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陈阳秋: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初探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5-29

  泉州台商投资区教育文体旅游局主任科员 陈阳秋

  泉州台商投资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中心城市核心区域,承载着建设海西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实验区、海西中部台资聚集区和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区域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将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最终成为我区一个支柱产业,对于提升我区的城市竞争力,打造泉州未来新引擎和增长极,建设环湾城市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势与基础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和势头最强的产业之一。2013年8月26日,泉州顺利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2015年国家“一路一带”战略明确提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随着“文都”、“海丝”品牌的持续发酵,泉州将创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经济与文化协调的新型发展模式,增强文化自信,重塑现代城市精神,更好地讲述“泉州品牌”、“泉州故事”、“泉州价值”。

  泉州台商区建区不足五年,但历史文化悠久,乡土风情浓厚,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独具魅力的回族文化。百崎回族乡作为全省唯一回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在其长期的繁衍发展和历史变迁中,承载了阿拉伯穆斯林后裔“敢为人先”的民族特性,历经慷慨悲壮的历史变迁,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延续了特色鲜明的生活习俗,保持了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

  

美丽百崎湖

  二是底蕴丰厚的海交文化。宋元以来,秀涂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必经之地,洋人入港贸易,乡人出海谋生,《元史》及《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护送蒙古公主阔真真从秀涂港启程前往波斯。境内现尚存有英驻秀涂商务办事处,望远楼,秀涂、后港两古街,昭示着昔日海港交通盛景。

  三是水天一色的洛阳古桥文化。洛阳古桥是我国宋代第一座梁式海港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称,至今仍保存石亭、石塔、祠庙、石将军和26方历代碑刻,南有蔡公祠,北有昭惠庙,江水悠悠,石龙横卧,红林遍野,白鹭飞翔,共同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画卷。

  

洛阳桥

  

美丽的红树林

  四是神韵飞扬的雕艺文化。张坂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张坂木雕,以精致古雅的设计和精湛绝伦的工艺创造出一批批意境悠远的艺术精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涌现出黄泉福、孙文宏、倪世杰、孙文勇等一批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形成宗教佛像、红木家具、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旅游工艺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上塘雕艺街作为台商投资区重点打造的文创产业特色项目之一,是全市首个专业且具规模的雕艺市场,也是全省首家佛像、宗教用品集散市场,台商区雕艺馆是泉州市乃至福建省为数不多的区域雕艺作品展示中心。目前,我区正规划建设雕艺产业园,打造全国主要佛像、宗教用品生产销售基地。挖掘和整理张坂雕艺文化,对于提升我区文化品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孙文宏大师作品

  

张坂雕艺街

  建区以来,区党工委、管委会紧紧抓住泉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历史机遇,依托新区文化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相当一部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我区经济的贡献率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一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初步奠定了以百崎回族、洛阳古桥、东园海交、张坂雕艺为主,文化氛围浓郁、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基础。以扩大文化交流为载体,举办了台商区文化周、雕艺技能大赛、海峡两岸和谐文化节等多项活动,彰显了新区的文化魅力。

  二是基础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我区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上塘雕艺街、亚洲艺术公园、华光文博园、洛阳古桥、昭惠庙等风景区的景观改造,保护、修复了一批有较大文化旅游价值的设施和文物,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14年,全区旅游接待量达到65.8万人次,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75 亿元,占全区GDP的2.9%。

  四是旅游体制创新有所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的格局已有良好开端。

  二、问题与原因

  建区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文体旅游事业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全区的文体旅游事业缺乏宏观规划和科学指导,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文化的法治环境还有待改善,文化竞争力不强,发展合力尚未形成,产业融合度不足,全区文化的创造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品牌提炼与营销不足。尽管我区有十分优越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但在挖掘整理、宣传推介文化品牌,与邻近兄弟县区仍有一定差距,没有形成自己核心的文化品牌,缺乏一个足够吸引国内外的城市名片。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度不高。文化是上层建筑,旅游是经济基础,但在推动两者结合力度不够,没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找不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没有真正让地下的文物走出来,书本的典故动起来,古老的东西活起来。

  (三)文化产品寥寥无几。尽管全区有17项非遗文化项目,26名省市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但重保护少开发,文艺作品创作不多,精品有限,传世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缺乏具有时代精神,让专家叫好,受群众欢迎的作品。

  (四)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全区尚未建设文化“三馆一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中心),除洛阳镇建有达标的文化站,其余三乡镇均无独立配套的公共文化站。“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全区仅有1家三星级饭店,休闲度假和夜间娱乐项目乏善可陈,难以形成市场规模。

  (五)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区内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雕艺行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化企业大都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管理粗放,市场份额小,产业链条短,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与全面建设的生态型滨水新城区的目标不相适应。

