。昭君闷、小开门、万联欢等传统曲牌,仍在梨园戏中广泛应用。“这种传统的曲牌,把各种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我们也尝试让新人去作曲,但往往很难感觉到那种情绪,不是过了就是不够。”曾静萍说。

  如何把梨园戏的精致典雅演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曾静萍一直努力的方向。对表演精益求精的她,一直认为自己身上的“古早味”不足,至今仍在寻找。“这是和当下观众发生共鸣才能产生的一种境界,要靠演员在演出中去把握。”曾静萍说,“古早味”是一个时代的气息,如果这个东西丢了,就很难把握梨园戏的精髓。

  呵护好心中的角色

  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曾静萍几乎把戏曲领域的大奖拿了个遍。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个中艰辛可想而知。出人意料的是,曾静萍却把这一切看得很轻松。

  “我没有感到有多艰辛,我特别幸运。”她直言,“梨园戏这个剧种太好了,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我遇上了好时候、好老师。”

  14岁学艺、近四十年的演艺生涯,梨园戏已渗透到曾静萍的血液里。尽管也有很多理由可以离开,但她还是选择留在梨园戏的舞台上。“梨园的魂对梨园人的渗入太可怕了。”她的语气中有三分抱怨、七分幸福。

  《节妇吟》、《董生与李氏》、《大闷》……曾静萍演绎的一个个经典剧目深入人心,尤其是她对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她在舞台上的演出扮相被形容为“风情万种、媚眼如丝、细腻迷人”,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演员在演绎人物的时候,不能刻意去表达,应该顺着故事去发展它、去完善它,呵护好心中的角色很重要。”曾静萍说,演员应该很认真地去感悟剧中人物生活的瞬间,把那个时代的生活告诉今天的观众,把那个时代的心绪传递给观众,这里面有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有跟其他演员的磨合,还有演员自身的功力。

  每一场戏,曾静萍都会根据观众的反应、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进行调整。“我想用自己的体验,把梨园戏的旦角在我这里演好。”曾静萍说。

  演员是剧团的一片天

  自1999年担任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传承中心前身)团长以来,曾静萍一方面下大功夫完善自己的表演,另一方面积极挑起领导剧团的重担。

  在她的带动下,梨园戏的知名度大大提升。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梨园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剧团多次受邀到法国、日本、印尼、新加坡及台港澳地区演出。

  本月下旬,曾静萍将再度带剧团赴法演出。如何把中国古老的戏剧表演给外国观众看?曾静萍表示,在外国人的眼中没有剧种之分,只有好演员和不好的演员之分。“我们只要把中国戏曲最精华的部分传递给他们就可以了,别老想去改变他们、适应他们,要让他们适应我们中国的戏剧。”

  谈起梨园戏的未来,曾静萍谈得最多的还是演员。“一部戏能吸引观众,宣传和推介都很重要,但真正能把观众留下来的还是团队里的戏,而戏好就得演员好,演员是剧团的一片天。”曾静萍说。

  什么样的演员才算是好演员?曾静萍认为,好演员在舞台上应该真诚,真诚地表达你想做的每一个动作,全身心地掌控肢体上的那种真实感,把剧中的思想传递给观众。而这种真实要通过基本功的娴熟来传递,只有把基本功学好才能传递真实。

  为培养年轻的演员,曾静萍花了不少心思,使出了各般技法,对他们不离不弃。即便如此,她还是表现出了些许担忧。“现代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悄然巨变,年轻人特别想走捷径,但这种方式用在艺术上是不行的。”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