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弘扬古老技艺 传承非遗文化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5-08

  ——非遗保护的“山东路径”观察之二

  

邵晓环(右)与学生一起演出柳琴戏《要听还是拉魂腔》。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摄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在山东省枣庄市中小学的校园里,常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奔波于各个教室,教孩子们一些新鲜的“歌词”。国家级非遗项目柳琴戏的传承人邵晓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想学柳琴戏,我就免费教”。

  2014年,邵晓环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巡回培训计划:用4个月时间,到枣庄市的五区一市给民众普及柳琴戏。那4个月,一有空闲,邵晓环便到基层联系点,教柳琴戏的唱腔、身段……周围人问:“图什么?”邵晓环的回答是:“什么都不图,就想传播柳琴戏。”

  迄今为止,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为312位,而“年纪大”是这一人群的共性。在那些精彩技艺的背后,这些上了年纪的传承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年近七旬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五音戏代表性传承人霍俊萍,至今仍活跃在戏剧传承的舞台上。2011年,霍俊萍在当地一所学校创办了“五音戏娃娃剧社”,抱着让这一古老剧种后继有人的念头,她不顾身体的不适,定期给孩子们辅导。除亲自为小徒弟们授艺外,霍俊萍还撰写了包含五音戏曲知识、谱曲等在内的校本教材《百年五音戏》之一至之五,打破了五音戏过去唯有言传身教方式传承的局限性。“戏曲艺术是角的艺术,没有后来人是不行的。”霍俊萍说。

  济宁市四平调传承人刘玉香今年已51岁。2014年,她跟着剧团下乡演出超过400场次,每一场都是第一个赶到,提前给村里的百姓宣传,帮着搬运道具、服装。而除了日常演出之外,刘玉香这几年还走进高校,让同学们在演唱的互动中增强对地方戏的了解。

  “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既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山东非遗近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承人的坚守。

  放在几年前,很多人并不了解泰山皮影戏。但如今,到泰安市旅游的人,白天爬泰山,晚上去范正安的小剧场看皮影戏演出已成常态。

  作为泰山皮影戏的掌门人,范正安现在考虑最多的是传承人的问题。“不解决生存问题,收徒就不会容易。”范正安目前有20多个学生,为了留住孩子们,范正安从自己的演出所得中固定拿出一部分给学生们发工资。在范正安看来,无论现在泰山皮影戏多么火,未来还得靠学生们去发展,“传承是第一位的”。

  在今年初公布的2015年山东“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中,“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再次名列其中,这也是山东第四年在文化惠民实事中对非遗传承工作作出部署。

  李国琳说,未来山东文化主管部门将继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传承人、民间艺人开展传习活动的扶持力度,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同时,进一步提高对传承人重要作用的认识,做好培训工作,加强管理和服务。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