  (六)缺乏文化旅游产业的高端人才。城市实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特别是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经济、既懂开发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缺乏策划、经营文体旅游产业的领军人物,我们的文体旅游产业就不能得到科学的开发,就难以充分发掘潜在效益,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比如,尽管拥有一批雕艺大家,但是市场效益、产业发展不能与邻近的莆田仙游区相比。

  面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须全面认识文化旅游产业在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作为,把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大力加强我区文化旅游基础建设,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挥人才作用,注重项目创新创意,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提供综合政策保障,每年解决几个问题,做几件事情,实实在在推动我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自信,科学谋划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观念统筹谋划发展全局,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在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命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我区的情况看,一是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氛围、资源和队伍,有了做成支柱产业的基本条件;二是文化旅游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我区经济的贡献率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途;三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促进稳定,拉动内需有着很好的作用;四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既能够继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又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既符合党的十八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又符合市委、市政府对新区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新区功能定位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既有现实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有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对实现新区科学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美丽海岸线——月亮湾

  (二)发挥优势,突出乡土文化特色。一座城市必须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才能在大众心目中形成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唤起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当前,全国各地纷纷打出文化牌,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角度挖掘自己的文化优势,依托当地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自然条件借势登高、借船出海。一时间,名人文化、名山文化、名水文化、名事文化风声水起,可以说各地都是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争先恐后、各显其能。例如:山东在齐鲁文化的大背景和“好客山东”的文化旅游品牌统领下,精心打造以曲阜为中心的孔子文化,以泰安为重点的泰山文化,以济宁为区域的水浒文化,地域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特色,品牌创建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我省武夷山以闽越文化、茶文化、朱子文化为中心,精心打造《印象大红袍》等全国知名的、充满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品牌项目,在民族文化实景演出和文化旅游结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泉州也以闽南文化为主线,精心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给泉州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强劲动力。这些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最亮丽的名片。作为泉州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古桥、东园海交、张坂雕艺、百崎回乡文化正是我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为今天的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要让文化旅游产业“活起来”,就要树立“一分资源、两分策划、三分打造、四分促销”的新理念,整合文化旅游品牌,统一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利用各种平台宣传和推介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点抓好四环节:一是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格局,结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和战略谋划。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放宽眼界,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谋划,分阶段实施,制定一个突破传统文化旅游产业意义的大规划,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道路,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协调推进,统筹把握。二是撰写一句高水准广告词。加强宣传促销,首要解决核心品牌旅游形象和广告词的统一问题,大家围绕一个中心、一个声音来宣传,避免各唱各的调,无法形成合力。要通过面向全国广泛征集,撰写凝炼宣传我区文化旅游特色的广告词,做到符合新区的乡土特色,有创意和吸引力,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富有诗意,形成我区文化旅游宣传的独特文化符号,集中宣传火力塑造品牌。三是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宣传片。着眼宣传资料的高档次,精心拍摄一部高品质的旅游宣传片,并衍生配套画册、宣传折页等,充分反映我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在旅游旺季集中火力,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等主流媒体和重点客源市场反复宣传,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四是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开展“记住乡愁,乡土历史名人、景点录”,“十大风味小吃” 评选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使国内外乡贤、游客更广泛和多层次参与了解新区的文化历史,激发公众的文化自信,要创新办会思路,坚持市场运作,增强招商功能,继续办好雕艺技能大赛、两岸和谐文化节,丰富本土传统民俗活动,力争在规模化、市场化、影响力上有大的突破,扩大洛阳古桥、东园海交、张坂雕艺、百崎回族文化的市场知名度,通过有创意的宣传策划,引起轰动效果,激发“叠加效应”,整体提高新区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三)立足保护,创作时代文艺精品。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人文的见证、智慧的见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从客观上讲,新区成立不足五年,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辩证的看,台商区自古就是一方充满灵气的宝地,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发展和变迁中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和文化元素。一是严格执行《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树立良好的文化保护意识。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对文物古迹、园林名胜、遗迹遗址以及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类著名标志进行整合,做到建设与保护相统一、开发与利用相统一,让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保护好新区的历史风貌。二是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投入资金,组织力量加强对新区乡土文化的研究,全面深入地调查和研究乡土文化资源,做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申报工作,对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抢救,促进张坂木雕、泉州漆线雕、南音、民俗及民间故事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要充分挖掘现有的 17 个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3 处野外文物以及26位省级、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优势,加快推进包装开发,培育新的文化旅游结合点。积极开展普查调研,了解和掌握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影像、录音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一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遗产及时保存下来,为后人留存丰富的文化资源。要进一步深入宣传《文物保护法》,加强洛阳古桥控规宣传、望远楼的修缮工作、百崎接官亭的环境整治,开展张坂镇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建设工作,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国博物馆日等纪念日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建立文物数据库。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增加旅游服务内容,提高收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三是树立精品意识,多出精品力作,要在总结我区文化作品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找准特色优势,确定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抓突破,力争做一件、成一件、精一件,切实承担起建设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理论的神圣职责。要坚持业余与专业并重、舞台类与非舞台类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精品创作的策划组织和管理服务能力,鼓励、支持文艺工作者从建区大干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和灵感,不断推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努力彰显新区文化特色。

