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一个外地戏迷的观戏笔记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3-30

  90后宁波女孩来泉,5天连看9场梨园戏,并记录整理观后心得

  

梨园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粉丝 (茅蝶飞 供图)

  

 

  

茅蝶飞分享在个人微信朋友圈的观戏笔记

  核心提示

  3月4日,在泉州梨园古典剧院附近的一家青年旅舍,记者偶遇从宁波赶来泉州看戏的25岁女孩茅蝶飞。从2月27日到3月3日,她连续看了九场梨园戏,笑称“仿佛参加了一次梨园戏的速成班”。回到宁波后,她更是整理了一份观戏笔记,分享在个人微信朋友圈里。

  有着800余年历史的泉州梨园戏,素有“古南戏活化石”之称,弥足珍贵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许多戏曲形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茅蝶飞一样的年轻戏迷。

  □记者许雅玲 实习生王宇霆

  初识梨园戏 沉醉于曲词表演

  2012年元宵,上海戏迷朋友海青歌在微博上召集戏迷去泉州看梨园戏。茅蝶飞第一次听到这个剧种的名字,她和梨园戏由此结下缘分。“我当时对这剧种很好奇,好奇她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见多识广的上海戏迷远赴外地去看戏。”

  2013年5月21日,她第一次在杭州红星剧院看了两次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曾静萍与白玉兰奖获奖者龚万里表演的《董生与李氏》,一下子就被泉州著名戏曲编剧王仁杰写的曲词以及梨园戏悠然自得、不疾不徐的表演节奏征服了。“曾老师一颦一笑全是戏,好像天生有勾魂摄魄的魅力。”这是茅蝶飞第一次接触梨园戏的真实感受。

  五天九场戏 边写笔记边品味

  今年2月27日到3月3日,茅蝶飞第一次来到泉州,连续看了九场梨园戏。“这次算是一次系统的梨园戏学习吧。”茅蝶飞回到宁波后,整理了一份观戏笔记。

  在笔记中,她写道——“对《高文举》里的‘玉真行’和《蔡伯喈》里的‘真女行’两出印象特别深刻,每一步她定格的画面都像一张古典仕女图,所谓‘十八步科母’融在她举手投足间,分寸正好。”茅蝶飞补充解释道,梨园戏的表演整体上比较优雅、细腻,中规中矩,颇有法度,有一套极其独特、严谨的基本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对表演的手、眼、身、步等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

  当然,梨园戏最吸引茅蝶飞的是传统戏的古老韵味。她在梨园古典喜剧《苏秦》的观戏笔记中写道:“传统戏就是不露痕迹,该表扬的,该讽刺的,全在那里,喜剧托出,人心自鉴。”对此,王仁杰深有感触。他说,近几年,梨园戏陆续走进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开讲座、搞巡演。“来看戏的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对古老的表演方式特别好奇,也愿意多学多了解。”

  一份观戏笔记 引来更多外地戏迷

  在茅蝶飞的观戏笔记总结篇里,她感慨道:“泉州这个城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得比较好。”

  在观戏之余,茅蝶飞跟着其他戏迷游览泉州古街巷,对老城区的古厝和骑楼印象深刻,“特别有特点。”她还说,对南音、木偶戏、高甲戏等其他剧种很感兴趣,希望找时间把这些剧种的经典剧目都看一遍。

  随后,茅蝶飞将整理好的观戏笔记,发布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未想引发很多人关注、热议。

  这份观戏笔记宛如小小的泉州推介片,把梨园戏的魅力通过自我解读呈现在她的朋友圈,并在不断扩散。上周末,茅蝶飞的宁波朋友专程用周末时间来泉州观戏、游玩,细细品味了观戏笔记里的古城古戏古韵味。茅蝶飞说,来年如果有机会,一定还要再来泉州看戏。

  新闻链接>> 国内外巡演+本地常态化演出=收获大批年轻粉丝

  新闻链接>>

  国内外巡演+本地常态化演出=收获大批年轻粉丝

  2013年,首次在西安上演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眼球。23岁的高校学子张媛媛在接受当地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董生与李氏》在年轻一代中呼声很高,网络上不少年轻人都在追捧典雅、古老的梨园戏,“看到这样的剧目,我们就能了解到几百年前人们的情感与生活。”而一批古老的梨园戏剧目也先后出访意大利、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3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除了到国内外巡演,日渐常态化的本地演出也是泉州梨园戏吸引年轻粉丝的原因。2008年梨园古典剧院落成后的第一场演出,仅有19位观众;如今,每场演出都有数百位观众入场看戏。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官方微博@梨园古典剧院_梨园戏 上,每周都会刊登出梨园戏常态性公益演出的信息。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