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根植传统 创作精品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4-11

 

郑国明 (本人供图)

  人物名片

  郑国明,1957年生于惠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从事木雕工作40多年来,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有多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及组委会收藏。现任惠安国明雕刻艺术园艺术总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地方特色是艺术木雕的精髓

  2004年,郑国明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委员会授予的“德艺双馨雕刻艺术大师”称号。近年来,他更加侧重木雕艺术理念和创意的提升。在他眼里,作为一名雕刻艺术家除了在工艺技艺上要超群卓越,还需具备诸多关于历史、文化、哲学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惠安木雕工艺源远流长,是泉州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章。

  “民间木雕作为一种艺术,魅力在于它最富有地方的特色与民族特色。在新时代的情势下,木雕应将这种地域特色的亲和力扩大开来,追求艺术的创新。”郑国明说,由于传统木雕作品的创作者基本上都未接受过专业美术院校的训练,技法是以师父教徒弟的形式流传下来,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乡土味”是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在没有具体的表达以前,仅仅是一种意念,或者是一种想象。”郑国明说,一件作品的完美与否,构思设计的过程最为重要,有时候这种思考的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心力,远比之后的雕刻阶段更为长久而艰苦。艺术木雕通常是指构思奇妙,内涵深刻,有独创性,能反映作者审美观、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的木雕艺术品。艺术木雕一般都是由雕刻家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能够始终贯穿并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念与追求。

  木雕艺术要立足传统 有所创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郑国明说,木雕艺术一定要立足传统,但光学习传统是不够的。走进传统,还要走出传统,有所创新,抱出“虎子”才是自己的东西。现在,许多雕刻工作者也都在说传统,但大多是走进去没出来,一味地抄袭传统,满街都一样的东西,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就不会被市场接受。

  郑国明出生在中国雕刻艺术之乡,从1971年从事雕刻艺术以来,不断研究探索雕刻艺术工艺,并精读了中国古代艺术文化、雕刻传承工艺等,从而提升了自身雕刻艺术的内涵,并结合雕刻经验,融入中外文化精髓,使艺术创作更贴近现代审美需求,受到海内外藏家的喜爱。40余载的雕刻艺术探索,“立足传统,再造传统”是他不懈的追求。

  “现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传统产业融入现代创意,开创文化产业之路。当前,传统木雕工匠向艺术家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郑国明认为,木雕是最富民族特色的雕刻形式,当前,木雕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重点,亦是难点。木雕技法的完善是在继承中创新的结果,木雕的发展与突破,应在挖掘其“写意”传统基础上进行。

  “艺术木雕的创作与其他雕塑作品一样,是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还要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在艺术木雕的表现手法上,郑国明认为,其表现手法丰富且不拘一格,要根据每件作品运用。

  先雕好自己再雕作品

  “现在有一些‘雕艺家’不善思考,碰到题材就一通乱雕,是名副其实的‘雕民’。他们的雕刻没有内涵,只是流于表面,商业化气息很严重。”在郑国明看来,“垃圾雕刻”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传统文化是一种亵渎,无法体现雕刻的真正价值。

  在木雕艺术传承之路的实践上,郑国明所关注的不再局限于代代相传的传统题材、传统样式,而是深入到整个传统文化的宏大宝库中,去寻找那些激发人精神力量的题材。作品《马上成功》《霸王别姬》《同心酒》均是这种有意识探索的体现,这些作品拿遍了国内外雕艺大赛大奖。

  “想成为一名雕刻家要把好基本功,首先把自己雕好,才能他们出优秀的作品。”郑国明说,天赋不如重复,重复才有功夫,有真功夫才能创作精品。郑国明对雕刻艺术的执著还体现在他对子女的培养与对学生的教授上。他将自己的雕刻技艺与经验传授给徒弟和子女,并建立木雕技艺传习所。“在雕刻的时候要心无旁骛,诸如玩手机、散漫聊天这样态度不端的徒弟,我都会建议他不要在我这里浪费时间。文化的传承是一项严肃的事情,不可随意对待。”郑国明说。

  去年,郑国明的女儿郑燕萍作品《叶公好龙》在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夺得“中华工艺精品奖”金奖,出色的雕刻艺术受到两岸雕刻家好评,这让郑国明备感欣慰。 □本报记者 陈智勇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