  

手工艺展——-漆线雕引围观

  (四)寻求突破,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低碳产业,符合新常态经济需求,要理直气壮宣传推介我区的文化优势,全面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是主动介入,服务全局。我区乡土文化特色已初步确立,但缺少龙头带动,缺少重大项目支撑,成不了真正的支柱。党的十八大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委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建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我们要充分用足用活政策,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牢固树立抓文化也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重在抓项目的工作理念,像重视抓工业那样重视抓文化,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要针对本地实际,围绕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抓紧谋划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按照建设在全市、全省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准,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政策财力支持,发挥区级文化产业旅游专项资金作用,加强指导、服务、扶持和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推动世博未来城、亚洲艺术公园闽南文化展示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建设世茂月亮湾、台商区雕艺产业园的开发建设,进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以文化园区的集聚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二是积极尝试,寻求突破。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领域,我们要立足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突破,认真谋划四条古街建设,在“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中唱响自己的品牌。着力百崎回乡特色,突出“郑和二下百崎”的文化典故,重建古航标,整合古渡口、郭氏家庙、郭氏古墓、接官亭等资源,精心打造从接官亭到星湖湾的伊斯兰风情街,要立足东园丰富的海交文化底蕴(望远楼、英商务办事馆、秀江报关行、秀涂、后港古街、宗祠古厝),设计建设秀涂、后港海交文化功能区,要挖掘洛阳古桥文化优势,重建三里古街和洛阳“八景”,利用张坂镇政府旧址,参照“厦门牛庄”“泉州领秀天地”成功经验,拆危留旧,修旧如旧,建设TZB人民公社文化创园,加快玉山美食街开放经营,全力提升上塘雕艺街夜景配套与古建修饰,呈现千年雕艺的古典气息和人文情怀,为新区文化旅游增姿添色。三是扶持培育,龙头带动。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把做大做优做强文化企业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倾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更多优势文化企业脱颖而出。要加大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引进力度,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以九龙工艺、西丰佛艺、圣丰造像公司等为龙头,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催生一批生产标准化、产业规范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文化企业,要出台和完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支持、宽松发展环境、引进合作伙伴等形式,支持和培育一批乡土文化产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中小文化企业做专、做精、做特、做新,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放宽社会资本的文化市场准入,完善金融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办法,全面激活民间文化产业的潜能,不断积累实力,扩大规模,做大做强。

  (五)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要把文化当作事业来做,让群众成为优秀文化成果的受益者。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中国梦”引领风尚。要大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环境,在宣传导向上要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做好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大力宣传区党工委、管委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要大兴全民学习之风,积极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与区邮政局联合开展全民阅读图书角活动,建设惠南企业文化角,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人人读书、终身学习的理念,争当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学习型公民。要深入开展文明单位、“三下乡”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全民道德素质。二是高度重视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文化建设的有利机遇,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充分引进社会资金,推进三馆一中心等建设,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泉州市申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推进张坂、东园、百崎三个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试点惠南文化角建设,提升洛阳文化站创先工作,建立健全四乡镇一园区文体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结合村级换届,夯实整合村级协管员队伍,使文化建设与集镇建设同步推进、共同提高。三是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和全民健身四大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搭建公益性文化服务平台,精心组织开展“文艺进社区”、“三下乡”、数字电影进农村、社区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四是要全面开展广电双向网络建设,做好区机关智能广播系统与培训工作,紧扣主题,推动区电视台在栏目创新、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上大胆探索,提高节目质量,使节目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文艺节目——《回乡畅想》

  (六)政策保障,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人才是事业发展的保障,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队伍是繁荣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巩固发展本土文化社团。要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支持惠南文化研究会、区南音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洛阳诗社深入基层,深入我区改革和发展的生动实践,增加生活积淀,激发艺术灵感;要采取多种形式,包括举办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邀请知名艺术家、作家讲课,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努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专兼结合的基层队伍。二是要加快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制订出台特殊政策和办法,有计划地培育和引进台商区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营销、创意和高级管理人才,妥善解决编制和薪酬,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搭建智力平台,发挥专家作用。泉州境内拥有华侨大学、泉州师院、黎明大学等大学,可考虑成立文化旅游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国内外的消费需求变化情况,结合新区实际,探讨研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创意建议,为我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服务。

  总之,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民生幸福的要义。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拓展先人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当好“东亚文化之都”的马前卒、排头兵和先锋军,推进新区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